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年米果与它的诸多别名 文/黄世华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奉新也不例外。黄年米果就是这里的一种非常别致的美食。这种美食色泽金黄,香味醇厚,味道鲜美,集色、香、味于一体。它是奉新客家人春节时招待客人的食品之一,具有独特的客家风味。这种美食的名称是以客家方言命名的,很难找到官方的文字记载,所以各地的客家人给它取的名字稍有差异。有些地方称它为“黄年米果”、“黄粘米果”,也有些地方称它为“黄连米果”、“皇年米果”。为了区别于普通的年糕,有的地方直接叫它“黄年糕”。无论是哪种名称,都着重突出了它的主要特色——色泽与制作原料。 这些名称中,到底哪个命名最恰当、最能反映这一食品的特色。我们有必要先了解客家人的一些风俗。客家人逢年过节,春耕秋收时都会做一些点心,比如艾米果、芭蕉米果、红薯米果、土豆米果等,这些点心的名称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点心的原料或其中添加的辅助材料作为点心的名称。如果这是一条规律的话,“黄年米果”在命名上也应符合这一特点。从上述名称的字面意思上看,能够和制作原料或辅助材料挨上边的有“黄粘米果”和“黄连米果”。可是经过一番考究,又会发现这两个名称也不很恰当。 先说“黄粘米果”这个名称。“粘米”是一种米的名称,这种米最早普及种植,大约是在南宋时期。很早以前,在印支半岛有一个古国叫占城国,这里出产一种稻谷,人们习惯叫它为“占城稻”。南宋时流传到福建一带,这些历史记载在《食货志》中。“占城稻”碾出的米就叫“占米”,可是以“占”字给米命名,又不大符合中国人的造字规律,于是人们在书写时给它添加了一个“米”字旁,变成了“粘”字,读作“zhān”。《食货志》中记载:“占城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根据记载,这种稻子是没有稻芒的,可是客家人制作“黄年米果”的是一种叫“禾子糯”(客家方言)的稻子,这种稻谷不但有稻芒,而且稻芒差不多有半寸。由此我们可以断定,“粘米”并不是制作黄年米果的原材料。如果不考虑制作原料的因素,读“粘”为“nián”,说明这是一种富有黏性的点心。《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粘’,旧同‘黏’”。如果仅仅考虑“黄年米果”的黏性,把它命名为“黄粘米果”还是说得过去的。黄年米果是一种嚼起来比较有韧性的点心,客家人在制作这种点心时,说“米果有没有韧性”时,就经常说“米果黏不黏”,所以,以“黄粘”给这种点心命名,突出的只是这种食品的韧性。考究“粘”字的诸多同音字,有一个“秥”字,《康熙字典》(第页第29字)中译为“禾也”。《汉语大字典》解释为“糯稻”。而客家方言所称“禾子糯”从字面上看应为“糯稻”的一种,据此,如果考虑以制作原料作为这种食品的名称,那么写成“黄秥米果”应该会准确一些。 “黄连米果”这个名称也值得商榷。黄连是植物,在《本草纲目》中有关记载,它是一种草本植物。可是客家人制作黄年米果时,所砍的所谓“黄连柴”都是灌木,都是木本植物。而且“黄连柴”也不是一种灌木,而是许多不同灌木的总称。所以如果以“黄连米果”作为食品的名称,“黄连”二字含义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也就很难说“黄连”是制作黄年米果的辅助性材料了。在制作黄年米果进,人们上山所砍的“黄连柴”,主要有“黄栀子树”“吊茄子树”“野桂花柴”“乌龙木”。还有一些其它的树木,如“过冬青”等,甚至常见的稻秸都可以用来制作黄年米果,可是用“黄栀子树”“吊茄子树”“野桂花柴”“乌龙木”等做的黄年米果味道最佳。“黄栀子树”的名称中有一个“黄”字,其实另外三种树也与“黄”字有关联。“吊茄子树”的学名叫“黄瑞木”;“乌龙木”的学名叫“小叶黄杨”;“野桂花柴”冬季开花,花香扑鼻,色泽金黄。由此我们可以找到黄年米果中“黄”字的来因,但还是不能说明它为何叫“黄连”米果。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黄连米果”的名字与这些所谓的“黄连柴”一定有关系。结合以上“黄瑞木”“黄杨”“黄栀子树”这几种树名,再参考客家方言的发音,有可能是把“黄瑞木”中的“瑞”字发间成了“连”字。所以我大胆地推测,“黄连米果”实际上可能叫“黄瑞米果”。 除“黄粘米果”和“黄连米果”外,它还有许多别的名称,那些名称都不能与这种食品的材料联系在一起。如果撇开客家人给食品命名的习惯,从民族文化的大背景角度去考虑,“黄年米果”的名字是比较恰当的。这种食品通常情况下,只在每年的腊月里才制作,是客家人过年才吃的食品。明代《帝京景物略》中有记载,崇祯皇帝时,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寓意为“万事如意年年高”。北方人所说的“糕”,南方很多地方称为“米果”。北方人它们为“年糕”,南方人就称它们为“年米果”,而客家人的这种食品,色泽金黄,又区别于市场上的白色的年糕,故有“黄年米果”之说。如此说来,有些集市上叫它为“黄年糕”也是恰当的。至于“皇年米果”的说法,就很难考证了,据有些老人说,唐宣宗李忱曾经在奉新的百丈修行13年,此间非常爱吃这里的“黄年米果”,后来宣宗回到长安登基做了皇帝,想起曾经吃过的黄年米果,于是当地就每年腊月把它作为贡品献给宣宗,自此,黄年米果成为了宫廷贡品,改名为“皇年米果”。专家对此不以为然,因为“宣宗皇帝百丈修行证据尚且不足,更无论‘皇年米果’之说”(学者樊明芳语)。 黄年米果,作为奉新特色美食,随着电商、微商的发展,开始流向大江南北。而网络上对它的称呼却五花八门,为此,我觉得作为奉新的一张明片,相关部门应为这种美食正名,让这种美食走向中国,走向世界! (以上关于黄年米果命名的看法纯属个的拙见,仅供参考。) 作者简介:黄世华,男,毕业于江西师大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文学学士,现任教于奉新县第一中学。热爱写作,有诸多文章发表于省市级杂志、报刊以及《江西今视网》等网络媒体中。 潦水文艺高地荣誉出品。“潦水文艺高地”——一切致力于原创!致力于推介奉新文艺名家,发现奉新文艺新人! 欢迎文艺爱好者踊跃投稿。投稿要求: 1.本平台只接受原创作品。 2.来稿以精短文字为佳,诗歌、散文、小说、歌词等均可,体裁不限;也可提供音频、视频作品。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