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90523/7160655.html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奉新老愚公水电站大会战中,有一支风靡整个工地的队伍一一尖刀班。 这个尖刀班由澡溪公社民工营的20多名男女知识青年组成,以上海知青为主,也有南昌和奉新本土下放的知青。它的全称是"澡溪民工营知识青年尖刀班"。由上海知青陈福生任班长,曹耀华,邵志静(女)任副班长,营部还派了两个贫下中农代表常驻尖刀班对知识青年进行再教育。 朝气蓬勃的尖刀班 参加过当年老愚公水电站大会战的奉新人都知道,工地上的劳动强度非常大,尖刀班刚成立时的主要任务与大多数民工一样,为大坝码坡浆砌备足石料。到工地附近的河道、沟壑中去搬运花岗岩乱石。按人头计算,每人每天必须完成1.5方。他们按个头高矮,两人组成一副杠子,用缆绳将至斤重的石头抬到一公里远的指定位置;女生则用四磅榔头锤击小石备料,虽然不需走动,一天下来也是腰酸背痛。同样也有定额任务,不完成不能收工。尖刀班个个都是好样的,人人都按质按量、甚至超额完成任务。 尖刀班出工之前的政治学习 尖刀班不仅劳动强度大,生活条件更是十分艰苦。当时正值严冬季节,却只能住在四面漏风的竹棚里,深山中的夜里气温都在零度以下,这些细皮嫩肉的城里娃,何以捱过漫漫冬夜就不难想像了;工地上的伙食更加糟糕,每天开饭时,炊事员只能往每只装满了米饭的碗里舀上一勺黑糊糊的看不见半点油星的干薯叶,偶尔能吃上一次大蒜焖豆腐就算是开荤了。 由于没有油水,又从事超强度劳动,只要在饭里拌上一点酱油或豆腐乳,每个人都能狼吞虎咽地吃下七八两甚至一斤多大米饭。要是遇见有从家里带口粮回工地的当地老俵,知青们便缠着人家不放,非得搞到人家菜筒里一点揉菜(咸菜)或萝卜干什么的才罢休;那个年代没有发劳保用品一说,知青们劳动穿的都是自己的衣服,时间一长,衣服都磨得褴褛不堪,棉袄更是白花绽绽。条件如此艰苦,依然有不少青年人要求加入尖刀班,而进尖刀班的门槛还非常高,不仅要能吃苦耐劳,还得一字不落地把当年的元旦社论全文背诵下来才能被吸收为尖刀班的新成员。 尖刀班精神抖擞上工地 随着工程的进展,附近河床里的散石越来越少,剩下的都是几吨重的巨石,必须放炮炸石。先行一步学会轮锤打眼、装药放炮便成为了尖刀班的首要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知青们由起初轮锤打眼老是会砸着扶钎人的手到猛砸几十下、上百下、直至几百下不失手;炮眼由每天只能打半米深到后来打到一米以上,有好几个佼佼者竟能打到一米五深,尤其是后来也调进了尖刀班的本地女知青蔡可惠,一次可以打到二三百次不失手;加之知青们很快就掌握了装药、装雷管、点炮等一条龙的操作要点,使劳动效率成倍提高,尖刀班在工地上名声大噪。 尖刀班总是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方,照片中抡锤者为尖刀班的奉新知青徐名仕,扶钎者为上海知青肖洪亮。 大坝防渗墙的浇筑,是大坝工程的攻坚阶段。几米高的模板内,从左岸到右岸,必须通过连续的浇灌,使其连成一个整体。不能因任何疏忽而留下隐患。当时只有一台老旧的混泥土搅拌机,其它全部要靠手工搅拌;挑沙、挑小石、抬水泥的民工在工地上奔跑往返,其中抬水泥劳动强度最大。 堆放水泥的仓库到搅拌现场有多米的距离,而且是连续上陡坡,尖刀班的成员大都被安排抬水泥。起初两人抬四包,因跟不上需求增加到六包,仍然跟不上浇灌进度,有两个知青试着一次抬了八包水泥,到后来女知青蔡可惠竟然也能抬八包,震撼了整个工地。 这种连续作业通常达36小时以上,只有两个班次轮换着连轴干,可以说这种劳动强度已经超出了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但尖刀班的成员没有一个当逃兵,硬是咬着牙坚持下来了。 尖刀班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大坝防渗墙浇筑成功后,转移到了库下生产队附近,与其他大部队民工一道,参加开挖十公里长的二级引水发电渠道,在第一、第二段的开挖中,由于尖刀班团结互助、分工明确、安全高效,每天的进度都比当地民工要高出一大截,他们的突出表现引起了工程指挥部的充分肯定,受到了县领导的高度赞扬,《江西日报》等媒体纷纷前来采访。 尖刀班在开挖渠道 年6月,经工程指挥部推荐,尖刀班班长陈福生与省里下放在奉新的农大教授章士美、江西作协副主席舒信波等“五、七大军代表一道,出席了在江西德兴召开的“全省五、七大军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讲用会”,在当时,这是非常高的荣誉,从此,尖刀班成为了奉新知识青年的一面旗帜。 原县委书记李春盛与尖刀班战士亲切交谈 当老愚公电站基本建成,部分设备进入安装阶段,工程指挥部就开始在当地民工和知识青年中间选招正式工人了。尖刀班陆续有人被招工调走,留下来的仅剩下那些所谓家庭出身不好的知青,这对留下来的知青更是严峻的考验。尽管他们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却依然任劳任怨地坚守在总站大搞土建的工地上。 谁也没有想到,年1月3日,尖刀班集中在石元桥队屋背高坟下挖“神仙土”时,上海知青王凤鸣(请见笔者《四十六年前的今天,一位美丽的上海姑娘牺牲在修建老愚公水库的工地上……》一文)和澡溪公社桃源大队四位民工被塌下来的泥土掩埋,无一幸免。 尖刀班战友在祭奠王凤鸣 奉新知青徐名仕也被埋入土中,昏迷不醒,经医生抢救才转危为安,幸无大碍。前不久我在沿河北路与他相遇,谈及此事,仍然伤感不己。 尖刀班战士徐名仕近照 由于这次重大事故的发生,在无比沉痛的氛围下,尖刀班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岁月流逝,光阴无情,当年的姑娘小伙子风华不再,都已近古稀之年。 第一任尖刀班班长,原奉新县水电公司经理陈福生 尖刀班部分成员一次次小聚 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结伴到奉新来看看曾经工作生活过的第二故乡,他们为奉新电力事业建设作出的贡献,奉新人民当永不相忘。 简 介 龙江河奉新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多年从事新故事创作与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中、短篇新故事作品一百多篇,获国家、省级奖励三十余次。近两年,出版《故事里的奉新》及《麻风坳那个女人》等著作。 编辑整理:小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