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4/2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会埠的地名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像谜语的谜面,后一部分是解释说明,像谜底,中间用一个破折号来分隔。如“抱鸡婆哩揽崽带——冇事寻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歇”去后一部分,故名“歇后语”。地名歇后语为奉新所独有,相传系“金口银牙”的罗隐秀才游历奉新时“口诌”所传。罗隐系唐末浙江富阳人,奉新地名歇后语倘真系罗隐所“口诌”,则迄今已流传千年。会埠的地名歇后语特别多,大概是罗隐在会埠逗留的时间长、经行的地方多的缘故。

火烧衙门——故县。汉灵帝中平二年(),析海昏、建昌之地立新吴县,县衙设在今会埠的故县,这是奉新历史上首次独立置县。汉灵帝之所以将此命名为新吴,是因为汉高祖曾因项羽起兵江东,恶其强盛,迁吴之大姓吴氏、涂山氏、东冯民于海昏,故名其地为“新吴”。后因朝代更迭,屡置屡废,县治衙门因无人居住而被火所焚。直到唐中宗神龙二年(),县丞高良弼将县衙迁至冯川狮子山下,旧县衙所在地遂被称为“故县”或“故城”。

鸡婆抱崽——会埠。赖抱的鸡婆会将其所生的鸡蛋伏在身下,经21天孵化,受精的鸡蛋终会抱出鸡崽。本条取奉新方言“会伏”的谐音暗指地名“会埠”。奉新人将南潦河岸码头称为“埠”,而此地处南潦河中段,旧名“中会”,是最大的码头,由上游顺流而下至此的竹木排筏都要交汇于此,并小排为大排,这也是“会埠”的来历。

乱秆捆柴——潭埠。将乱秆拧成绳子,用来捆束柴火,因绳子不结实,拉力不够,过不了多久就会断掉。奉新方言的“断”是第三声,“潭”是第二声,二字同音异调,系谐音格歇后语。潭埠位于南潦河北岸水深如潭处,该地原设有渡口和码头,故名。南宋嘉定年间,邹达由法城乡(今属会埠镇)驾山迁此建村,明朝末年,又有帅氏从北乡(今宋埠镇)锁石迁此定居。

半夜狗叫——张坊。半夜里狗叫是因为有陌生人来,张坊从前人口众多,屋堂林立,有上张、下张之分,是奉新北大道必经之地,常有商旅半夜从门前经过,亦不乏偷盗之徒至此行不法之事,故半夜闻狗吠,家家必紧张防备,此即“张坊”得名之由来,并非是由张姓开的作坊,全村由廖家、炉田、邓家、王家四个自然村组成,并无一村姓张。

扶起榨锤——游落。从前用土法榨油,只要将吊着的榨锤高高拉起,朝着榨筒上的木尖狠狠撞击,清亮的油汁就会从榨筒中慢慢落下。此处用“油落”之谐音射合地名“游落”,亦系谐音格歇后语。游落这个地名有两个出处:一是游姓人家最早落坐的地方;二是本名“游乐”,是一个游而快乐的地方。清同治版《奉新县志》有“游乐驿路”之称,可见彼时仍称“游乐”,盖因奉新方言“乐”与“落”同音之故,误写成了“游落”。

尿桶洗萝卜——渣村。有两种说法:一是渣村这地方没有大河,用水困难,只能在尿桶里洗萝卜;二是说在尿桶里洗萝卜,泥渣都会沉在底部,用“渣沉”的谐音扣地名“渣村”。其实该地因最早由查姓开基建村,故名查村。因查与渣同音,后误写成“渣村”现系涂氏南冈支和碧溪支所居。

四季不落叶——青树。一年四季常青的乔木是因为它秋天不掉叶,冬天也能保持常青,如松、柏、樟树等。其实当春天来临,新叶长出,老叶还是会掉的。南宋嘉定三年(),谌白眉由乔阳迁此建村,因村旁有一颗四季常青的大柏树,故名。

天上落银子——下堡。从前称大锭的银子为“官宝”,铜钱上铸有“通宝”字样,天上落下银子当然就是下宝了。此条用谐音格,用“下宝”扣地名“下堡”。明正德年间,华林农民军曾在仙女寨建立堡垒,因该地处仙女寨下,故名下堡。该地现系吴氏所居。

盏子装油——茶头。在没有护发、洗发化妆品的年代,妇女们常用小盏子装菜籽油或茶油,用来搽在头发上,使头发保持黑亮不枯。此条用谐音“搽头”扣地名“茶头”。北宋景祐年间,黄舜叔从修水县双井徙稻田建村,因新村处大片油茶的上头,故名。

半夜里过年——渐里。通常农历腊月三十日晚才是吃年夜饭的时间,但据说此地人因为嘴馋等不得,每到腊月二十九日半夜时分就把准备好过年吃的食物吃掉了。因此,“好吃”便成为了稻田“渐里”这地方的代名词。还有一种说法更直接:好吃粒辣——渐里。渐里最早系南宋嘉定年间,由况信远从赤田水南迁此建村,现为邹姓等居住。

棍棍棒棒——郭头。通常农家诸如扁担、锄头之类的棍棍棒棒,都会放在不显眼的墙角头。在奉新方言中,“角头”与“郭头”同音,属谐音歇后语。该村原有人居住,后废。现又有人家在此新建家园,系废而复立之地名。

糯米煮粥——沿口。因糯米富有粘性,吃起来很容易黏住嘴唇。在奉新方言中,“黏口”与“沿口”同音,属谐音歇后语。沿口位于茅镰嘴西南3.5公里的山隘口,因村庄沿着山口而建,故名。宋姓从宋埠迁此肇基,现为刘姓等聚居。

刀子刮锡——车坪。从前装茶、酒的工具是锡壶,都是请锡匠到各家各户临时打造的。锡壶打造成粗坯后,必须用刀具或车具将其焊接处磨平,这是最后一道打磨工序。因“车平”与“车坪”同音,属谐音格歇后语。南朝梁时新吴洞主余孝顷由福建寿宁县迁此建村。

《余氏宗谱》载:“车坪古一萑莽原也,原上宽平可三百余丈,原处四山如城,一水若带,原下有路,自洪都达分宁、荆楚者,车马日辚辚焉。”故号其地曰车坪。

罐者腌蛋——仕源。每年端午节前两三个月,各家各户都会用食盐加水用坛罐装着浸渍鸡、鸭蛋,制作成咸蛋。此法简单易学,不用人教,所以叫“自腌”。在奉新方言中,“自腌”与“仕源”同音,属谐音格歇后语。年在该地建成了一座小一型水库,库容量达.1万立方米。

扯起堑板——水口。通常修圳蓄水,都会在闸口设一块堑板。当下游要水的时候,只要将堑板扯起,水就会从闸口流出,形成一个出水口。该条歇后语由因果格构成,前者是因,后者是果。水口有老水口和新水口之分,老水口位于新水口偏西南3公里山垄的出水口处,甘氏于元末从甘坊迁此建村,后裔甘叔养迁居新水口后,沿用老居名,老居便被称为老水口。

竹哩削皮——甘家。奉新方言中,凡用刀削某种植物的皮都叫“柑皮”。此条以动词“柑”谐姓氏“甘”,属较勉强的谐音格歇后语。甘家在水口村,甘氏于元末从甘坊迁此建村,故名。

过路旅客——骆家。水口骆家是古代从渣村经驿道前往高安的必经之地,行路晚了必到此落店住宿。此条以“落家”谐“骆家”,系谐音格歇后语。骆家又称骆家塅,位于水口西南1公里田塅中,骆姓开基,故名。明万历年间,甘姓迁此定居,沿用至今。

伏到吃水——土井。水口村的黄土井从前没有较深的水井,因地下水位很高,稍挖地面,用石头围砌井面,不用提水工具,人伏在地上低头就可以喝到井水,故名黄土井。此条由果溯因,系因果格歇后语。清乾隆年间,吴姓从浙江迁此建村,现有龚、廖、甘等姓聚居。

篾箍碓嘴——姑桐。舂米的碓嘴是用很硬的木料做的,为了延长其使用寿命,增强其舂米的工效,通常都要在椎嘴上增加一道铁箍,而用竹篾作箍显然起不了什么作用。本条只取“箍拢”之义与地名“姑桐”构成谐音歇后语,十分地勉强。

老鼠缘梁——高家。老鼠爬上房屋最高的栋梁之上,上了高架。因“高架”与“高家”谐音,属谐音格歇后语。明永乐年间,高受八由新昌(今宜丰)棠浦迁此定居,故名。因经营农庄之需,现已改名“高老庄”。

三十六邹——邹坊。驾山邹氏自唐代邹松垣之后,发展到靖安、安义、高安、奉新等共三十六支,支裔虽多,分布虽广,但均称“驾山邹氏”。北宋嘉祐八年(),邹氏一支从驾山迁此建村,后建有邹氏祠堂,成为“驾山邹氏”的总祠所在地。

西流财水——东田。稻田村有一港水直抵村西头靠屋再折向东南,绕村庄流向东田村头,再流出村处。明万历年间,刘重签、刘益签兄弟从高安龙王庙迁此建村,因村建于田垄东面,故名。

清水养鱼——塘边。清康熙年间,胡姓从华林丈天坳迁稻田村一口养鱼塘旁边开基,故名塘边。清水养鱼得有鱼塘,此条前后两部分由条件关系构成。

低头吃水——村头。因该地水位低,牛要喝水就必须把脖子伸得很长才得喝到水。该条是利用奉新方言中的“伸头”与“村头”同音而构成的,系谐音格歇后语。明初,熊氏从村坪(已废)分居于此,因村建于村坪的上头,故名。

灰面包子——湖塘。灰面即面粉,用面粉做糖包子,其馅是糖做的,蒸熟之后,糖即糊了。因“糊糖”与“湖塘”同音,系谐音格歇后语。清朝初年,胡姓从田东迁村头一湖塘边建村,故名。

兄弟分家——喻家。树大开杈,崽大分家,自然之理。兄弟多了,财产问题常常引发矛盾,因此分家的根本原因通常是为了家庭财产。在奉新方言中,“为家”和“喻家”同音,属谐音格歇后语。村头有喻家岭,清朝初年,喻氏从县城徖此定居。

春笋上林——竹窝。春笋拔节、分枝、长叶,便正式上林,很快成为一窝竹林。此条系因果格歇后语,前因后果。竹窝位于村头东北1.5公里处,唐末,罗氏由豫章(今南昌)迁此建村,因村建于长满毛竹的山窝,故名。

远远打马——村头。村头的坛前从前多小塘,骑马必须从远处起步才能一跃而过,近了便会跌入塘中。此条歇后语前后两部分的构成理由不够充分。清乾隆年间,罗姓从罗坊迁此定居,因村建于古神坛的前面,故名。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