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奉新历史十“天” ——漫谈奉新县文化资源整合 奉新县地处赣西北部,历史上就有“仙源灵境”之雅称,是汉朝豫章郡首设的十八个县之一。昌铜高速接通后,奉新至南昌距离缩减至38公里,已纳入省会南昌半小时经济圈。交通便利、自然景观秀美、人文历史丰富。奉新具备良好的文化资源发展优势平台,完全可以打造成南昌市的后花园,但如何发展?如何推进?关键还在于有奉新文化名片。 奉新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太史慈、许真君、怀海、吴猛、华林胡氏、刘慎虚、八大山人、宋应星、许振袆、张勋……璨若星河的名人说明了奉新历史上文化昌盛。而更为奉新人所自豪的,是“天”字号的历史文化遗产聚集奉新。纵观奉新历史,奉新县有十大“天”字号历史文化遗产。 “天下清规、《天工开物》,源自奉新,影响世界”。这是奉新历史中最著名的两“天”。 第一“天”,说的是唐代高僧怀海在奉新百丈寺制定了到现在为止全世界禅宗弟子都遵行的“天下清规”,随着千年古寺百丈寺完成了重建,一批批虔诚的佛教信徒和观光客人来到了奉新。 第二“天”,指的是明末清初的科学家,奉新人宋应星编著了《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十七世纪科学百科全书,流传世界。《天工开物》一书囊括了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等百工技艺,挖掘好其中的文化资源,打造当代人文休闲项目,奉新县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三“天”,说的是奉新出“天官”。奉新县历史上曾任“天官”之称的吏部尚书就有三人。分别是明朝万历年间任吏部尚书的蔡国珍,明嘉靖年间任吏部尚书的宋景,清乾隆年间任吏部尚书的甘汝来。 第四“天”,是奉新出“天米”。奉新大米,历来是江西省优质大米,现在也为省府南昌人所喜爱。历史上,早在北宋期间,宋太宗雍熙二年,华林胡氏先祖胡仲尧、胡仲容就被皇上恩准以奉新香稻充贡,奉新的优质大米一直是贡米,供皇廷食用,可以说是“天米”。奉新大米种植的农耕技艺也已列为宜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第五“天”,奉新有“天子”行踪。唐宣宗李忱曾留驻奉新,还曾经在百丈寺出家为僧,在奉新留下了众多传说和不少诗篇。中共中央前总书记胡耀邦的始祖,就是奉新县华林山的华林胡氏。 第六“天”,奉新有“天将”。奉新人张勋是一代骁将,年,张勋曾跟随名将冯子材在镇南关英勇抗法,取得全胜。后来,他逆历史潮流率辨子军复辟,扶持清溥仪登皇位。虽然历史已有定论,但在奉新民间,仍然传说他是一员天将。 第七“天”,奉新养“天才”。一代宗师八大山人,是世界级大画家。他的水墨写意画后人不可再及,他这天才般的笔意,都是他在奉新潜居二十多年,由奉新山水所滋养。 第八“天”,奉新是“天福”之地。道教的仙境,就是洞天福地,居此处,则可得天福,得道成仙。道教中共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处福地。这其中的第三十六处福地就在奉新的东白源。 第九“天”,奉新出“天师”。奉新县的浮云宫位于华林书院的后山上,始建于唐代,初称“浮云观”。武则天神龙元年曾召浮云山道士张惠感为国师,称为“天师”,唐玄宗开元时,又两次诏张惠感之徒孙智谅入京。公元年,唐玄宗赐“浮云观”匾一块,并请孙天师投金龙于奉新县浮云石洞,以祈长生不老。 第十“天”,奉新是“天堂”。奉新县属九岭山脉南缘,境内海拔千米以上的大山峰就有50余座,高山秀水绿林,处处是美仑美奂的自然景观。著名的风景区集中在五梅山、百丈山、晏嶂山、越王山、华林山,这里山间多飞珠溅玉的瀑布,河流多激流跌落的险滩,林中多青翠高耸的绿竹,形成了“雄、峻、幽、秀”的自然景观特色,可以说是“仙源灵境,人间天堂”。奉新是人们休闲、探险的好去处。 奉新县还有众多野外不可移动文物留存。境内有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处。这里面有江西省唯一的四角石牌坊——济美石坊,有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所书写的摩崖石刻“天下清规”。有奉新与靖安交界处遗留下来的赣西北最大西周城址——九里岗城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