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6997150.html 八大山住持耕香院 在南昌青云谱区,有一座八大山人纪念馆,它是为纪念我国明末清初的一代书画大师八大山人而设的。八大山人擅长水墨画,尤其以画花卉禽鸟、奇山秀水著称。据《奉新县志》(同治版)记载,他曾在奉新整整生活了20多年,奉新的奇山秀水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八大山人本名叫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宁献王朱权第9代孙。他的父亲擅长书画,名噪江西,可惜声音嘶哑,不能说话。天启六年(),朱耷生于南昌城西宁藩弋阳王府。他从小性情孤介,聪慧绝伦,八岁时就能作诗,受他父亲的影响,擅长书法,工于篆刻,特别是在绘画上很有天赋。他曾经画过一枝荷花,半开池中,败叶离披,横斜水面,生意勃然;悬挂在厅堂里,常给人清风徐来、香气满室的感觉。他还画过一条龙,只见那龙在丈幅之间好像会蜿蜒飞升一样。他为人诙谐幽默,特别健谈,常常让人笑得前仰后翻。 明崇祯甲申年(),清兵入关,明朝覆灭,他父亲死了。从那时起,他也像他父亲一样成了哑巴。凡是跟他交往的人,都用眼睛和手势与他交谈,合意就点头,不合意就摇头,听别人谈论古今事情,听到高兴时,他会哑然失笑,这样过了好多年。 为了躲避清朝统治者对明朝皇室人员的屠杀,朱耷全家迁到新建洪崖山避祸。后来仍觉得不安全,清顺治二年(),朱耷又带着弟弟朱道明(字秋月,号行庵,法号法慧)逃到了奉新山里面,他弟弟化名“牛石慧”,在奉新甘坊上村柏馥寺(后改名牛石庵)出家为僧;朱耷自己化名“八大山人”,隐居在奉新罗坊普化院。兄弟二人化名的首字“牛”和“八”合起来即为“朱”字。“八大山人”的“大”字,取“耷”字的一半。署款“八大山人”四字竖写,连起来看好像“哭之”或“笑之”字样;而“牛石慧”三字竖写,连起来看恰似“生不拜君”字样,委婉地表达出对清朝统治者的强烈不满的情绪。 清顺治三年(),朱耷在罗坊普化院隐居时,得知了“妻、子俱死”的消息,万念俱灰,就在普化院剃发为僧,遁入佛门。顺治五年(),在介冈鹤林寺(今南昌县黄马乡涂洪村)正式受戒,取法名“传綮”,字“刃庵”,号“雪个”。顺治十年(),正式拜曹洞宗第38代传人介冈鹤林寺的耕庵老人(弘敏,字颖学,号耕庵老人)为师。顺治十三年(),他跟随耕庵老人一起来到了奉新县会埠张坊村芦田创建耕香院。顺治十四年(),朱耷暂代他的师傅在介岗鹤林寺担任住持。顺治十六年(),返回奉新耕香院。康熙十一年()十一月,耕庵老人在耕香院圆寂,不久,朱耷继师傅担任了耕香院的住持,跟随他学佛学画的人经常达一百多人。 康熙十六年()末,临川县令胡亦堂把他请到临川县府住了一年多,他感觉很不开心,后来就发了疯颠症,他会莫名其妙一会儿大笑,一会痛哭。有一天晚上,他突然把他的僧袍撕得稀巴烂,又放火把它烧了,然后从临川走回了南昌,头上戴着一顶破布帽子,身上穿着一件高领长袍,脚上踏着一双没有后跟前面开口的破鞋,一个人流浪在街上。街上的小孩都追着他看,戏弄他,也没有人认得他。有一天,他的侄子认出了他,才把他领回了家,给他看病,后来病才好了。 朱耷没有别的爱好,但特别喜欢喝酒,可酒量不大,两杯就醉了。如果有他认可的人请他喝酒,他就会高兴得缩着脖子,拍着巴掌,手舞足蹈的。他还喜欢喝酒时和人家猜拳,赌赢了就笑,赌输了就会用拳头捶人家的背,喝醉了常常会哭。 当时有很多人喜欢他的画,但不容易得到。贫穷的朋友如果有人喜欢他的画,只要准备几升墨汁和几张纸,再邀他喝酒,他一定会去,去了一定会醉,醉了他定会挥毫泼墨,顷刻间数幅立就,或画山林,或画丘壑,或画花鸟竹石,无不惟妙惟肖;如果喜欢他的书法,他就会卷起衣袖,挥动大笔,嘴巴里还狂叫大呼,洋洋洒洒,几十幅也就在顷刻间写成。但当他酒醒时,你要他一片纸一个字也得不到,即使你摆着一百两黄金在面前,他也不屑于看一眼。 他有时到邻近的寺院去,小和尚死缠硬磨着作画,有时甚至拉他的衣袖,取下他的衣带,他也不会生气,反而会让他们满意而去;读书人送他东西,请他作画,他不会拒绝;但有钱人用几两金子,要他一方篆刻也要不到。所以有钱人想要他的书画,反而要到贫士、山僧、屠夫那儿去购买。 有一个将军想要他的画,就把他请到了将军府,好吃好喝地招待他,留了两三天,他就是不动笔,将军就故意不放他走。朱耷没有办法,就在将军府厅堂的中央拉了一大堆屎,搞得臭气熏天。将军无奈,只好把他放了。 有一个巡抚喜欢他的画,特地下了请柬,请他到府中作画,他坚决推辞不去。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他说:“那个将军是个武夫,是不懂得什么画的,拉堆屎给他就可以了;可这个巡抚大人本来是个有礼貌懂风雅的人,他不来见我,却要我去见他,我怎么可以去见他呢?”应酬多了,他后来干脆就扇子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哑”字,凡是遇到他不想交往的人,就举着扇子给他看。 朱耷是真的疯了么?我们无从考证。江阴陈鼎定评价说:“山人果颠也乎哉?何其笔墨雄豪也?余尝阅山人诗画,大有唐宋人气魄,至于书法,则胎骨于晋魏矣。问其乡人,皆曰得之醉后。呜呼!其醉可及也,其癫不可及也!” 康熙二十一年(),朱耷由和尚改做道士,并在青云谱建了道院,在此专心于书画创作,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成为一代书画大师。他在奉新出家23年,隐姓埋名,不问俗事,寄情山水,吟诗作画,过着非常清苦而浪漫的生活。其间交游往来于奉新、进贤、新建、宜丰、临川之间,既避难隐居、潜心修佛,又打下了深厚的国画功底。奉新的奇山秀水、花鸟虫鱼,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