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匠心与人文一次交相辉映,建筑能展现的除了建筑之美,其背后也有着太多历史轶事与讲究。 就拿古牌楼来说吧,无论是木质牌楼还是石质,即使历经千百年的风雨沧桑,依旧屹立至今,呈现给大家的除了古建筑之于人的气势恢宏,还有藏匿于其间的斑驳岁月与时代故事。位于我们江西的这个石牌楼正是如此,它曾无数次以它极其高的建筑造诣,令远道而来的人们叹为观止,也因它背后深厚的家族家风美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这就是楚秋今天要说的“济美石牌坊”,又称“济美石坊”。它是全国较为罕见的石坊之一,更是我们江西唯一一座四方石牌楼。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石牌楼的背后,原来与江西这个家族的美德有关。济美石坊,济世美德百年扬济美石坊位于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会埠镇西庄村,在当地“母亲河”潦河主干流南潦河北岸旁矗立已有多年。明万历二十八年(年),明朝万历皇帝为表彰奉新华林胡氏后裔胡士琇及其祖先胡仲尧、胡仲容兄弟赈饥、办书院、修桥积功德而修建。所谓“济美”,即“世济其美”;《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世济其美,不陨其名”,唐初孔颖达疏:“世济其美,后世承前世之美。”这显然是对这华林胡氏一族“济世美德”“家风传承”的最好褒奖。那么,何为华林胡氏?据说在今奉新县西南有一华林,“文武兼备、忠直义烈”的华林开基祖胡藩晚年辞官隐退后,率12房夫人、60个儿子及其族人聚居于此地,于是有“华林胡氏”之称。此后,华林胡氏人才辈出,群英荟萃,仅宋代华林胡氏一门就考取状元3名、榜眼2名、探花6名,进士及官至刺史、尚书、三公、三少和大学士者难计其详。元朝所著《宋史》,更是记载了华林胡氏后裔32人的官声政绩,均夸他们为国家的栋梁之臣。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教育家胡仲尧,政治家胡宿、胡宗愈、胡僧孺、胡直孺、胡交修等;宋真宗曾题诗赞曰:“一门三刺史,四代五尚书。他族未闻有,朕今止见胡。”宋孝宗亦金口称赞:“朕笔亲题灿锦霞,满封官职遍天涯。名垂万古应难朽,庆衍千秋宰相家。”与此同时,华林胡氏散居各地,分布广泛,这个出自于江西的名门望族更是将华林胡氏特有的家风传遍了全国各地。也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家族,在各朝代受到皇帝的旌表,也再不为过。那么,到了明万历年间,华林胡氏的代表人物胡士琇在延续祖先胡仲尧、胡仲容兄弟“济世美德”下受到了表彰,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济美石坊。可谓,济世美德代代颂,华林家风永传扬。济美石坊,全国罕见巧匠工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首先是被济美石坊的建筑美所震撼到了。可以说,它是明代石雕建筑中的瑰宝,一点都不足为过。约有十来米之高的石牌坊,“济美”两字在四面都比较显眼。正方形的平面,四面由四根花岗石柱构成四门,每面由一个门楼式牌坊榫式联结组合而成。每门于门首镶嵌青石板各一块,第一层题“从仕郎布政使司理问所理问胡士琇”;第二层题“济美”两斗体大字;第三层镌刻“圣旨”二字。牌坊四角作挑檐状,斗拱及檐楼均为青石,斗拱共3层,檐楼20个。同时,横梁及二、三层间柱内外刻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以及人物、花卉、禽兽和几何形穿花图案,造型精美、千姿百态。牌坊上还记载着华林胡氏四段千古流传的佳话:捐赈赈灾,架桥修路,创办华林书院等济美事实,尤其是南面第二层横梁上,“举朱幡、迎快马、路旁书童仰头望”,讲述的是宋雍熙二年(公元年),华林书院有三位学子同年并登进士第,朝廷派人送喜报到华林的动人情景。除此之外,四边青石还有“从侍郎布政使司理问所理问胡仕秀”等石刻。以及还有宋端拱二年(年),胡克顺、胡用之叔侄同榜进士及第的故事。至于牌坊上的石刻人物,那更是造型别致,栩栩如生,虽历经多年的风雨,但流畅的线条,苍劲的笔力,依然清晰可辨。所以回到前文,用“叹为观止”来形容简直不足为怪,你再看那精美的雕刻技艺,简直就是活生生的建筑瑰宝。如今,济美石坊依旧屹立于此,在多年岁月的洗礼下,愈显古朴与深沉,伴着南潦河的水静静流淌,在蜿蜒的河畔摆出一个玲珑的身姿,斜眼睥睨逶迤山林,即使孤独地屹立于此,但此天此地,孤傲与美艳,唯它最独特。年10月,国务院公布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个带着孤冷之美的建筑瑰宝成功入选。这是它应该拥有的荣誉,这也是它理所应当受到的保护。当时代更替,济美石牌坊早已成了一个家族,甚至一方土地不可或缺的奇迹与标志。即使在岁月的风雨中斑驳褪色,实用价值几近消亡。然而,作为一个承载着厚重人文历史,渗透着传统文化内涵的载体,数百年来除了向人们展示它的精美建筑工艺外,更多的是传递了一种崇美、向善的人文品格,并让后来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