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7/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头陀寺传世多奇缘

定慧禅寺,俗称头陀寺,位于今会埠镇东源村。始建于梁武帝天监二年(),系奉新有文字记载的最早佛教寺院。据《奉新县志》载:“定慧禅院,在新兴乡。相传司马头陀为百丈山神追,急投潭入水,既而从寺后井中出,故今山名头陀,井名司马。寺创于梁天监二年,重新于明永乐三年。崇祯初,僧宗妙复大加增修,建为丛林。清嘉庆二年,僧师晨偕徒孙觉澈重修。”

上段文字中所述司马头陀为何许人?据清光绪版的《江西通志》和同治版的《奉新县志》载:“司马头陀,名曦,唐时人。习堪舆家言,历览洪州诸山,钤地一百七十余处,迄今犹验。”又据《云居山新志》载:“司马头陀,唐代高僧,嗣系不详,俗姓司马,三国时魏之名臣司马懿之后裔。师虽出身名门世族,然不慕世荣,早具出世之志。少时出家于湘南南岳衡山,后入隆兴府黄龙山永安寺,持头陀行,职任典座,司掌厨炊饮食诸事。”两段引文都表明,司马头陀就是唐代时修水黄龙山永安寺的典座,即掌管寺中斋粥事宜的和尚。典座怎么又会“习堪舆家言”而成为一代风水大师的呢?有一个富有神话和传奇色彩的故事:

一日,司马头陀去寺侧井边洗筲箕,忽见一只大白龟正在吃筲箕上的剩饭,他未惊动。第二天、第三天亦如此。头陀对它很怜悯,他每天都给白龟喂食。如此冬去春来,过了若干年。一天夜晚,头陀忽然梦见白龟对他说:“我本是东海龙王侍卫,因受不了龙宫拘束,且爱黄龙山的清泉,偷逃至此。现龙王知道了,限我今晚五更三刻回龙宫。我受你供养已久,不知如何报答?”说罢寂然而去。

网络配图:白龟

五更时分,头陀复梦白龟对他说:“因你养育过我,龙王恨你,将于五更三刻用神剑伤你二目,用常药无效,需用我涎沫方可治愈。我将涎沫遗于井石之上,明晨你可用它点双目,不仅可治眼疾,且可左观天文,右察地理,但你得速离黄龙,否则祸将及你。”说罢欲去,头陀不舍,想抱住白龟,但闻空中雷雨交加,突觉眼前金星一冒,双目疼痛。醒来方知是南柯一梦,唯目痛难忍,不可抵耐。头陀便披衣起床,按白龟所指,果见井石上有涎沫。他将一小点滴入右眼后,突然昏天黑地,右眼剧痛有如刀剜。他不敢再点左眼了,但片刻之后,双目皆愈,而右眼更是大放光明。头陀深知白龟梦中之言不虚,再到井边看时,石上涎沫已无。于是头陀便有了一只深知地理的神眼。头陀谨遵白龟之嘱,立即离开黄龙,历览洪州诸山,凡风水胜地,皆立记留钤,钤地达一百七十余处,被时人称为“神眼头陀”。

唐贞元十年(),怀海从靖安泐潭寺(今宝峰寺)西移奉新百丈山,奉新甘坊俗家弟子甘贞将位于百丈山的山林和田地施与怀海大师建寺安僧。怀海想起蒙师慧照“逢丈则止”的嘱咐,这山名又叫百丈山,可谓正中下怀。可是建到哪合适呢?

网络配图

有一天,恰好司马头陀云游到此,听了怀海的想法,于是便认真地为怀海看起地来。看来看去,他看中了大雄峰下一块旷达百亩苦寒之地,这地虽广,但气候寒冷,不适宜种植水稻,往年种水稻收成都很差,当地百姓素有“百丈好大丘,十年九不收”的民谣。但万物都有其长短,不是一块好稻田,却未必不是一块建寺的风水宝地,只是这里山高林密,龙脉绵长,一般的人根本镇不住此地的龙气。再看看怀海的相貌,骨立眉横,外慈内刚,司马头陀便欣然题下了“法王居之,天下师表”八个大字,只是反复嘱咐怀海说:“一定要等我离开千里之外,方可动土开基,不然,百丈山神将会找我麻烦!”说完就走了。

第二天,怀海以为头陀早已离开,遂破土开基,没想到,顷刻之间,百丈山变怪百出,山神本想加害怀海,但怀海凝神端坐,佛光护体,百丈山神奈何不得,获悉是司马头陀泄露了天机,仍在奉新的中会村(今奉新会埠),遂紧追不舍。头陀深知打不过百丈山神,就跳入水中逃走了。头陀深通遁水之术,入水之后,他逆流而上,从新兴乡的一口井中逃出,才摆脱了百丈山神的追杀。这个说法在清代诸版《奉新县志》中均有记载。

百丈寺后原有“天下师表阁”。元至顺元年()夏六月动工兴建,冬十月竣工。黄溍《百丈山大智寿圣禅寺天下师表阁记》云:“菩提达磨大师后八叶,有大比丘,居洪之百丈山,人称之曰百丈禅师,今天子始命,因其旧谥大智觉照者,加以弘宗妙行之号。寺以寿圣名,则故额也。山去郡治三百里,其未置寺时,林壑深阻,岩径峭绝,樵苏之迹所不通。有司马头陀者,善为宫宅地形之术,睹其山势斗拔,与夫冈峦首尾之起伏,知为吉壤,所留钤记有曰:‘法王居之,天下师表’。”由此可知,原百丈寺址即为司马头陀所选,“天下师表阁”的名称亦来源于司马头陀的钤记。

奉新至今还留有许多关于司马头陀的遗迹,如司马石、司马潭、头陀山、头陀寺等。司马潭,在今会埠镇的潦河中。清代同治版《奉新县志》载:“司马潭,在县西中会村,源出百丈,流注于潭。又有司马井,其井在县西六十里头陀寺后。相传唐司马头陀精地理,为百丈大智师卜今寺址,嘱云:‘俟我出千里外,始开基,不然于我不利。’言讫辞去。翼日遂开基,变怪百出,师不为动,怪逐头陀至中会村,知不免,乃赴水没。头陀有仙术,遂逆流而上从井出焉。”定慧禅院,又名头陀寺。由于司马头陀的故事确实令人惊心动魄又富于神话色彩,历代文人题咏颇多。清代甘汝来之子甘禾《夏登百丈山宿寿圣寺用昌黎南山诗一百二韵》写到此事,其中有句云:“头陀泄斯言,奇鬼或彼诟。褰裳避追骑,潜身出井甃。”清代傅修曾至头陀寺一游,题《头陀寺》长诗一首云:

夙性厌尘嚣,名山结良契。选胜及头陀,来值霜天霁。行行一以深,亭午转昏曀。划然复天开,宏规敞妙制。大哉头陀师,宗风阐妙谛。至今诸比丘,能谈其轶事。为言百丈山,此山之右袂。相去百里余,师始实游憩。爱彼峰峦佳,因穷开凿势。长鑱挥不停,及泉奇鬼二。兠鍪灿金光,惊起时一睨。挺戈遂战师,师奔佯诱制。一鬼留守山,一鬼追弥厉。转斗溪谷间,逐师遁深隧。鬼愤不得师,自刭亦长逝。其一留守者,不知所终既。师从隧中行,安然幸无虑。俯偻见隙光,蹭蹬才一遂。从井出高峰,即今头陀寺。山寺所由名,名实以师系。指点何太真,惝恍为一嚏。隧行或出山,鬼死谁彼瘗?地亦畏宗风,天不穷禅锐。即持百丈高,肯以头陀贳。拱卫分层峦,觞豆不足计。团瓢亦百余,隶处如瓜缀。我游仅信宿,初未求根柢。他年是故人,筑室申明誓。

由于历代骚人墨客的品题,头陀寺的故事就越传越广,越说越玄了。

据同治版《奉新县志》载,明永乐三年(),头陀寺曾经进行过一次重修,但主持重修的人物和重修后的规模不详。“崇祯初,僧宗妙复大加增修,建为丛林”。主持本次重修的人是头陀寺的住持宗妙老和尚。宗妙师承及事迹如何?宋应升《重修头陀寺募缘疏》载:“乃者宗妙、宗玄两公,真无著天亲再世也,俱以博山上足卓锡此方。先时玄公掩关于头陀,妙公敷座于成觉。兹成觉焕然,徒众方盛,顾其地距河数武,难云入林之深;俗境相邻,未许买山而隐。妙公乃复远想兴怀,终焉憩息于以穷年,依古头陀,奋今抖擞,道俗齐跃,忽已改观。”

宗妙、宗玄两公“俱以博山上足卓锡此方”,宋应升称他们俩为“博山上足”,即认定他们为博山无异元来的弟子。据《五灯全书》可知,博山无异元来是寿昌无名慧经的法嗣,受师印可为曹洞宗二十七世传人。因曾主广丰博山能仁寺法席,故世称“博山无异元来”。由此可知,宗妙、宗玄实系曹洞宗第二十八世传人。宗妙主持重修后,头陀寺更名“定慧禅寺”,成为周边最大的禅宗丛林。但好景不长,后来发生了一起当地的地痞流氓企图霸占寺产的纠纷。

据闵钺《正伪录序》云:“头陀定慧,古刹也。开拓而鼎新之,自宗妙老宿始。当时有起而觊觎者,妙老弗与较,因为寿塔于后堂以厌之……已后妙老西归于会城,门人左右袒其中,有胁以兵威者,遂主入塔议。”这里向我们交代了头陀寺与地方发生的一起纠纷:“当时有起而觊觎者”,即有人想霸占头陀寺的土地。时任住持的宗妙禅师虽然不满这些人恶劣行径,鉴于自己是出家人的身份,“弗与较”,只是在头陀寺的后堂建了一座寿塔。丁亥年(),宗妙禅师在省城归寂后,弟子们就按照师傅生前的遗愿将他的遗体埋在了后堂的寿塔内。文中说当时“有胁以兵威者”,可见这事还惊动了官府。

宗妙归寂之后,冲公曾经担任过一段时间的住持。顺治十五年(),冲公归寂,头陀寺方丈乏人,一般和尚又做不了这里的住持,由谁来继任才合适呢?有一位叫叫颖学弘敏的禅师应举人闵钺等俗家弟子的盛情相邀,接受了这副重担。释超永《五灯全书》青原下三十七世随录载:

“洪都奉新头陀颖学弘敏禅师,宜丰陈氏子。生不茹荤,阅《楞严经》,遂有出尘矢志。寻头陀宗妙微剃染,参博山訚。入侍寮,看船没子踪迹处话有省。随往浙主大慈,掌记室。一日入室,訚问:“三世诸佛不知有,黧奴白牯却知有。子作么生会?”师曰:“某甲口门窄。”訚抚膝曰:“道甚么?”师曰:“昨日有人长短和尚,亏某甲与和尚解交。”訚笑而颔之。复自武林还瀛山,师为第一座。訚印以偈曰:“昔年招手不思归,父子团圞信有时。满月琅玕鳞甲异,泼天风雨湿龙衣。”是冬訚涅盘,建窣堵,工竣,归头陀开法。时受业迁塔,上堂:“就里难名,有客堪称浪子,虚中不载,无人打破圈儿,不敢吠影寻桩,只贵知恩有地。南阳忠国师于无阴阳地上建一座无缝塔,巧飞铃铎,妙叶烟云,八面玲珑,不事丹雘。肃宗皇帝领荷全机,无忝外护,是佛心天子。却后侍者耽源,转折伤奇,弄得七穿八穴,带累他古今多少人。薰沐归心,向胡饼里讨汁。即令汾阳有尊酒片肉遣不去。者些野鬼闲神,争似我头陀老人?示一机一境,造次之流,向死桩上、活句里描写不来,正不知缁素分明,机缘有在。而今日之主伴灵兴,若有自他方而涌现者,各各入奋迅三昧,将陈年未了公案挖窟填坑,成就庄严,东涌西没,可称尽善尽美。虽然如此,只如我师栖迟隐密,且道是阴阳地耶?无阴阳地耶?”卓杖曰:“眼底浑无金屑累,碌砖顽石尽生光。”师生万历丙午正月二十四日,示寂康熙壬子冬十一月晦,世寿六十有六,僧腊四十有二,塔于本山(雪关訚嗣)。”

这是在目前佛教禅宗各种灯录中对颖学弘敏最全面、最权威的记载。根据这段“随录”,结合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我们作如下概括:颖学弘敏,俗姓陈,字颖学,法名弘敏,号耕庵老人,江西省宜丰县人。出生于明万历丙午()正月二十四日,示寂于清康熙壬子()冬十一月三十日,享年六十六岁,僧腊四十二年,葬在奉新耕香院所在地附近的山上。他从小就不吃荤腥,因为读《楞严经》而产生了出家的愿头。不久就在奉新头陀寺出了家,头陀寺的住持宗妙禅师为他进行了剃度。然后再拜广丰县博山能仁寺雪关智訚禅师为师,成为其入室弟子。有一天,看到“船没子踪迹处话”而顿悟,这便是他的悟道因缘。雪关智訚到浙江杭州大慈定慧禅寺(俗称虎跑寺)任住持时,他跟随师傅前往,并担任了掌记室的僧职。雪关智訚后又从杭州回江西玉山县瀛山寺任住持时,颖学弘敏亦同回瀛山寺并任首座。博山訚示寂后,颖学弘敏为师傅建“窣堵”(塔)安葬,工程结束后,再到奉新头陀寺开法,接受了“迁塔”的任务。

闵钺《正伪录序》中还说:“旧秋,方丈乏主,公请耕庵禅师入山登座,大畅宗风。耕庵禅师者,得法于瀛山,而受薙染之恩于妙老者也。入山未几,予遂与力主迁议,时有谓不当迁与不当如是之速迁二说,叩之,未尝不各有一见,无如其见之伪也。”颖学弘敏此时入主头陀法席,真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际”。在关于宗妙寿塔“不当迁”与“不当如是之速迁”的二难之间,当机立断,作出了“力主迁议”的决定。于是才有了《五灯全书》“随录”中“时受业迁塔,上堂”时对僧俗大众所说的一段话。结果如何呢?闵钺《头陀山定慧禅寺碑记》中说:“戊戌(顺治十五年,),敦请耕庵禅师入主法席,而塔亦告迁于寺之左畔。”

颖学弘敏接受闵钺等人邀请后,闵钺作《贺头陀颖学禅师入方丈》诗云:“古寺残灯不计秋,如今亲见玉毫浮。道光的的辉千室,洞水滔滔没十洲。善走金吾都拜下,钻窗蜂子亦衣抠。从兹莫太孤高煞,不尽慈肠呕不休。”颖学弘敏入主头陀后,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将宗妙寿塔从后堂迁到了“寺之左畔”;二是与闵钺将头陀周边的美景概括为“头陀十景”,并逐一命名为:司马井、锡杖峰、分龙石、西峰坞、钵盂峰、双溪桥、瀑布梯、九螺星、献供山、祖师顶。闵钺《头陀十景》诗序云:“司马头陀游于海大师之门,语句杂见于会元,甚悉。兹山一井,其遗迹也。后人就地结茅,规模犹小。至宗妙公始扩而大之。今戊戌仲冬,余辈迎耕庵禅师开堂领众其中,遂成法席,暇与禅师扶杖拾藤,啸傲诸峰之巅,相形锡名,列为十景。头陀山灵宁得不以余与禅师为两座主乎!”

头陀寺的方丈大概是很难做的,凭着颖学弘敏的能力,也只做了一年,第二年即拂衣而去。闵钺《头陀山定慧禅寺碑记》中说:“次年春,留之不可,拂衣而退。”这里说的“次年”即顺治十六年(),可见颖学弘敏“归头陀开法”的时间只有一年,第二年春季就离开头陀寺,与弟子八大山人到张坊芦田另创耕香寺。

顺治十七年()春,百丈寺的首座骑声德瑡因公事来到了奉新县城的宝云寺,当时县里的名士闵钺、帅承发、王介舟以及知县黄虞再等人一起到宝云寺来请他说法,他引经据典,滔滔不绝,有问必答,人们无不满意而归,一时叹为少有的盛事。同年夏天,他应闵钺等人的邀请,同意出任头陀寺的住持。他登坛说法,直捷开示,不论寒暑,从不间断。顺治十八年(),因百丈寺的方丈远和尚圆寂,首座骑声德瑡继任百丈寺方丈,头陀寺一段时间又出现了方丈乏人的尴尬局面。

根据我们在头陀山东面的一座僧塔发现的墓志铭可知,此时的头陀寺虽无方丈,但寺务其实是有人管理的,这个人叫传奉禅师。碑文是康熙三十八年己卯()仲春月,由朝议大夫、南昌府清军厅加三级会稽谢锡衮撰写,由本邑博士弟子员张鹏举书册,标题是《头陀定慧寺允和禅师塔》,其中介绍传奉说:

“师讳传奉,字允和,即南郡武邑张氏子。自少即慕空宗,于明丁丑随父母来新吴,遂礼本山妙公,始受剃染。丙戌结茅文殊峰,至丁亥,妙老示寂省邸,师乃独力奉灵骨入山。戊子遭世乱离,天囗囗山荡为荒烟蔓草者,何限独定慧屹然如故?赖师之力支之焉。承平既久,师始遍参海内名宿,入天界礼浪杖人(开过),先参曹夫,复礼元尊宿哉!参博山寿昌,以冲公书召归山。乙未冬,复参玄和尚,圆戒而返。自是寄迹文殊,煮石裁云,萧然孤寄。”

这段文字对传奉作了非常详细的介绍:传奉,字允和,俗姓张,是南郡武邑(今湖北武昌)人。明丁丑年()随父母迁居奉新,因从小仰慕禅宗,到头陀山后,宗妙老和尚为其剃度出家。清顺治三年丙戌(),在头陀山文殊院挂单。丁亥年(),宗妙老和尚在省城南昌圆寂,正是由传奉独自一人将其灵骨捧回头陀寺安葬的。顺治五年戊子(),江西棚民起义军首领朱益吾率众进行反清斗争,江西各地寺院多被战火“荡为荒烟蔓草”,唯有头陀寺在传奉的鼎力支撑下“屹然如故”。为提升自己的禅学修为,传奉行脚各地,遍参海内名宿,因为接到头陀寺方丈冲公的书信,才回到头陀山。顺治十二年乙未()冬,宗妙老和尚的师弟宗玄为其授具足戒,终于成为一名正式的比丘,仍然回到文殊院常住。

传奉是一位堪当重任的年轻僧人,顺治戊戌年()颖学弘敏出任头陀寺方丈时,就经常指着传奉说:“继定慧法席者,其在斯人乎?”当时颖学弘敏就有传印于他的意思,因传奉一再谦让才未能如愿。康熙癸卯(),“寺缘别难,住持乏人”,当地居士张仲连极力推举传奉任监院,传奉果然不负重望,“寺貌焕然一新,以今之前殿并及房舍墙垣,无不修葺如故”。康熙壬子(),颖学弘敏在耕香寺圆寂,原先还有颖学弘敏兼任着头陀寺方丈的头衔,现在是真的没有方丈了。头陀寺的护法居士张讱之和居士闵钺又极力推举传奉出任方丈,但传奉毕竟没有得到颖学弘敏印可,名不正则言不顺,怎么办?张讱之和闵钺只得请颖学弘敏的同门师弟瀛山云岫和尚代为传印,这下总算是名正言顺了。谢锡衮在《头陀定慧寺允和禅师塔》铭中评价说:“师为人质朴少华,勤苦自持,不营施布。与人交,初终无懈,缁素得度者固多,而踵事增华者亦不少。生平无余资,有则以之创置寺产,庄严佛像。凡诸细行,无渝祁暑,必以身先。即甲寅,小丑肆虐,常住几废。师独刈茅编席,蔽风盖雨,煨橡啖糠,几三载矣,寺脉始复。厥功微师,其谁与归?”毫无疑问,传奉是一位尽职尽责的方丈。

头陀寺作为一座丛林大寺,存续的时间无疑是比较长的。据《奉新县志》载:“清嘉庆二年,僧师晨偕徒孙觉澈重修。”嘉庆二年即公元年,该年住持僧师晨禅师和他的法孙觉澈曾经化缘重修过一次。此后香火或旺或熄,不一而足。但该年重修后的定慧禅寺,迄今尚存于头陀山中,间或改作民房罢了。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