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击 上 方 关 注 文 明 和我们一起看文明知中国走世界 江西南丰甘坊村的傩文化始于唐代,其傩班为南丰现存时间最久远的傩班之一,二千多年来,甘坊村傩风不绝,形成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文化现象。 甘坊村辖于江西省南丰县白舍镇,分上甘、下甘两个自然村,相距1.5公里。 甘坊傩戏 撰文丨启明摄影丨吴若峰 傩产生于黄帝时代的中原地区,形成并完善于商周时期。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傩与宗教、民俗和民间文艺结合,衍变为多种形态的傩舞、傩戏,至今仍在中国许多地区流传。 傩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它渊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为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是傩仪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之间表演。傩舞原是古代祭祀性的原始舞蹈,舞者戴形象狰狞的面具,扮成传说中的“方相氏”,一手持戈、一手持盾,边舞边“傩、傩……”地呼喊着奔向各个角落,跳跃舞打,搜寻不祥之物,以驱除疫鬼,祈求一年平安。现存傩舞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贵州、广西、山东、河南、陕西、湖北、福建、云南、广东等地。 上甘村曾建过三座傩神殿,其傩班为南丰现存延续时间最久远的傩班之一。 傩舞一般有两种表演形势:一种由主角4人表演——表演者头戴面具,身着兽皮,手执戈盾,口中发出“傩傩”之声。另一种由12人组成,每人朱发画皮,手执数尺长麻鞭,甩动作响,并高呼各种专吃恶鬼、猛兽之神名,起舞时各有音乐伴奏。 江西傩舞溯源 商周时期聚居于赣江和鄱阳湖流域的三苗(或扬越)后裔,创造了灿烂的江西青铜文化。新干县太洋洲商墓出土的青铜双角神人面具,透露了赣傩滥觞的信息。最早记载赣傩的是南丰县《金砂余氏族谱·傩神辨记》,其中说汉初长沙王吴芮奉命征伐闽越,驻兵南丰军山。为避“刀兵之灾”,告诫乡民“传傩以靖妖氛”。唐代文化鼎盛,《开元礼》对州县傩礼的统一规定,推动了江西8州37县“乡傩”的传播,如南丰、萍乡、修水都有唐代建傩庙、供傩神的传说。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注引《宣城记》提到三国吴时,庐陵郡岁末有丐傩讨钱的习俗。 两宋江西经济文化发达,赣傩盛行。南丰《金砂余氏族谱》记载,余氏为避唐末战乱,由余干迁徙南丰,宋初将祖先在四川为官时崇奉的西川灌口二郎清源真君神像迁至金砂(现紫霄镇黄沙村),“立庙奉祀,岁时香火,遗其制曰‘驱傩’。”萍乡考证,太平兴国年间始建的石源仙帝庙,供奉傩神唐宏、葛雍、周武三将军。宋室南渡,隆佑孟太后驻跸南丰觉源寺,大批赵氏宗室成员流寓南丰,家乐伎艺聚集,百年“景象繁华”。 正月初一早晨,傩班所有成员来到傩神庙,众人把面具取出,按次序整齐地排放在神坛上。“正印”主持出神仪式,画各种道诀,并到村周围的各个小庙或祭坛点香、敬拜。 明清两代是赣傩繁荣时期,江西30多个县市有乡傩记载或遗存—赣东以南丰为最,清末至今有多个村庄组建过傩班,现仍有“跳傩”、“跳竹马”、“跳和合”、“跳八仙”等班。乐安有“滚傩神”、“戏头鼓”和“玩喜”,崇仁有“面仂公”和“跳八仙”,宜黄有“跳傩”,广昌有“孟戏”和“跳魁星”,黎川有“跳和合”与“跳八架”,抚州、南城、金溪也有傩俗记载。赣西数萍乡把傩舞称“仰傩神”或“耍傩案”,傩庙、傩面、傩舞谓之“三宝”。万载称“跳魈”或“搬案”,分“闭口傩”和“开口傩”两种流派。宜春亦有“闭口傩”、“开口傩”和“旁白傩”之分。遂川流行“斗牛舞”。赣北记载甚多,南昌和新建称“大傩”,高安和上高有“逐疫”,靖安和奉新名“掸傩”,修水叫“行傩”,武宁唱“傩歌”,德安“行傩礼”,瑞昌有“神傩”,都昌谓“逐疫”,彭泽“赶花猫”是傩俗。赣中是乡傩活跃区,清代峡江元宵“有傩”,清江和丰城的傩戏流传到云贵。赣东北数婺源有名,傩舞称“跳鬼”,清代有36傩班、72狮班之说。浮梁有“五举戏”,先跳傩,后舞狮。在赣南,宁都有傩舞遗存,瑞金有傩俗记载。各地乡傩构成具有江西特色的赣傩文化群。 初四、初六、初九三日,村中有结婚、生儿子等喜事的人家,会请傩班来自家跳“喜事傩”。 南丰甘坊村傩戏 江西是中国傩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南丰则是江西的“傩舞之乡”,有多个傩舞班子,70多个傩舞节目,多种傩面具。两千多年来,此地傩风不绝,形成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文化现象。 南丰傩舞按其表演内容大致分为文傩和武傩两种,同时还有和合舞、赓溪竹马舞等多个分支。每逢喜庆场面或重大节日,傩班成员便戴上造型各异、古朴华丽的傩面具,伴随着鼓乐吹奏,到各村各户进行表演。 甘坊村辖于南丰县白舍镇,分上甘、下甘两个自然村,相距1.5公里。下甘较小,是从上甘分出的,因此说到甘坊多指上甘村。上甘村的傩文化,相传始于唐代,当时曾建过三座傩神殿,其傩班为南丰现存时间最久远的傩班之一。 甘坊村傩神庙在村子正中,为明代永乐年间(公元~年)迁建的。庙内的傩神被村人尊称为“傩神老爷”,白面方脸,面露微笑地端坐于神台。傩神头戴官帽,身穿金甲,外罩红袍,一副武将打扮,左手握腰间玉带,右手捧一金色物,村人解释为仙桃。左右侍立“千里眼”、“顺风耳”,前下方有四排神坛放置面具,上方悬“昭灵圣教”匾额。神台左侧立“历代启教演傩先师之位”牌位,右侧为土地神像。殿内左侧有一间厨房,供正月十八跳傩的傩班使用。正对傩神庙有一座戏台,可容纳千余观众看傩戏。戏台与傩神庙之前搭有简易长棚,轴线偏离傩神庙大门,显然为便于观众看戏而后添。 “喜事傩”舞目以吉祥喜庆的傩公傩母、福禄寿等为主,但首尾必须是开山和关公。 上甘村的傩文化,融合儒、释、道三教色彩,遗存着上古傩文化因子,是南丰乡傩的典型代表之一。甘坊傩舞中武术、杂技的成分较多,每到农历十二月,傩班就拿出道具,开始练习。正式的傩仪式从正月初一开始,持续至十九日上午结束。其仪式结构和程序分为四部分:起傩——演傩与装跳——解傩——安座。 正月初一早晨,傩班所有成员来到傩神庙,众人把面具取出,按次序整齐地排放在神坛上。“正印”主持出神仪式,画各种道诀,并到村周围的各个小庙或祭坛点香、敬拜。按旧规矩,当日要去村中的三座甘氏祠堂跳傩,并到村东约3里的甘真人祠参拜,有祭祖之意,现在由于祠堂已倒塌,遂改在村委会。初二,傩班到本村的分支——下甘村跳傩。初四、初六、初九三日,村中有结婚、生儿子等喜事的人家,会请傩班来自家跳“喜事傩”,其舞目以吉祥喜庆的傩公傩母、福禄寿等为主,但首尾必须是开山和关公。跳喜事傩的人家要请傩班吃顿饭,并送上数目随意的红包。其间,初三到十二,外村有请,傩班则出坊跳傩,时间并不固定。通常对方村落也要请傩班吃饭并送红包。十三、十四两日,除跳过喜事傩的人家,傩班在本村各家跳傩。十六日以后,则进入整个仪式最重要的部分—解傩。所有跳傩的人家必须解傩,解有解除、搜除之意。解傩仪式分家中和殿上,家中解傩在十六、十七日,殿上解傩从十八日晚开始,持续至十九日凌晨结束。第二天,众人收拾、安放好面具、道具等各种物品,整个仪式就结束了。 甘坊村的傩仪式中,到每家“沿门”进行的面具舞表演叫“演傩”,舞蹈中的拳术痕迹很重,还有杂技成分,如魁星、叠罗汉、孙悟空。 甘坊村解傩仪式 甘坊村傩班兼有组织和表演的双重性质,这也是南丰农村跳傩组织的普遍形式。傩班老大称为“正印”,老二称为“副印”,他们是主要的管理者和负责人,由傩班成员推选。正印必须是甘姓,副印可以是杂姓。 甘坊村傩班现任正印甘老怀61岁,从年开始当正印至今;副印聂先孙92岁,18岁进傩班,因年岁高基本不管理事务。据甘老怀介绍,按老规矩傩班应该有24人,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玩傩,目前只有16人。进入傩班以自愿为原则,甘姓、杂姓均可。以前大年初一要先去村中的甘氏祠堂跳傩,祠堂倒塌后改在村委会。玩傩的服装由信士赠送,基本不需要什么经济支出。面具、道具的雕刻、开光等费用由全村村民自愿捐钱筹集,凡是捐钱的人家正月十八傩仪式结束后,就可以来傩神庙吃“鬼子饭”,即用跳傩得来的红包办的酒席。 甘坊村的傩仪式中,到每家“沿门”进行的面具舞表演叫“演傩”,娱乐性较强;而仍然以“沿门”方式,在各家和傩神庙进行的有一定情节性的逐除仪式,表演者头戴面具,表演象征驱除鬼魅的短剧,称为“解傩”。这种逐除仪式更接近傩仪式“逐疫”的原始功能,其中道具、动作、手诀、气氛营造等诸要素比单纯的傩舞表演更古老。以下记录的是甘坊村正月十八日殿上解傩仪式。 傩舞是跳给神灵看的,全套舞目包括开山、魁星、判官醉酒(又称二鬼偷花)、孙悟空、福禄寿、叠罗汉、西天取经、张天师召将、傩公傩母。 正月十八日早晨,傩神庙内格外热闹和忙碌,傩班和村中自愿来帮忙的人忙着杀猪买菜,筹备饭菜,这些开销都从跳傩所得的红包中支出,其细目就随手写在傩神庙的墙上。从十八日中午起,中饭、晚饭、解傩结束后的“夜宵”,以及第二日中饭,大家一共要在傩神庙里吃四顿。正印甘老怀说他们的习惯是以全部经费举办酒席,不设节余。当然,饭菜的丰俭就由红包数目而定。 下午四点,傩班在村边各处小庙点香、放鞭炮。这时正印和众人关上庙门,开始把面具擦洗干净后排放整齐,并摆好猪头、水果等供品,结束后才将门打开。这一过程相当严肃,闲杂人员和女人都不能随意进去观看。约傍晚六点,仪式开始。首先有催神仪式,由于所请神灵众多,催神的次数也格外多,按单年或双年要反覆进行十六或十七次。因为时间很长,晚饭就插在其中。 傩班人员先在傩神庙外的巷道两旁插上线香,约向南50米至路口止。据说这是向神灵标明降临后的道路,让它们由此登入傩神庙。正印执锣,副印执灯,走到路口,面西站立。副印插路香,烧纸钱,并放数枚小鞭炮后,两人三鞠躬,正印高举铜锣,头前后左右摇动,如对镜自照,据说这是催神之诀。他同时由慢渐快地敲锣,副印再放两枚小鞭炮,两人三躬返回。殿内的动作一样,只是不敲锣,一来一回称为请神一遍。晚饭后加一人敲小扁鼓,过程相同。 上甘村的傩文化,融合儒、释、道三教色彩,遗存着上古傩文化因子,是南丰乡傩的典型代表之一。 然后是请神仪式,傩班众人跪在神坛前,正印念“殿内界傩请神辞”,并判占卜神意。辞中所请的神灵来自甘坊附近村落、山川的各坛各庙,从观音、如来等佛教神,到许仙真君、甘氏真人等道教神,再到福主、社令、土地、龙王等民间神,甚至汉皇上帝、霜降老爷、三奶夫人等“上至源头,下至水尾,有坛无迹,有迹无坛,或有不知名姓一切神祇”无所不包。 大约到晚上九点,冗长的请神仪式结束后开始跳傩(村人也称演傩)。当晚的傩舞是跳给神灵看的,因此傩班众人格外认真,而且要跳全套舞目,包括开山、魁星、判官醉酒(又称二鬼偷花)、孙悟空、福禄寿、叠罗汉、西天取经、张天师召将、傩公傩母。舞蹈中的武术痕迹很重,还有杂技成分,如魁星、叠罗汉、孙悟空。其中孙悟空挥舞着夹有鞭炮和纸钱的三角叉,纸钱点燃后,鞭炮四溅,火花飞舞,煞是惊险好看。 表演完最后的傩公傩母,立即开始搜厨仪式。鼓声突然变得奇异,节奏加快,短而急促。伴着轮回的鼓点,两人戴鹰哥元帅和田螺大王面具上场,各执铁链两端做跳跃、搏击状,口中发出鬼魅般的“呜呜”声。第三人手执搜厨大王面具上场,也做搏击状。然后搜厨大王冲进傩神庙西侧的厨房,拿起锅内的一碗米和肉,回到殿上,然后将米倒给众人,自己只留一点。这些米被村人拿回家,据说可以护佑家庭平安。之后,由手持搜厨面具的演员带领,另两人和傩班所有成员疾步出殿,走到村东头的水塘边,锣鼓停止,众人点燃纸钱,象征将疫鬼逐除水中,然后回殿。 由手持搜厨面具的演员带领,傩班所有成员疾步出殿,走到村东头的水塘边,锣鼓停止,众人点燃纸钱,象征将疫鬼逐除水中。 最后是送神仪式,傩班弟子每人拿数叠纸钱,托碗一只,内盛灶灰和断香,六人对称地站在殿门口。正印念辞神口诀:“重申上启,远近福主、各部大神、在坛文武一切神祇,今日傩已周圆,烛尽灯残,肴冷酒淡,简亵殊深,莫为怪责。特备起马钱财,拜送诸位大神早登云路,在天者腾云驾雾,在地者勒马摇鞭,有车驾车,无车驾马,各返瑶宫,各归宝殿。弟子不敢久留圣驾,圣落地,诸神速起。”之后,在鼓声下正印带领众人从侧门奔出,绕村一周至水口,沿途插遍线香。正印再念口诀并判:“傩神启教,历代今古,老幼宗师,传于弟子,一代传于万代,先师传于后师,弟子不能远送。圣落地,诸神速起。”此时庙内殿门紧闭,直至众人送神归来打开,整个解傩仪式结束。大家在傩神庙稍作休息,吃毕夜饭,各自归家。 家中解傩与之类似,具体是准备一碗饭,两片猪肉,放在锅中。傩班先在厅堂里跳,之后三人扮演搜厨大王、鹰哥元帅、田螺大王,到厨房、猪圈等处伴着锣、鼓走一遍。主人家要给傩班红包,多少随意。据说过去解傩还要跳“二郎伐弓”,这舞平时不演,只在解傩时跳,但现在该面具丢失,舞蹈便也省却了。 南丰傩舞流传有近百个节目,甘坊村主要保留的傩舞节目有《开山》、《纸钱》、《魁星》、《雷公》、《双伯郎》和《傩公傩婆》等内容,主傩是中国从古至今很普遍的一种传统文化。在众多的傩文化遗存地区,南丰成为中国第一个“傩舞艺术之乡”,而甘坊村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之一。 甘坊村的傩仪式中,到每家“沿门”进行的面具舞表演叫“演傩”,娱乐性较强。 End 精彩版式呈现 本文原刊载于《文明》杂志年03期Leica徕卡,为一生打造的相机徕卡开创了相机的先河,在世界摄影史上地位神圣。徕卡品质卓越、文化深厚;完美地诠释着德国制造,续写着世界摄影领域的经典传奇。冰岛火山大喷发冰岛的土地留有多次常规性喷发造成的伤痕,其中许多次喷发都对全球造成冲击。时至今日,火山在风景优美的冰岛地下持续翻腾搅动,设下了不定时炸弹。火山是完全不同的猛兽,它的喷发可能持续好几个月。它的威力很快就要重创全球。瓦猫的天空“瓦猫”是寻常百姓对平安祥和生活的一种期盼,是一种文化,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一种生活幽默,它在云南的很多地方生生不息地演绎着。版权声明 《文明》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