小编的话 前段时间,本站为您播发了樊明芳先生的著作《干洲文史钩沉》的全部篇章,相信大家对干洲的文化与习俗有了相当的了解,在此,对樊先生的辛苦耕耘与卓越奉献表示深切的谢意。从今天开始,小编将为您播发樊先生的另一力作--《罗市文史钩沉》,本书对罗市镇的历史人文作了详尽的解说,是一篇介绍罗市发展变化的经典之作。为此,时任中共罗市镇党委书记邹弟龙同志特为之作序,对罗市的历史沿革作了个简略而真实的回顾。我们在领略樊先生妙笔生花的罗市文化风采前,先来欣赏一下邹书记的精彩序言! 罗市文史钩沉(序) 罗市最早的名称叫晋城。相传东晋许逊逐蛟至龙泉山,将蛟龙镇锁于龙泉山下龙潭旁的一颗松树上,该山遂称“龙泉山”,山下的深潭遂称“龙潭”,该树遂称“锁蛟松”,该地也因不断有人徙居,聚成村落,俨然一城,故名“晋城”。 为纪念晋朝许逊为民除害的功绩,后人于龙泉山下建观祀之,道观名“龙泉”,后改“仙游”。此后还在长滩古桥北岸兴建了专祀许逊的万寿宫,宫前有戏台,每年八月初一都要举行庙会,各地商贾云集,游人如织,还要请戏班子唱戏三天。这也是罗坊每年八月初一物资交流的由来。 许逊 南唐时,因罗靖、罗简兄弟二人筑精舍于梧桐山下,以圣贤性理之学教授生徒,著书十四卷,辨王霸仁义之说,号《宗孟集》,门人私谥罗靖为“中庸先生”,罗简为“诚明先生”。时因二先生名著当地,即以其姓名其地为“罗坊”。这就是罗市的第二个名称的由来。 南宋嘉定十年(),晋城乡就是奉新全县的12个乡之一,乡公署驻罗坊。宋代高安进士涂应楠在《中庸诚明二先生祠堂记》开篇就有“晋城距新吴再舍”的说法,“晋城”后因谐音改称“进城”;“舍”是古代长度单位,“一舍”等于30里,“再舍”就是60华里,与今公路距离相比也基本相符。 元末明初,时有盗寇啸聚山林。为维护一县治安,洪武元年(),府县特在罗坊设巡检署,王良玉任巡检使。明太祖朱元璋重视地方城镇建设,诏令各地兴建集镇。县令王溥等人认为,进城罗坊最具率先建镇条件,遂令罗坊乡绅罗英叔董其事,鸠工庀材,大兴土木,历经年余,大功告成。 咸丰八年孟彰公支下重修竹溪桥 新建的罗坊街道整洁,店铺林立,镇署的门庑、厅堂、鼓楼、廊房,一应俱全,井然有序,“翼郁可观,屹乎一巨镇矣”。巡检使王良玉遂将罗英叔事迹申详奉新县衙,县衙为表彰其建城之功,遂将新镇命名为“罗坊镇”,还特授其义匾一块,以志其功。 罗坊镇是当时奉新县除县城外最大的一座城镇,因为是城镇,所以清代这里设有城隍庙。严晖吉《罗坊城隍庙记》载:“去新吴县治六十里曰罗坊镇,为巡检分治地。故未尝有城,无城则无隍也,无城隍则不得有城隍神也。” 年的普化寺 “罗镇之有城隍祠,职有由耳。”文章记述了罗坊之所以设立城隍庙的原因:“康熙十四年春,新昌土匪与义宁、靖安诸匪合掠进、奉两乡,焚劫无虚日,贼欲由罗镇以薄县城。竹溪诸生罗光亨等以罗镇为其祖祠所在,扼贼要害,与本镇衿士团练乡勇,竭力捍御,贼每夜望见镇中神灯照耀如白昼,骇不敢近,卒未能东下。适观察李公奉檄调兵,督同邑侯董君进剿,贼遂平。此则一方保障之明验也。” 因为城隍神有捍卫乡邑之功,所以在清乾隆乙亥年(),经前后两任知县督饬,由进城(今罗市)、奉化(今上富)两乡出资,共同在罗坊新建了一座城隍庙,因为总庙在县城,所以这里的城隍庙又被称为“城隍行祠”。 重建后的北岭庙 自宋元历明清,进城乡的名称和范围一直未变,管辖今罗市和仰山的大部分地区,系全县12个乡之一。明末清初,从广东、福建、赣南等地迁来了很多客家人,他们多零星地散处于远离集镇、人烟稀少的奉化(今上富)、进城(今罗市)、新安(今澡下)、新兴(今会埠)山区,没有房屋,只能搭茅棚居住;没有户口,子女不能上学;没有保甲,交纳赋税都要靠当地土著居民帮忙。他们就是奉新历史上的特殊群体——“客家棚民”。 清雍正十三年(),奉新知县赵知希获悉这一情况后,根据客家棚民的要求,呈文向上宪请示,将百丈、柳溪、石溪、澡溪从奉化乡划出,单独增设一个乡,取名叫“归德乡”。其他零星散处于进城、奉化、新安、新兴四乡的客家棚民,因其不能按照“十家为甲,百家为保”的要求挨顺成甲,故只能仍由原所在乡管辖。经请示上宪批准实行后,全县遂增为13乡,进城乡原照未变,一直维持到了清朝灭亡,民国建立。 贺家山遗址 民国十八年(),全县改区署、联保制,实行保甲制度,全县始划为4区19联保,其中第四区署设上富,下辖上富、甘坊、罗坊、仰山、九仙、石溪、东溪7个联保。各联保下辖若干保,每保设保长1人;各保下辖若干甲,每甲设甲长1人。 民国二十一年(),全县增为6个区,联保改称乡、镇,其中第五区署设上富,下辖上富、罗坊、石溪、九仙、仰山5乡和甘坊镇。 民国二十四年(),原第五区名称又改称第四区,其余照原未变。民国三十四年()撤区增乡,全县划为4镇20乡,罗坊为4镇之一。民国三十五年()全县合并为17个乡镇,罗坊镇照原未变,直到新中国成立。 竹埠罗氏务本堂牌楼 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区乡镇建制,罗坊属第五区,区政府驻上富,下辖仰山、罗坊、九仙、石溪4乡和甘坊、上富2镇。年,全县改6区1镇,将原第五区拆分为第五、第六两区,第五区区政府设罗坊,第六区区政府设上富。年全县设7区,第五区改称罗坊区,下辖塅上、尖坳、高坪、仰山、蓝田、路边、泽上、梧岗、布稻、港下10个乡和罗坊镇。 年12月全面撤区并乡,全县设1镇16乡,原罗坊区撤并为罗坊、仰山2乡。年实行人民公社制,全县设12个人民公社,罗坊为其中之一。年与仰山乡合并,年分开,仍称罗坊公社。 年9月6日,因奉新罗坊公社与新余罗坊公社重名,经江西省人民政府赣府字[]号文件批准,将奉新罗坊人民公社更名为“奉新县罗市人民公社”,同年10月1日正式挂牌。同年冬,实行乡人民政府建制,改称罗市乡人民政府。 年3月19日,赣民字[]50号文件批复,撤销罗市乡,设立罗市镇。年1月18日正式挂牌,改称“罗市镇人民政府”,此后相沿至今未变。 蓝田赵家桥 罗市镇地处奉新县中部,东连会埠镇,南靠高安市,西邻上富镇,北接仰山乡。镇政府驻地罗坊街,东距县城32公里,距省会南昌80公里,省道奉上线、昌铜高速穿境而过,距高速公路上富互通5公里,交通十分便捷。下辖罗市、田背2个社区和蓝田、店前、梧岗、竹溪、坪上、芭源、河南、冶城、港下9个行政村,下分81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人,其中社区居民人,农业人口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8‰。 罗市镇属半山区丘陵地区,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南潦河自西向东横穿全境,最高点为北面的主山,海拔米;最低点为梧岗阴村,海拔80米。镇域土地面积.6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公顷,山林面积公顷,其中有竹林面积公顷。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毫米。境内四季分明,历年平均气温15℃,全年无霜期天。 乌龟山遗址 罗市镇传统上属农业乡镇,优越的生态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是奉新县优质米生产基地、毛竹生产基地和花卉苗木生产基地。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经济作物有苗木、猕猴桃、板栗等。近年来,克服传统农业影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先后引进2家超亿元的农业产业化企业落户镇内,建成了一个公顷的高山有机茶种植基地和一个33.5公顷的温室花卉示范基地。 罗市镇境内有三大资源优势:一是毛竹资源优势。现有毛竹林近公顷,蓄积量达万支,是江西省重点生产毛竹的乡镇之一。境内有竹加工企业4家,生产竹地板、竹筷等六个系列产品,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二是花木资源优势。 仰天峡 花卉苗木已成为罗市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达公顷,品种有桂花、含笑、杉树、罗汉松、紫薇等21个品种,是奉新县最大的花木生产基地。三是工艺玻璃产品。现有工艺玻璃厂2家,年产值达万元以上,生产的鱼缸、灯具等工艺玻璃制品行销全国各地。 罗市镇境内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区有省级风景名胜区萝卜潭瀑布群,其中的八潭八瀑以其特有的壮美灵秀特质享誉省内外;近年开发的仰天峡漂流以其惊险刺激被誉为“天下第一漂”; 萝卜潭景区 人文景点有刚刚重建的南唐罗靖、罗简兄弟创办的梧桐书院,系全国最早的17所书院之一,也是江西最早的弘扬儒家理学文化的道场;阴村莲花萏山有清代乾隆皇帝赐葬的吏部尚书甘汝来墓,堪作廉政教育基地;店前的普化寺是唐代怀海大师最初驻锡、清初八大山人剃度出家的地方,有待开发,前景可观。 梧桐书院 年,罗市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7亿元,增长6.2%;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3亿元;财政收入完成万元,增长2.2%;其中,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75%,地方财政收入万元,地方财政支出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增长7.4%。 近年来,罗市镇党委政府通过全镇干群的艰苦奋斗,重点抓了如下几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益,发生了看得见的变化: 一、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绿水青山。实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加强森林防火等“增绿”工程,不断做大“绿色银行”总量。年共新增造林面积.5公顷,封山育林面积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66%。开展水库“退养”、养殖场整治、“河长制”等“治水”行动,减少水体污染,保护水资源,全镇所有河流、水库水质均已达到了地表水三类以上标准。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已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现正在争创“国家级生态乡镇”。港下村浙新组的生态移民新村建设全面完成,已打造成为“省级水生态文明建设自主创建村”和“省级移民示范新村”。 龙泉井 二、加强环境整治,建设秀美乡村。年,筹集资金50万元,建设田背社区和芭源村2个新农村示范点,改水改厕67户,完成水泥路建设3.4千米,整治旧房和违章建筑平方米,粉刷墙面平方米,新修下水道米,新建休闲娱乐广场2个。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卫生“大扫除”,建立健全长效保洁机制,加大环境整治投入等举措,大力整治了村庄卫生“脏、乱、差”现象;充实集镇及奉上公路沿线保洁人员6名,沿奉上公路新建垃圾池5个,环境卫生实行日保洁、日中转、日处理的治理机制。坚持每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健全了长效管理机制,有效解决“治理—反弹—再治理”的怪圈。 三、加强民生保障,提升幸福指数。年,罗市镇共落实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37人,分散供养65人,新增城镇就业余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余人,培训农民余人次,筹资余万元,修建10千米组级水泥公路,改造21户农村特困家庭危房。按照保障有力、全面覆盖的宗旨,有效推进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贫困群众生活救助、贫困大学生帮扶等惠民工程,新农合参合率达99%以上,农村居民养老保险金发放率%,农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贫苦群众救助率96%以上,困难学生全帮扶入学率%。 四、加强综合治理,提高法制观念。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规范运行信访工作机制,把大量矛盾隐患化解在萌芽,稳控在基层。全镇累计调处矛盾纠纷43起,调处率%,调结40起,调结率达95%以上。开展了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危爆物品、水电油气重点场所等的检查和整改,加大防火、防盗、防事故的措施,年未出现重大人员伤亡事故。 甘汝来墓 规范了村镇规划管理运行秩序,房屋建设实现了先规划、审批再施工的良性循环。年集中审批了71份建房申请,房屋建设无占道现象,同时坚决打击了乱砍乱伐、偷挖乱采行为。 大力推进“完善法律顾问制度,依法化解社会矛盾”做法,营造“信法不上访”的良好社会氛围。年,罗市镇未发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违法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为零,已连续五年荣获“全市信访‘五无’乡镇”。 回顾历史,让人豪情满怀;展望未来,让人信心百倍。为传承历史,启迪将来,奉新一中樊明芳同志将30多年收集的关于进城乡的历史文化亮点分门别类,结集成书,为罗市镇历史文化的发展做了一件承前启后的大好事!适值《罗市文史钩沉》付梓之际,应樊明芳同志之约,聊述罗市古今大概,缀诸卷首,尚期诸位方家乡贤不吝赐教!是为序。 中共罗市镇党委书记邹弟龙 作 者 简 介 樊明芳:年5月生,奉新仰山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宜春市诗词学会理事、奉新县楹联诗词学会会长、中学高级教师。曾任奉新二中校长、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奉新一中副校长、《奉新县志》副主编等职。 出版过《名胜古迹楹联选》《古今特长联译赏》《奉新风物》《百丈禅话诗文》和奉新文化系列丛书(8本)等专著,发表过《中国长联初探》《怀海与禅门规式》《张勋墓葬陶仙岭》《趣联大师刘师亮》《唐宣宗在奉新的奇闻逸事》《华林胡氏源流及其祖居考》《新吴侯涂钦的生平及其墓葬考》《司马头陀其人其事》《百丈寺的历史沿革》《浮云宫的历史沿革》《颖学弘敏在奉新的经历考述》《八大山人在奉新的活动轨迹考述》《杨万里知奉新的经历和诗歌创作散论》等百余篇文章。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 编辑整理:小余 樊明芳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