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2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开栏语:

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创办的“共青社”凝聚着一代青年的理想和追求,既体现了那个时代青年代表的精神,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既彰显了那个时代青年代表的性格,更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性格。然而,垦荒创业初期,现实生活往往比人们想象得要严峻,垦荒队员不仅要付出艰辛劳动,还要经受各种灾害的考验。年秋天起,“共青人”开始走上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风雨之路,但一代代“共青人”却坚守为国分忧、艰苦创业的信念,面对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始终坚忍不拔地谋求新的突破。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是“共青精神”的核心内涵。开荒之初,没有住房,没有人烟,他们就搭起了简易的茅棚;没有机械,他们硬是手把锄头一锄一锄地挖;粮食不够,他们饿了拿着萝卜就着稀饭“呼哧呼哧”地吃。这群从没干过农活的年青人个个肩膀上都压起了馒头似的肿块,手上鼓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血泡,但他们却乐呵呵地在那儿相互比起了谁的“光荣泡”多。正是他们这种对理想的执着和追求,对事业的忠诚和勇气,为后来的共青城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为进一步推动主题教育往心里去、往深里走、往实处落,特此开辟“弘扬共青精神讲述垦荒故事”专栏,讲好“共青故事”,外树“共青形象”、内聚“共青人心”。

弘扬共青精神讲述垦荒故事

(四)

女抽水机手成长记

图为老垦队员陶金娣为大家讲述垦荒故事

陶金娣是当年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中年龄最小的女队员之一。刚到垦荒地不久的一个深夜,娇小体弱的她竟被一条蛇吓得大病一场,成了队友们眼中的“林妹妹”。就是这样的一个“林妹妹”,最后却成长为全县第一个女抽水机手,还成了当时《中国青年》的封面人物。然而,这成长故事的背后,却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辛苦与坚守的感人事迹。

年,经过一年奋斗,“共青社”的垦荒队开垦荒地亩,取得了粮食生产和其他农产品的双丰收,迎来了到江西垦荒的第一个丰收年。与此同时,对于有一定文化程度而又勤奋努力、吃苦耐劳、表现特别积极优秀的垦荒队员们来说,他们也迎来了自己人生成长的收获:当时,地方政府各级部门缺少有知识文化的干部和工作人员,从垦荒队员中选拔培养人才成为首选,于是有的垦荒队员调进了机关或乡里当干部;有的被选送到水利、电力、机械、林业等系统学校,参加完各种培训学习后,就被安排在了本系统内各部门、单位工作;有的被选调到当地的学校、信用社、卫生院,当老师、会计、卫生员等。

然而,第一个农业上丰收的喜悦和部分垦荒队员的个人进步,仍无法抵挡恶劣自然条件所引发的连锁反应:艰苦的垦荒生活,还有内心日积月累的苦闷,加上水土不服等主客观因素,到了年下半年,一些跟随垦荒队来的上海失业人员开始闹回城潮,少数人甚至采取拦火车等过激行为,从而影响到了部分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员。为此,德安县委及时制定三条安置措施:一是将愿意继续留下的垦荒队员集中到金湖乡,筹办金湖农场;二是组织部分垦荒队员,到德安县公路局的养路队去养路;三是安排部分垦荒队员,到德安县付山煤矿做矿工。

虽然一批又一批队员离开了垦荒队,但也有一些垦荒队员坚决地留下来了,女队员陶金娣就是其中之一。她不但自己没有当逃兵,没多久还将一家人都带动到了江西参加垦荒。原来,当她作出放弃回上海的决定后,最终得到了父母的理解。然而,开明的父母虽然尊重她的意愿,但又舍不得宝贝女儿独自一人在偏僻、贫困的江西八里乡吃苦,让陶金娣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父母作出了一个惊人之举:辞掉工作,卖掉上海的房子,全家陪女儿到江西垦荒!

年,陶金娣的父母、奶奶和6岁的弟弟来到江西,那时的共青社主要是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员,没有她父母、奶奶和弟弟这样的垦荒队员家属的住处。她父母、奶奶和弟弟只得先到奉新县一个远房亲戚家过渡,也正是她父母、奶奶和弟弟的这次奉新之行,让陶金娣终生愧疚于她的奶奶。

那时,陶金娣的奶奶已年逾古稀,从千里之外的上海,千辛万苦到了孙女垦荒的地方,随后又转辗到几百里外的奉新,长途跋涉,旅途劳累,再加上水土不服,到奉新后她的奶奶就病倒了,不久便去世了,永远留在了异地他乡。

奶奶埋骨异乡对陶金娣内心打击很大,让终生愧疚:如果不是为了她,她的奶奶也不会跟着她父母来到江西,如果不是共青社不能安置家属,她的奶奶也不会马不停蹄地又去奉新,老人家更不会古稀之年日夜奔波,最终病逝在异地他乡,永远也无法叶落归根,永远不能魂归生她养她的大上海了。

将奶奶安葬在奉新后没多久,陶金娣的父母带着她的小弟弟再次来到共青社,从此全家人一起垦荒、养猪、种地,干从来没有干过的农活,吃从来没有吃过的苦。让陶金娣难过的是,还是因为她,6岁的弟弟失去了在上海上小学的宝贵机会;而当时的共青社及周边,都没有小学,弟弟只是在扫盲班的夜校认识一点字。因为没有文化,弟弟工作后只能干些不需要太多文化的工种,影响了他一生的生活,这也是她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亏欠亲人的一笔债感情债……每每回想起当年自己的选择,觉得不光亏欠了奶奶、父母和弟弟,后来也亏欠了丈夫和儿女们,而他们的这些亲人,却从来都没有责怪过陶金娣的选择与坚守。

尽管觉得亏欠了亲人们,陶金娣却从来没有后悔过当初自己的选择和坚守。反倒是在共青社垦荒最艰难的岁月里,父母的关爱深深地感动着陶金娣,激励着她;组织上也给了她成长的机会,垦荒队的哥哥、姐姐们,更是给了她无私的帮助与支持。组织上看到陶金娣爱动脑筋,又肯吃苦,于是选派她去学习开抽水机的技术。那种瓦特式的老抽水机,是靠燃烧木炭使水汽化产生动力,要用人工不停地摇动铁手柄才能发动。对此,许多男队员都望而却步,而生性好强的陶金娣,即使腰酸背疼也不松劲、不放弃,终于成为全县第一个女抽水机手,还成了当时《中国青年》的封面人物。(供稿:共青城发布)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