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7/2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市中科医院好不好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5153159.html

五步古城的烽火岁月

樊明芳

早就听说赤岸镇境内有一座五步城,但一直不曾亲眼目睹。因为要写《赤岸文史钩沉》,00年6月7日上午,我和张家昆驱车经过遐富村的下湖井、中湖井,终于来到了上湖井,在村干部童绍荣、周孔宝同志的陪同下,我们一同登上了五步古城。

五步古城现在只是一座山,位于上湖井村西边约1华里处。登上山巅,我测得海拔高程为81米,纵目远眺,四面景色可一览无遗:东面山麓是南潦渠和自西向东滚滚流淌的南潦河,南面可见奉新县城林立的高楼和雄峙的双塔,西面是广阔的田畴和层峦叠嶂的华林山,北面约8公里便是新吴县的古县城——故县所在地。此山矗立于南潦河和华林山之间,古代新吴县的水路和南、北两条驿道均从五步城的东、西两旁通过,真可谓是“扼水陆之冲”,任何人要进入新吴腹地都必须由此通过。这里是古代新吴县的南大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眼前的五步古城并无半点“城”的样貌,它只是一处遗址,城址长约米,宽约35米,总面积约为平方米,文化堆积最厚处约米,整个城址内碎砖烂瓦比比皆是。据上湖井周孔汉、周孔星先生介绍,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攻打奉新时,这里曾是清军和太平军交战的战场;民国二十八年()日军进犯奉新时,国民党军曾在此阻击日军的进攻。山上到处是纵横交错的战壕,村民小时候曾在此捡到过许多子弹壳。年,该遗址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下了“余城遗址”青石碑。现在该山是遐富村公墓山所在地。

为何叫五步城?城建于何时?何人所建?为何而建?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我查阅的相关史料。同治版《奉新县志》卷1古迹载:“余城在县西八里,四望平衍,一山矗立。《梁书》:‘于庆入豫章,进攻新吴,余孝顷拒之。’因筑此城,周回三百五十步。按:余城即今五步城,遗址现存。”由此可知,上文所说的五步城即余城,系梁朝时余孝顷所筑,故名余城。

又据年版四修《中湖井余氏族谱》所载余席澜《中湖井村余氏家族四修谱序》云:“据传孝顷公于公元五百五十一年为豫章太守时,领兵征讨侯瑱,以五步城为制高点,身跨战马,五步一跃而上,是为五步城之来历也。”由此可知,“余城”和“五步城”两个名称都和余孝顷这个人物有关。康熙版《奉新县志》卷11第36页载宋代婺源进士王炎所撰《余侯庙记》中有云:

“侯讳孝顷,家新吴。自梁太清以后,主耄于上,政荒于下。侯景拥众跋扈,莫能谁何。于是中外驿骚而生,民皆戚然苦兵。当是时,侯以英特之姿,率其弟孝劢、孝猷、其子公飏,奋起闾阎,南断章江之浦,北控艾山之阳,列战舰,筑城堡,外捍寇攘,内庇宗族乡邑,使生聚得以自全而无患。盖侯之本心如此。”

这段文字交待了余孝顷生活时代背景和“奋起闾阎,南断章江之浦,北控艾山之阳,列战舰,筑城堡,外捍寇攘,内庇宗族乡邑,使生聚得以自全而无患”的事迹,但写得仍十分简单。综合《梁书》、《陈书》和《资治通鉴》等典籍的记载,结合方志和族谱的相关内容,我们大致了解到以下情况: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对峙的大分裂时期,政权林立,战事频繁。此时的中国南方,曾先后建立过宋、齐、梁、陈4个政权。梁、陈时代的江西境内,除士族官僚势力外,本地的雄杰人物也迅速成长起来,他们大都为豪族大姓,在动荡的时局中纷纷招募兵马,成为梁、陈时代举足轻重的力量,被梁、陈政权统称为“南川酋豪”。新吴洞主余孝顷,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代表。

余孝顷,字希托,新吴县(今奉新县)法城乡(今属会埠镇)车坪村人,南川酋豪之一,是当时新吴县最有影响力的军政人物,史称“新吴洞主”。梁太清二年(),梁朝大将军、南豫州牧侯景起兵谋反,于太清三年()囚禁梁朝皇帝萧衍,将其活活饿死。萧衍第七子湘东王萧绎竖起平叛大旗,余孝顷在新吴举数千兵马响应,被湘东王任命为豫章太守。侯景派部将于庆攻打余孝顷,反被余孝顷派兵赶走。

梁天正元年(55),侯景战败被杀,叛乱平定。但此时梁王朝已是风雨飘摇,手下大将和地方官员大都拥兵自重,不服调遣。梁太平元年(),梁朝派兵攻打手握重兵、不肯入朝臣服的豫州刺史侯瑱,当时侯瑱兵力强盛,想邀余孝顷入伙,余孝顷不肯归附,带兵退回新吴县城,并在距新吴县城(今故县)约8公里的险要山头筑城(即五步城)立栅防守,侯瑱派军全力进攻,但从夏天攻到冬天,始终未能攻克五步城。侯缜气急败坏,将城外的稻子全部收割完,想饿死余孝顷的兵马。

太平元年()年底,侯瑱因发生内乱,后院起火,无奈只能撤兵,其势力遂告瓦解。而此时梁交州刺史陈霸先在平定侯景叛乱中实力日渐强盛,成为梁朝丞相,主宰了梁朝大权,并有取代梁朝称帝之心。

太平二年(),梁晋州刺史肖勃以讨伐陈霸先为名,起兵广州,时任梁南江州刺史的余孝顷举兵响应。余孝顷留下弟弟余孝劢防守郡城,自己带兵占据赣江中的石头津。肖勃派儿子带兵与余孝顷会合,派大将傅泰占领蹠口城,先锋欧阳頠屯兵苦竹滩,与驻扎在石头津的余孝顷结成犄角之势,封锁赣江,抗拒陈霸先的大将周文育。

当时,周文育缺少渡赣江的舰船,而余孝顷在上牢有舴艋船三百艘,舰百余艘,周文育就派人偷袭上牢,将余孝顷的舰船“悉取而归”。周文育用这些船载兵沿赣江而上,占据豫章(今南昌),安营扎寨。周文育到豫章后,军中粮草用尽,便心生一计,派人偷偷从小道运来粮草,对外却说军中粮草用尽,准备退兵,然后自毁营寨,指派一些老弱病残的士兵乘船装作撤退。肖勃、余孝顷信以为真,放松了防守,周文育却乘机插入肖勃、余孝顷两军的中间,并展开进攻。这一仗肖勃兵败被杀,余孝顷和肖孜驻防的石头津被周文育放火烧毁,肖孜投降,余孝顷又退回新吴,重新在五步城立栅拒守。

太平二年()末,陈霸先正式取代梁朝,改国号陈,改年号为永定元年。此前,梁湘州刺史王琳起兵伐陈。永定二年()余孝顷又自新吴起兵响应王琳,王琳派手下大将带领八千人马来帮余孝顷,余孝顷统领他们屯兵临川,随后又率两万兵马进驻工塘,占据八城。陈霸先急令大将周迪带兵围剿。周迪截断临川江口,将余孝顷团团围住,余孝顷兵败被擒,被送到陈国都城建康(今南京)。其时,余孝顷的儿子余公飏、弟弟余孝劢、余孝猷仍然拒守新吴县,但终因兵力悬殊,也告失败。余孝顷被俘后,归顺了陈朝政权,先后被任命为陈益州刺史和南豫州刺史。光大元年(),陈废帝即位,以谋反罪将余孝顷诛杀。

余孝顷死后归葬新吴。同治版《奉新县志》卷16垄墓第34页载:“梁豫章刺史余孝顷墓在法城乡,地名东田下首蛇形。”即今会埠镇东田村蛇形山。其后裔曾为他建庙供奉。同治版《奉新县志》卷4祠庙第59页载:“余侯庙在法城乡车坪,祀梁刺史余孝顷,车坪刺史旧里余姓皆其苗裔。庙久废,绍兴二年,余氏新之,清江倅王炎记。元季复毁,洪武四年后裔余彥敬、彥从重创。”

余孝顷是法城乡(今属会埠镇)车坪人,车坪余氏皆其后裔。今遐富村中湖井余氏也是其后裔中的一支,他们尊余孝顷为始祖。车坪的余侯庙不曾去看,中湖井村旁的余侯殿倒是看到了,两旁刻着一副对联:“余城留五步,侯爵仰千秋。”

进入中湖井村,我们拜访了两位80多岁高龄的余氏前辈,听他们讲述了余孝顷和五步城的故事,查阅了年四修《中湖井余氏族谱》,其中开篇有余席澜《中湖井村余氏家族四修谱序》云:

“我始祖余孝顷公,据县志载,生于南北朝公元五0二年,由福建寿宁迁入奉新会埠乡车坪村,曾为官镇守豫章,陈文帝以为勇且义,以定闽东有功,擢升为豫州刺史,广施德政,惩恶扬善,深得民心,废帝成王当权,公元五六七年遇害,追认侯爵,葬于车坪东田村西。……相传孝顷公兄弟三人,孝顷为长,孝劢为次,孝猷居三。劢发达于福建,猷发展于广东,顷发迹于江西。嗣后阀阅无疆,分支甚广,余氏姓族遍布全国,故车坪实为余氏发祥之宝地也。”

由此可知,余孝顷本是福建寿宁人,生于南齐中兴二年(50),死于陈光大元年(),活了66岁。历任豫章太守、益州刺史和南豫州刺史,死后追封为余侯。他迁入新吴县后,率儿子余公飏等定居在数公里外的法城乡车坪。兄弟三人,孝顷居长,孝劢居次,孝猷居三。孝劢的后裔在福建,孝猷的后裔在广东,而江西余氏多系孝顷后裔,会埠车坪为余氏祖居之地和发祥之地。

中湖井余氏家族尊修水长茅开基祖余良为一世祖,其宗祠亦称“长茅第”。余孝顷之后、余良之前的世系和迁徙情况不详,只知道第6世余庆贵(字应科)由奉新县城西门观背塘迁中湖井石嘴头,迄今已历4世。至于余孝顷后裔是如何从江西奉新车坪外迁江苏邳州、安徽休宁的,缘世远年湮,已无从考证,这也是中湖井余氏未能与会埠车坪余氏和干洲堨溪余氏合修族谱的主要原因。

序言:近三千字!赤岸镇党委书记这样说赤岸...

第一篇:感怀一代名将,他曾驰骋奉新葬于赤田,留下千古佳话,千年绝景!

未完待续

...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

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其中部分图片无法和版权者取得联系,本网页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电告之,我们将立即予以删除,并表示歉意!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