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丹桂飘香。笔者来到江西省宜丰县潭山镇石桥村圳上自然村的新屋下,站在大门口注视良久,笔者被古屋的一切深深吸引,只见一进二栋前后相连五扇八间、坐西朝东、木结构的大屋,一上一下两大厅,中间有一天井,两侧房间早些年还住着4户人家,如今只有一户人家居住,上下大厅除摆放着一些不常用的农具外,没有其他任何生活用品。栋与栋之间前后相连,木板到栋,木窗木架,上盖青瓦,前后分水,房屋四周墙体全由青砖实砌,高高的封檐墙把房屋四周包围,虽然经历多年风雨,但不失往日风采。听着当地老人的讲述,年1月召开代表大会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年,修(水)铜(鼓)宜(丰)奉(新)余名党员在白色恐怖下代表四县红色地区多位党员,召开四县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从此,修铜宜奉的星星之火在红色土地上燎原,开创出一片新天地,留下了一段令人难忘的红色印记。 石桥革命烈士纪念碑 非常时期播撒红色火种年12月底,由于第三次反围剿失利,宜丰革命根据地缩小到一个乡(即潭山境内的找桥乡),斗争十分严酷,如果不及时组织发动起来,革命形势不容乐观。为了发展党组织,重建革命根据地,年4月,中共修铜宜奉边区工作委员会成立后,根据中共湘鄂赣省委指示要求,尽快在修铜宜奉迅速发展党员,开创红色根据地,扩大红色政权。在各级红色组织共同努力下,至同年5月初,在一个多月时间里,修铜宜奉边境地区的党员由多名发展到多名。党员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红色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为了进一步壮大革命力量,年1月,中共湘鄂赣省委决定,由湘鄂赣省委委员傅秋涛主持召开修铜宜奉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 这样一个四县红色重要党代会为何会选择在石桥这个小山村召开呢?带着疑问,笔者查阅大量资料和走访当地知情老人,得知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年12月中旬,湘鄂赣省委委员傅秋涛受中共湘鄂赣省委委托,组成修铜宜奉第二次党代会筹备委员会,由傅秋涛任主任,委员由时任修铜宜奉边委书记邓余仿(年7月遇害)、组织委员林子芳(新中国成立后在宜丰光荣院休养,年去世)、宣传委员刘小青(在年一次战斗中牺牲)、宜三区委书记胡月望(年受毛泽东主席亲笔签字邀请参加了南方老根据地慰问团,受到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亲自接见,年7月去世)、毛崇海等人组成,具体负责会议筹备、会址选择、组织发动和后勤保障等。筹委会开始计划把会议召开地址选择在潭山镇找桥的大水垅村一民房内,因为找桥地处修铜宜奉三角中心地带,湘鄂进赣交通要道,找桥八叠岭南宋时期曾设立过“巡检司”,是重要边境要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参会人员也便于往返,加上这里是国民党防治互不管辖之地,四面环山,易疏散,便防守,不易引人注意,群众基础也很好,尽管该村遭国民党兵多次烧杀,但找桥根据地人民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正当会议一切准备就绪,一天傍晚,该村村民刘木生找到时任找桥支部书记何开时,反映大水垅一带近期有陌生人出没,而且驻扎在找桥的国民党兵有增兵和增哨迹象,情况十分危急。这一重要线索被及时反映到筹备主任傅秋涛那里,筹委会立即召开会议,分析了当时的特殊形势,临时决定另选会址,各方通知参会人员,切勿前往找桥参会。果然,未过几天,国民党兵前往大水垅会议召开地点进行搜查,一场重大险情就这样擦肩而过。 筹委会总结找桥教训后,又临时拟定把会议地点选择在有着红色基础的龙岗村。当时龙岗村有余人口,群众支红热情高,距潭山国民党驻扎地有4里多路,敌人防治工作较薄弱,有召开会议的有利条件。但筹委会经过认真分析,觉得也不安全。他们深知这是一个重要的代表大会,涉及修铜宜奉红色政权发展和巩固。因此,慎之又慎。 年12月下旬,筹委会在林子芳、刘小青、胡月望等人建议下,最后决定选择在石桥圳上自然村新屋下召开代表大会。据有关资料记载,选择在石桥新屋下召开会议的理由有三:其一,石桥新屋下距铜鼓25里、奉新30里、修水50里,属中心地带,四面环山,不易被发现。其二,该地距潭山国民党统治区12里,其防治力量薄弱,万一出现特殊情况,可防可守。其三,群众基础较好,当地村民可为大会作掩护工作。就这样,经过反复分析选择、细心认真研究,年1月,修铜宜奉四县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终于在石桥新屋下召开。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修铜宜奉的红色火种在广大的根据地播撒。 新屋下正大门 非常会议开辟红色天地年1月13日,尽管寒气袭人,但小小新屋下热闹非凡,余名从修铜宜奉赶来的党员代表,肩负着多名党员的嘱托,冒着生命危险,参加具有历史意义、开辟修铜宜奉新天地的大会。会议由中共湘鄂赣省委委员傅秋涛主持,大会主要内容是:傅秋涛作大会报告,传达省委指示;讨论和研究完成省委要求修铜宜奉四县发展党员的具体措施;加强各群众团体的整顿与工作,向外发展,尽快赤化奉新、靖安、高安与湘鄂赣苏区并打通联系,以及苏区经济文化建设、扩军、支援红军和彻底粉碎敌人第四次军事“围剿”等问题;正式成立修铜宜奉县委。经过大会选举,由林子芳任县委书记兼白区工作部长,管仁义、邓余坊、胡月望、刘小青任县委委员。从当年的1月13日至1月17日,大会整整开了5天。为了保证大会顺利进行,多名后勤保卫人员日夜站岗放哨、联络通讯,后勤保障、宣传组织等相互配合,通力协作,圆满完成会议各项议程。 这次大会召开后,修铜宜奉红色武装发展迅速,红色根据地不断扩大。从年1月至12月,修铜宜奉各游击区配合红军同国民党进行了广泛战斗,共与敌人进行了大小战斗50余次,共歼敌多人,缴获枪支余支;新发展党员0余名,参加红军人数达0多人,建立苏维埃政权组织个,“扩红”面积平方公里,苏区人口占总人口的65%,达10万人。 当年3月15日,宜丰和潭山地区赤卫队员配合红十五师歼灭驻扎在找桥村二三一旅四六二团余敌军,缴获枪支余支,收复了找桥白军占领区。7月28日,修铜宜奉独立团在当地赤卫队员配合下,在宜丰潭山茜槽及天宝的黄沙、枫树坳歼灭进入苏区的敌民团余人,包括敌民团团长张波远在内。8月31日,潭山、石桥、找桥、茜槽等地赤卫队、游击队配合红十六师在石桥青洞(距新屋下1里路)进行了一场激烈战斗,从上午一直打到下午6点,歼灭进犯石桥青洞的敌六十二师余人。年10月,宜丰县人民政府将牺牲在青洞以及宜丰周边的79位革命烈士的遗骸集中安葬在石桥圳上墓地,年重建革命烈士纪念碑。 年10月31日,红十六师行抵潭山龙岗村,当地地下党员、赤卫队员、宜三区书记胡月望等余人积极配合红军主力,将敌朱耀华八师堵截,浴血奋战一昼夜后,将敌击溃。事后,他们还配合红军开展红色宣传,在龙岗、潭山、店上等村庄墙壁上书写“打倒国民党”“消灭白匪”等红军标语余条(现存40余条),并制订出“四大纲领、八不准”等红军纪律(当时书写在龙岗村南门口),在龙岗村开办文化补习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举办了年元旦军民联欢晚会,晚会演出了《送郎当红军》《刘二婶学文化》《军民大合唱》等文艺节目。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促进了红色根据地各项工作的开展,涌现出送夫送子当红军、夫妻双双当红军、父子上阵同杀敌等许许多多的感人事迹。 新屋下外墙 非常会址村民视为荣耀走进新屋下会址,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仿佛听到了当年那战火纷飞的枪炮声,看到了那为革命浴血奋战的先烈们。在会议精神指引下,修铜宜奉的无数中共党员冒着枪林弹雨,战斗在各个抗敌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穿梭在泥泞的小道上,走村串户,做宣传,搞发动,把红色火种播撒在修铜宜奉土地上,开创出赣西北红色新天地。几十年来,石桥村父老乡亲把会址当荣耀,一代代村民细心呵护,自发地投工投劳地对会址进行维修。 新屋下会址也曾陷入被改建的险境,其命运可谓一波三折。好在众乡邻倾心保护,使这一有着历史意义的红色会址得以保存完好。据当地知情人士介绍,“文革”时期,有人看到新屋下屋大、方便,适合建集体食堂,提议在这开办“红旗食堂”。建议一提出,立即遭到村民们的强烈反对,众村民深知新屋下会址的厚重和荣光,不能毁在自己手里。 年8月,该会址被宜丰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近日,县文管部门将新屋下和石桥纪念碑列入重要维修县管文物和红色教育基地,让这一会址永世流芳。 作者:林具如 右下角点亮“在看”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