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3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哪能治好白癜风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本期目录

文学家易学实其人其事(四)

易学实的老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事,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没有去考证,退之先生是在何种心境下写的《师说》,人人都得有老师,老师,是教我们立德、立志、立学并最终立身、立命的人,可见,要成为一名古人眼中合格的老师,实非易事,绝不是拿一纸上岗证那么简单。于都人易学实,作为大清开国到同治十二年(年)——二百余年间唯一一位经县、府、省三级核准入选县级乡贤祠的人物,他的老师都是哪些人,就很有说说的必要。易学实的第一位老师,叫做曾思邈,于都县城西一坊人,明毅宗崇祯十七年(年)岁贡。但他始终没有涉足仕途,而是着意在雩阳城中开馆授徒。易学实师从曾思逊一事,同治版《雩都县志》详有记载,可见这件事本身,就是于都文化一件不可不记的大事。易学实后来在他的文章里,对他的这位授业恩师屡有记述,《雩都县志》引用了其中点睛的一句:“雩人知有古学,自先生始。”这当然是极高的评价了。据此,我们知道,历史上的于都文化,具体到明代,自养愚先生李涞之后,就从正德、嘉靖年间曾经的盛极一时走向平静,百十年间,就出了李逢月一位举人。易学实的第一位老师曾思逊,他肯定比今天的你我更了解文化凋零之痛,了解了这层,我们才能了解他为什么在“家极贫”的情况下,要励耕雩邑秀士,开一代雩阳学风了。这点,我们在易学实的悼念文章里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把易学实的话用当下的语言表达出来,大意是这样的:回忆我少年的时候,曾走遍了整个于都,想要访求古人的文章和古人的行实,结果都空手而归,气得我躲在家里很长时间不想出门,更不想交什么朋友。忽然有一天,听说曾先生的文章大有古风,其为人也直率、谨慎、诚厚,又不是那种食古不化的老学究,不禁喜出忘外,于是三造其庐,终于有幸拜在先生门下。自那天开始,不管是阴晴雨雪,没有哪天不是跟着先生在诽谤和赞誉中度过的,但先生教导我面临困难时,始终要抱定视险如夷的态度,参研治世之道与乱世之失……先生少年时代家境十分贫寒,乃至于无力操办束修(给老师的酬金)求师入馆,而那时于都的教馆先生,也不屑于收这样一个寒门弟子。正因为这样,先生才自学成才,反而没有沾染上那个的候的陈腐俗学,始终坚持以唐宋古人的学问为自学方向,更在理学上穷物致知,参透了人与自然之理——先生常说,凡此种种,都是拜贫穷所致,可见家中贫富与读书明理并无必然关系……易学实的第二个老师,叫做李允佐。李允佐,字其鼐,号石镜。今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镇人,生卒未详,只知道他是万历四十三年(年)的举人,崇祯七年、的进士,做过一任江西奉新县的知县,颇具政德、政绩,他去任之后,奉新人将一篇纪念文章《石镜李候去思碑记》刻石,以期永存,倘使把这篇文章译成白话,是这样的:洪都是南昌的旧称,明朝的时候,管辖州、县八个,素有南昌东的地和南昌西的地这种说法。南昌西的土地硗瘠,耕地底层就是坚硬的石头,而奉新县赋役繁重,导致盗贼丛生,是很难治理的一个地方。况且又与上级衙门相距甚远,纵使是勤政的官员,因为上级动辄要求以国法来镇压盗匪,收取税赋,推动夫役和兵役,常常左支右绌,到了官员考核的的候,得到的评级往往是最低等。致使每科进士放榜,候选官员听说要做奉新县知县,感觉就像是要踏上险途似的。数十年来,官员极少有政绩,老百姓的艰难就可想而知了。前知县石镜先生,大名叫做李允佐,出仕前已经是闽中大儒,向来很看重名节。登科进士之后,吏部的官员都知道他廉洁、内敛而且练达,认为派他来做奉新知县,也许可以大有作为,所以特别把这县情最为复杂的地方委任给他。自从崇祯八年冬天到任,到现在已有五年多时间,竭尽全力地为我奉新县谋划,慈爱惠民,在朝廷对江西省所有知县的考核中,成绩排名第一……这篇文章很长,为了避免学究味,就不一一译出了。但是,一个知县去任,旧治的士民愿意集资立生祠以祀,请人写长文刻碑以志,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反映出民意所在。对于这位老师,我们现在仍能查到易学实给他所写的两封书信。通过这两封书信,可以看出易学实对他的这位老师的敬重,也可以看出清人入关粉碎了他的科举梦后,无奈遁入山林的后的心态,译成白话文,第一封信是这样说的:学生在崇祯十三年(年)赴京参加进士考试,落榜了。深感惭愧,常常担心辜负了师门。两年后,也就是崇祯十五年冬天,我又整装启程,准备再赴京参加来年春天的会试,船已经到吉安了,传来了李自成攻陷湖北、河南的消息,只好调转船头又回到于都老家。第二年六月,我乘船都快到汉口了,李自成的部队却打下了武昌城,左良玉却拥兵在安庆,不与交战,江西的考生,都不敢再进京,我也左右为难,没有北上。唉!我的才学虽然平庸,但我始终百倍千倍地在努力,可谓百转千回,九死不悔,奈何时事如此,纵使是千里良驹,也只好昂首长鸣,无功而返了。今年冬天(据文意,当指顺治五年,即年),流寇想进攻吉安,广东匪徒遍袭赣南全境,情非得已,我跟兄长一道带着母亲避居县城之东的东峰。回想起自己做了十年的举人,现在家徒四壁,只有几卷书相伴,真是惆怅难当,在乱世之中写信给老师,但愿老师收信后切勿多加惦念……过了一年,也就是顺治六年(年),这年的九月初八日,易学实的母亲冯氏老太太偶染小疾,竟不治而亡。这时,他们全家都寄居在今天的于都县禾丰镇磊石顶的“笨归山庄”,身处乱世,易学实兄弟竟不能适时让慈母遗躯入土为安,为此,兄弟二人闭门谢客,哀痛奉灵。这时,有个陈姓的瑞金学子,是易学实在李允佐门下的同学,准备去福建游学,想邀易学实同行,学实怎忍抛下慈母的灵柩而去?于是就给老师写了第二封信。顺治十一年(年),赣南在饱受战乱后渐归太平,这年冬天,易学实兄弟终于有机会葬母入土,时任于都县知县杨仕显既敬重易学实的文化地位,又敬佩冯氏老太太的为人,竟亲笔为老太太写了《墓志铭》……易学实的第三位老师,叫做马士奇,但只能算是个挂名的老师,而这个挂名的老师,却给易学实的人生带来诸多的影响。为什么这样说呢?魏礼魏季子说:“(易学实)崇祯乙卯举于乡,出马文忠公门。”易学实本人则说:“余登贤书,出翰林马君常师之门,一时海内知文之士,皆以为可与斯文。”二人的叙述,都与崇祯十二年江西乙卯乡试有关。这样一来,如果我们再查一下马士奇的行迹,就能得到答案。李自成于公元年攻进北京城,这件事我们都知道了,而这位马士奇,是当时天下公认的第一位自杀殉国的明朝大臣,正是因为这样,由清廷编写的《明史》、由马士奇的同乡计六奇编撰的《明季北略》、由“清代文苑第一人”谷应泰编撰的《明史纪事本末》都对他有较详尽的记载。其中,《明季北略》一书,起自明万历二十三()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兴起东北,止于明崇祯十七()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分年记事,于崇祯一朝尤详。李自成入京后史事,几乎按日排比,史家称此书“史事大多无误”,而易学实的《赣州乙丙纪略》,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以上三部书,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马士奇,字君常,号素修,江苏无锡人,崇祯四年(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其中,《明季北略》说他“己卯主考江右,得士刘渤等一百三人。”古时候,考中举人、进士的举子都要向主考官投门生帖,终身以学生自居,所以马士奇可以说是易学实的挂名老师,但这位老师对易学实的影响很大,易学实后来冒着身家性命的风险写《赣州乙丙纪略》,某种程度上也是仿计六奇的做法,而易学实之所以能名满江右,被公推为一代江右文学大家,也多少沾了这位气节高贵的江苏无锡人马士奇的光芒。说起易学实的第四位老师,不由得想起杭州城内的蔡官巷。杭州,是笔者少年时代百十次游历的地方,蔡官巷,也是笔者信步钱塘几度与其耳鬓厮磨的去处,故而,纵使是今天的杭州人对蔡官巷的“蔡官”不知所云,笔者却清楚地记得当年的钱塘老者对我说的话:介么蔡官巷呀,后生你晓得勿,是纪念抗清名臣蔡懋德的!蔡懋德,正是易学实的第四位老师。蔡懋德,生于万历十四年(年),卒于崇祯十七年(年),字维立,一字公虞,号云怡,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历任杭州推官、祠祭员外郎、江西提学副使,尝登白鹿洞书院讲《孝经》大义,听者感递。又作《文心八则》以正江西诸生文体。学承王守仁,以“拔本塞源论”为的。后迁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李自成破太原,自缢而绝,谥忠襄。易学实有《蔡伯子历游杂咏序》一文,该文说:甲辰初秋,晤蔡闇伯于虔城。是冬,闇伯游长汀。今年春二月,从汀州再游雩水,出其历游杂咏,使予序之。嗟乎!暗伯为吾师云怡先生伯子,先生历官中外三十年,所至倡明理学,以清节贻后人,至其身殉太原,忠烈照耀。闇伯尝以恩荫金吾,弃而隐去阳山太湖之间,不出上室廿年。一旦念其先人,勋名教铎,着在先朝,门生故吏,几过天下。遂携两仆人,金陵上芜阴,蹑天都、新安,出安仁,乘舟彭蠡,上南昌,溯十八滩,极闽汀道,三千里之远,所过名山大川,通盘胜地,舟车跋涉,寒暑晴阴,交游酬酢,无不见之于诗。此何异延陵公子历聘上国,歌风咏雅品患不爽?闇伯顾吴人,数千年后,犹有遗风耶。然闇伯非荒于游者也,太江之西私先生微言奥义以自淑者不少,闇伯顾欲以家学相证,乃或者视闇伯为叔敖之子,岂知闇伯者哉?暗伯向予言,行将西望太行,长歌痛哭于晋阳热血之地,予告闇伯曰:吾师之气,盖已结为日星河岳,风霆激号,江海怒涛,何在不可见!闇伯归乎,历游诸编,其即《楚招》之章也。易学实的这篇文章对于研究他的政治立场非常重要,笔者从他的文集中特别辑出,只加句读而不译成今文,读者诸君可自行研判。通过这篇文章可以了解到,蔡闇伯是蔡懋德的长子(伯子),康熙甲辰年(三年、年)曾有过一次长途旅行,起点为南京,终点为福建长汀,其间曾两度歇脚赣南,并特意到于都回访了易学实。那么,我们不禁就要问,蔡闇伯的这次南游,难道只是南游吗?如果我们联想起屈原的《楚辞?招魂》,联想起蔡闇伯归程的目的地是他父亲死难的晋阳(太原),联想起同时期同为昆山人的顾炎武,甚至再联想起宁都的易堂七子,似乎就能从易学实的文章里揣度出些反清复明的况味来,这时,我们若再读易学实吊其师蔡懋德的诗,答案就不言自喻了:白马青丝西渡来,冰桥百尺结阿隈。五原日落旌旗暗,二角风吹刁斗哀。誓死孤臣支半壁,伤心天子召乎台。谁知舌断常山后,一簇旄头阊阖开。

(本文未经作者授权,请勿转载!)

作者简介

张少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赣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于都文学》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