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对门、户对户,还有水冲厕、用上了热水器……奉新县柳溪乡双坝分场东坑村小组18户人家告别深山土坯房,搬到柳溪乡铁路新村,住上了钢筋混凝土的楼房。贫困户吴禄林感慨地说:“感谢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让我住上了不漏风、不漏雨的房子。” “当时,劝他们搬迁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1月4日,柳溪乡党委委员余荣荣告诉记者,交通不便,东坑村村民原来生活贫困。“不少村民现在感受到生活的便利,收入渐涨,见到我时,都为当初的执拗不好意思。” 1先搬户变身“说客”年9月,柳溪乡开始启动东坑村易地扶贫搬迁。 起初,18户人家中大部分人对“老地方”难以割舍,不想搬迁。“我早想搬,可找不到宅基地。”因经历过地质灾害突发事件,村民王鲁昌一直想搬迁。他指着后墙新补的一块说,当时,山上滚石砸中孩子房间,幸好两个孩子不在房内。 他第一个报名搬迁、第一个开工建新房、第一个住进新房的。王鲁昌靠养蜂赚了钱,做房子的欠债已还清。 而在数年前,村民曾定安就借开农家乐之际,搬出了东坑,而今过上了富裕生活。 为推进搬迁工作,王鲁昌、曾定安到村里现身说法。邀请不肯搬迁贫困户到农家乐、养蜂场看看,并称他们可以来打工。“钉子户”开始动摇了——你搬他也搬。去年10月18日,东坑村完成了易地扶贫搬迁。 王鲁卫是较早搬迁的村民之一,他的两个儿子在柳溪小学读书,看他们小小年纪寄宿在学校很心痛。由于其妻生病常年吃药,他只能守在家中。王鲁卫笑称,搬出了大山,他的开车技术有了用武之地。 去年初,王鲁卫依靠柳溪乡的“雨露计划”,贷款9万元买了一辆二手货车,拉货每月赚六七千元。“以前守着山上的‘一亩三分地’,还要吃低保过日子。”王鲁卫告诉记者,走出深山后,跑运输赚了钱,就主动申请退出低保。 双坝分场党支部书记王鲁军坦言,前两年调整低保,好多村民争抢,搬迁调整低保时有3户申请退保。这从侧面反映搬迁后,不少乡亲找到了活,逐步摆脱了贫困。 2贫困户向大家看齐余成义家是双坝分场贫困户,村干部、乡干部每次劝其搬迁时,他只说“知道了”,然后就没了动静。 一次,村干部让余成义亲戚将他“哄”下山,让他参观新村:平整的山坡,新修的水泥路,新村“门户相对”……余成义心动了,主动找到村干部表示:“我要搬家!” 按照国家政策,余成义一家3口人可获6万元建房补助,但按要求只能建占地面积75平方米的房子。由于非贫困户可按平方米标准建房,于是余成义找到乡里干部说,能不能也按平方米建房,补贴6万元。 得到“不能”的答复后,余成义舍去了贫困户的补助建房,而是按非贫困户每人元的补助标准,建占地面积平方米的房。 余成义对记者说:“以前在山里靠砍竹子为生,后来保护生态不让砍,丢了‘饭碗’成了贫困户。见左邻右舍搬出大山后,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也有信心脱贫。” 谈起建“平方米的大房子”,他说要和大家一样,没钱就先建一层,等赚了钱脱了贫,再加盖两层楼,向大家看齐。“那时,大家就不会从房子的‘高矮胖瘦’看出我以前是贫困户了。” 内容来源:大江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