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有治好的吗 https://handan.house.qq.com/a/20160726/025122.htm 高安有两座青山岭,一是锦河南岸建山镇辖区的青山岭,一是锦河北岸石脑镇境内的青山岭。建山镇的青山岭位于建山镇东南面,与樟树市的刘公庙镇接壤。说是岭,但岭不高。与其说是岭,不如说是“岗”。怪不得高安山岭名册中,建山镇的青山岭榜上无名。但作为自然村的“青山岭”倒是名留青史。据史载,还是宋嘉定(-)年间,一个名叫孙献可的丰城铜造人迁到岭上开村,发展至今已有五、六十户人家,三、四百口人了。 不过,在青山岭,比孙献可来的更早的是他的一位宗亲,名叫孙福一。早在宋庆元(-)年间就从丰城铜造老家迁来了这里。不过他不是在青山岭上安家,而是在青山岭下的一口大水塘边立村,故村名“青山塘”。他所开基立下的自然村规模,与后来居上的青山岭村旗鼓相当。不久,宋宝庆(-)年间孙福一、孙献可的又一个族亲来此谋生,在数里之遥的青山岭南面立村,名“孙家”。 青山岭下正西方向是一条东西向的山间田塅,再往前是高安第二大河消江的上游靠南的一条分支,叫猷溪。猷溪在青山岭前成南北流向,与溪相伴的是另一条面积更大的山间田塅。两条田塅合计面积达到多亩,以致又有多人被吸引至此安家立村。从元代到明清,这里又先后增加了孙远秀开基的油下村、刘德辅开基的小洄村、李德兴开基的上港村、刘左廖邹四姓人开基的炭塘村和聂姓人开基的喃塘村。解放后农村成立合作社,政府将青山岭周边8村集于一个行政村,名“青山村”。 与建山镇青山岭相似的是,石脑镇的青山岭前也有两条差不多的山间田塅,大田塅里也有一条名叫“溪桥水”的大港流过。而且也有一个以“青山岭”命名的自然村叫“青山岭罗家”。所不同的是,石脑镇的青山岭海拔较高,主峰达到了92.1米,在石脑镇辖区被收录《高安县地名志》里的六大山岭中,排名第二,仅比排名第一的铜鼓岭矮36.1米。 石脑镇辖区的青山岭位于高安锦河北岸的核心地带,距高安市城区不过十里左右的路程。记得早年曾有“十里望城岗”的民谚,而望城岗正是青山岭东面的余脉。“望城”之名,也是说明这里离城很近:站在青山岭岗头即可望见高安城。因此,位于青山岭东麓脚下的青山岭罗家,便划归了望城行政村管辖。不过,青山岭罗家虽归望城村管辖,但青山岭山体却划在了万家行政村境内。 在历史上,石脑镇的青山岭之所以比建山镇的青山岭出名,是因为这里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经经受过战火的洗礼。在国道旁的龙潭镇老福山有座抗日阵亡将士墓园,据说墓园里名阵亡将士的热血就是洒在青山岭脚下的。笔者早就听说过石脑镇青山岭与抗战有关,但是并不清楚这座普通的青山岭发生了怎样的抗日故事。直到今年春节,笔者拜访一位高安民间书法家,在欣赏其小楷回忆录时,青山岭的烽火画面才在笔者脑海里浮现。 从卫星地图上看石脑镇青山岭,青山岭并不是一座独体山岭,而是与南面的梳子山、木盆岭相连。三岭相连的东部还延伸出好些若断若连的低岗丘陵,组合起来犹如一条水中游弋的大鲤鱼。位于北部的青山岭是其头部,南部的梳子山、木盆岭是其腹部,东部多座岗堎连起来构成其微翘的尾部。三岭周边散落的村庄,犹如环绕鱼身的水泡。紧贴其身的,鱼腹边有朱家岭、北溪罗村、谌家垅、周木刘;鱼尾后有荷塘张、罗家垅、文溪张;鱼背处有艾家村、望城村;鱼腮旁西有何家村,东有青山岭罗家。 “鱼头”青山岭的前侧面,离得较近的村落有两个:涌溪熊村和涌桥熊村。正对着“鱼头”青山岭,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着三座不算很高的山岗,就像三个大水泡,由近及远,由大到小的漂浮在水面。在大“水泡”的西侧,坐落着廖家;中间的“水泡”南面,坐落着花庙前张家和桂源幸家;在最小的“水泡”西南面坐落着社坪罗家和社坪陈家(二村合为陈罗村)。七十八年前的一场中日交战,就发生在青山岭前的这三个“大水泡”之间。 那是年12月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日本侵略军占领武汉、南昌、广州后,妄想继续西进打通粤汉线,以达其纵贯南北的目的。民国三十年(年)12月下旬,驻守在南昌的日军倾巢而出,狼奔豕突,猖狂无阻。当时担任高安锦河北岸防守任务的我方部队,是国民党新编第三军第12师和第师。第12师为右翼,主阵地设在汪家圩的米岭一线;第师为左翼,主阵地设在祥符观的莲花山一线。 据史料载,新编第三军第12师原隶属于驻云南的第58军,年9月出征抗战,在崇阳战役中损失惨重,随后重新组建,再赴前线,先后驻守江西万载、湖南平江、江西上高、高安、奉新一带。年3月归属新编第三军,由中将副军长张与仁兼任师长。12月25日上午9时,南昌日寇第34师团兵分两路对我军发动进攻,右翼之敌直扑第12师的前沿阵地姑婆大坵一线,左翼则向第师作牵制性的佯攻。我第12师将士奋起抵抗,战斗异常激烈。战至下午3时,才将敌寇打退。 夜晚,日军绕开我第12师前沿阵地,从奉新边界进入第12师主阵地米岭防线,并施放毒气。但第12师将士冒着弥漫的毒气依然坚守苦战。26日至28日,战斗更为激烈,甚至多次肉搏,死守着阵地。29日,奉总部电令,我军发起反攻。第三军副军长兼第12师师长张与仁亲临一线指挥,官兵士气大振,向敌猛冲,终于击溃了日军。敌我双方都伤亡过半。 但日寇仍不死心,决意要西进上高,打通湘赣公路,与围攻长沙之敌汇合。于是,我第12师奉第十九战区司令长官“逐次抵抗,以消耗迟滞敌军;后退决战,反攻歼灭敌军”的命令,于29日夜晚开始向西后撤。第12师撤至石脑境内丁家圩前的岐岭止步,第师则后撤到了石脑境内的青山岭上,两支部队一南一北,分别在岐岭、青山岭高地构筑工事,准备再次阻击西犯日军。 我方为何要在这里停下作阻击战场呢?大概从前这里有条从米岭通往龙潭圩的大路通过吧。年12月30日上午,日军照例要对我军阵地发起进攻。几番炮响,我方阵地竟然悄无声息。冲进工事一看,才发现我军早已没了人影。狂妄的日军以为我军败逃,便趾高气扬的一路西行。当然,为了小心埋伏,他们也不敢快速推进,而是在飞机前方搜索侦查、投弹轰炸、先头部队探路的前提下,步步为营,缓慢前行。 这天下午,当日寇一股约人的先头部队行至陈罗村东南侧的桂源幸村时,大概天色不早,便决定在桂源幸村、社坪陈村止步宿营。宿营敌兵则在宿营地的村庄及旁边的花庙前张家和社坪罗家扫荡,以查看有无国军潜藏,顺带搜寻粮食、畜禽和妇女。由于百姓事先已获通知,村里人口已全部外逃躲避,只有社坪罗家罗时霸年青的母亲不知何故还呆在村里,不幸被日寇抓获,带回营地集体轮奸,然后砸碎其脑袋,将尸首扔进村外草丛中。 为了宿营安全,日寇还将靠近宿营地的所有村庄房屋烧毁,又派飞机在宿营地前方不远的青山岭周边扫射投弹,以试探有无伏兵。尤其是位于青山岭西侧山脚下家进行了重点轰炸。轰炸时,村民也大都转移到青山岭深处了,只有七八个妇女麻痹大意就近躲在村边一棵大樟树下。心想樟树华盖如伞,日本鬼子在天上肯定看不见下面有人没人。然而,日本鬼子才不管那么多,觉得哪里有怀疑就往哪里扔炸弹。结果,一颗炸弹下来,把棵大樟树炸得七零八落,树下变成了一个大深坑。事后人们前往观看,七八个人连个身影都看不到。经仔细辨认才发现,树杈上,屋顶上,周边乱土碎石上,到处是人体的残肢断臂和碎骨烂肉。 31日凌晨,隐蔽在青山岭和岐岭的国军第师和第12师,受命在此阻击迟滞日军。在敌军大部队未到之前,决定先行消灭这支人左右的日军先头部队。原本计划由第师在青山岭正面阻击日军,第12师迂回丁家圩,从侧后包围歼灭这股日军。没料到,第12师还没到达指定位置,急不可耐的第师就往桂坑幸家和社坪陈家方向开了两炮。受惊的日军急忙四散寻找有利地形,准备抵抗。其中有一名日寇提着机关枪捷足先登,早国军第12师一歩占领了陈罗村后山。 此刻,国军第12师一营长骑着一匹快马也赶到了山脚下,但还没等他往山上冲,就被这名日寇机枪手一梭子给撂倒了。营长一个仰面倒下马来,在麦地里连翻几个滚便一动不动了。后面的士兵见状急忙掉头往回跑。恰在此时,日军大部队竟然提前赶到,还未摆好阵势的国军第12师只好虚晃一枪往后撤退。结果被日军追在屁股后面打。经过石脑岳飞场的郑公庙前时,一名团长中弹身亡。逃到龙潭洛城时,连副师长也遇害。 面对兄弟部队的逃亡,青山岭上坏事的国军第师却见死不救,竟然纷纷下山往锦河方向逃窜。结果,战后打扫战场,从陈罗到洛城,一路上全是国民党军第12师官兵的尸体或伤兵。日军往龙潭圩方向走远后,陈罗村一带的老百姓才有少数人敢从隐藏地点走出来观望。许多伤兵疼的哭爹喊娘,见有村民走来,便不断呼喊:“老表啊,救命呀”。但村民怕有日军的后续部队跟进,对于能动的伤兵便只能帮助他们换上老百姓的衣服,让其自行躲藏。而对半死不活的伤重者却爱莫能助,因为村民不懂医术。 事后村民议论纷纷,说国民党兵怕死,又不团结。如果师不提前放炮惊动敌人,如果师积极支援,跟在敌军后边打,那12师也不会败得那么惨。事实也是如此,据《滇军史(稿)》载:“第一集团军第三次长沙会战评论”曰:“此役,赣北方面,主要是新三军作战。而新三军中又主要是第12师一个师作战。”“新12师死伤最为惨重,第师则甚轻微。由此可判断敌军的主攻指向。”“新12师遭受如此重大伤亡,与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19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第一集团军副总司令高荫槐指挥不当有关。”“但第师师长李文彬心存观望,奉令援助亦多敷衍,有意保存自己实力,牺牲友军,有意致之。” 战后,第12师师长张与仁并没有因为此战代价惨重而诿过责人,而是念念不忘“青山埋忠骨,丰碑寄忠魂”,将所能收集到的位阵亡将士忠骸于龙潭老虎山建国殇公墓予以安葬,同时立碑铭文以志忠烈、慰英灵、教后人。新编第三军军长杨宏光亲自为公墓题写碑文;“陆军新编第三军第十二师高奉战役阵亡将士千古”,“紧维烈士,民族精英;高奉杀敌,抢死忘生;忠勇壮烈,绩著仁成;长眠龙潭,永留勋名。军长杨宏光敬题。”遗憾的是,年,为了修复被抗战炸塌的龙潭桥,附近村民将公墓墓碑拆除当做了桥面的铺垫石。直到年,公墓重修,墓碑重刻,老墓碑才从龙潭桥上拆卸下来,藏于高安市博物馆内。 (此为野史,仅供参考) 本文完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自谢华平老师开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