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整个赤田的故事已经讲完,这一期我们一起来看看赤岸地区有哪些奇闻轶事吧! 赤岸地区 赤田镇的西面是赤岸镇,南临高安,北连冯川。被称之为“仙源”之地的华林山就座落在该镇境内。华林山自然景观幽美,文化底蕴厚重,旅游资源丰富。有中华华林胡氏发祥地,耀邦故里华林村;有古代著名书院华林书院遗址;华林山还是一座道教名山,有著名景点“浮云八百洞天。”民间文学资源很丰富。 浮云宫的来历 很久以前,华林山峰高林密,云遮雾障。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 有一天,有两个人一前一后地爬上了华林山的玄秀峰。这两人可不是等闲之辈。一个是龙虎山张天师的十四代孙子张道人,另一个是他带来的小徒弟孙道人。天下那么多名山大川,为何独独选中了华林山呢?这里面还有个说道:相传黄帝时的仙人邱浮公曾在玄秀峰隐居修炼过,张道人看中了这座幽静的仙山,要在这里修身炼丹。 一到玄秀峰,师徒俩就忙开了。首先是勘察地形,选好良址。然后砍掉树木,除去杂草,挖地三尺,填上新土,铺平夯实,盖好一间长三丈,宽一丈三尺的丹室。再在丹室正中用土垒上一个高八寸宽二尺四寸的丹台,打好炼炉,置上水火两鼎,便正式开始炼丹了。 从此,年年三百六十天,师徒俩都灰头土脸地呆在炼丹室里,而且一年才出一次丹。 山下的庄户人见山上有两个如此潜心修炼的道人,家里有了病人,都到山上来找他俩求治。师徒俩来者不拒,不管什么疑难病症,病人只要喝下他俩画的符水,立即就转危为安。 师徒俩的名声很快就传开了。不但求他俩治病驱邪的人越来越多,还有不少人千里迢迢来求长生不老丹。由于人们看见师徒俩丹房上面常常有浮云游动,于是就把它叫作“浮云观”。 师徒俩的名气越来越大,后来竟传进了皇宫,武则天听说了,立马下了一道诏书,宣张道人进京当了国师,孙道人则依然留在玄秀峰苦心修炼。 二十多年后,皇帝派人将孙道人接到京城。皇帝见孙道人一百二十岁了,虽然白须飘飘,却红光满面,耳不聋,背不驼,说话像后生一样响亮,走路像后生一样利索,便向他索取长生不老的秘诀。可是孙道人说,我什么秘诀也没用,如果说真有什么秘诀,那就是天天喝浮云山的水,天天吃浮云山的野果子。皇帝一听,羡慕得直流口水,要不是为了江山社稷,真想立即住到奉新的浮云山去。 孙道人在京城的那些日子,京城已经几个月没下雨了,有一天,皇帝又诏见了他,请他作法祈雨。当天夜里,孙道人斋戒沐浴焚香祷告后,作起法术,不到一顿饭功夫,果然雷电交加,瓢泼大雨整整下了大半夜。 孙道人没住几天,就闹着要回华林山。皇帝见留他不住,只好放他回去。还赐给他一块上面写着“浮云”二字的匾额。孙道人回到华林山,把那块匾额一挂,浮云观的香火就更旺了。 又过了十多年,另一个皇帝也诏孙道人进京。但他那时已经老得走不动了,没有去成。没过多久就去世了,整整活了一百四十岁。他死后身体不僵,颜面如生,身上还散发出缕缕幽香,装殓入棺时,身子轻得像一件衣服。亲眼目睹了的人无不惊叹,都说他已经成仙了,所以后来许多人都称他为“孙仙。” 有人不明白,明明是浮云观,为何又叫它浮云宫呢?这是因为第三十五代张天师曾对忽必烈预言过,二十年后他将必统江山。所以元世祖坐定江山后,十分看重天师道,浮云观也被敕封为浮云宫,至于被改为万年宫,那又是下一个朝代的事了。 作者简介龙江河奉新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多年从事新故事创作与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中、短篇新故事作品一百多篇,获国家、省级奖励三十余次。 购买《故事里的奉新》请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