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2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作者简介:樊明芳,字凡夫,年生于奉新仰山。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宜春市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和奉新县楹联诗词学会会长,奉新县民俗学研究学者。中学高级教师。曾任奉新二中、奉新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奉新一中副校长等职。《奉新县志》副主编。著有《名胜古迹楹联选》、《古今特长联译赏》、《奉新风物》、《百丈史话》、《华林史话》、《奉新名胜诗联》、《奉新古代文选》、《奉新古代人物》、《百丈禅话诗文》等。

仙姑坛寻幽觅仙踪

文/樊明芳

明代奉新八景中有一景叫“仙坛月佩”。能够被当时的文人列入八景之地,一定是文化底蕴不浅且风景不俗的。本人从事地方文化研究多年,其他七景我都去过无数次,唯有这一景没去过,因为问了许多年长者都不知它到底在哪里。同治版《奉新县志》“元秀峰”条载:“元秀峰在县治西南三十五里,华林之东南。相传王母第九子元秀真人筑坛于此,以祭灵仙。稍下一阜为仙姑坛,仙姑李八百之妹明香真人尝修炼于此。”康熙版《奉新县志》亦载:“仙姑即李八百之妹,明香真人也。尝修炼于此,后于高安五龙冈冲举,故八景有仙坛月佩之题。”由此可知,仙姑坛在元秀峰下,是因王母娘娘的第九个儿子元秀真人曾在此筑坛修炼,祭祀灵仙,故将此山命名为元秀峰。仙姑坛乃是夏朝时李八百之妹李真多(道号明香真人)修炼的地方,就在元秀峰下不远的地方。这些常识在我头脑中已经萦绕了许多年,可惜未能身临其境考察一番。年3月23日,因编纂《会埠文史钩沉》的机缘,我与奉新潦水文艺高地的张家昆、赵春苗、潘英俊一行,在会埠镇办公室老主任涂登华的陪同下,一同登上了元秀峰,圆了我一个多年未圆的梦。

那一天,我们从会埠镇政府出发,车行约四公里后,便到达了奉新甘氏和邹氏发祥地水口村,再向南走约两公里,便到达了“高老庄”。这里原名高家,因经营“农家乐”的需要,便改了今天这个名称。因为涂登华也不熟悉的上山的道路,庄主高光竹便与其兄长带着镰刀亲任向导,走在最前面。到了姑桐,这便是上山前的最后一个村庄了。原来,这里是古代从奉新到高安的古驿道必经之地,从前这里一路都铺有花岗岩麻石,麻石路上可以推行独轮车,后因会埠林场运送竹木的需要,才将麻石去掉了。

走了一段路,高庄主说前面有一景叫“青蛙石”,我一看,果然有一块酷似青蛙的石头昂首向天,立于路旁,只是我觉得名字取得过于直白,不如改叫“蟾蜍望月”更有诗意,至于它是否具有“吃天鹅肉”的远大理想估且不去管它,赶路要紧。行不多远,忽有水声潺潺,一条小溪从山麓流出,上有一座“罗家桥”,据高庄主说,该桥原系两块巨石拼接而成,年,国军为了阻止日军的骑兵通过,特将其中的一块撬掉了,在此打过一场漂亮的阻击战。现在只剩下一块只有约30公分宽石梁,有点恐高的我过完桥竟然惊出一身冷汗,他们却是很轻松地过了桥。我真是自叹不如啊!

紧接着便是爬决夫岭。我问庄主此山何以叫“决夫岭”呢?高光竹庄主说:“从前的挑夫都是要挑着一两百斤的重担,要经过两个‘百步坎’才能到达山顶,前往高安,这是对一位挑夫最为严峻的考验啊!”我很快就明白了这“决夫岭”的真正含义:因为我们几个空着手,沿着古驿道不断地往上走,一个个都累得气喘吁吁,面红耳赤,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的先人真的很不容易,也意识到人类的智力虽然是进步了,但体力的衰退也是不争的事实。

经过约两小时的艰苦攀爬,在快要到达元秀峰顶的地方,一块巨大的石头突现在我们面前:石面稍稍向北倾斜,但很平坦,面积约有近四十平方米;巨石的北面稍下一步还有一张“石床”,西向一头还有一只隆起的“石枕”,与巨石连成一体,足可以十分宽敞地躺下一个人,任凭怎么翻身也不会掉来去,因为“石床”是稍稍向南侧的。高庄主对我们说:“这块石头叫皇帝石,从前有位皇帝在这里睡过一夜!”我说:“高庄主说得不完全对,当年唐宣宗李忱从高安到奉新,肯定要从这里经过,但这里不仅仅是唐代的宣宗皇帝来过,夏朝李八百的妹妹李真多也是在这里修炼成仙的,这里就是我寻找多年的古代著名的仙姑坛,奉新八景之一——仙坛月佩!”

听完我的介绍,大家有的到宣宗睡过的“龙床”上躺上一会,有的坐在仙坛上打坐,有的则争着拍照,都希望能沾点“仙气”或“龙气”。先前一身疲劳一会儿全烟消云散了。趁着大家在石坛上休息的机会,我再给大家讲述了李真多的故事:

李真多从小就跟随哥哥李八百学道修仙,最初隐居在四川绵竹的山里修炼,学有所成之后,就跟随哥哥一起来到了江西高安的五龙冈,又名赤商寨,也就是后来的瑞州府衙所在地。五龙冈处于闹市之中,毕竟不是清修之所,于是兄妹俩一同来到了奉新的华林山,哥哥居于八百石洞,妹妹住在元秀峰,相隔不远,互相也有个照应。过了一段时间后,妹妹觉得自己的肚子有些异样,好像比以前大了许多,又不敢对哥哥说,就和哥哥说有些想家了,想回四川老家看看。妹妹想家这也很正常,哥哥就让妹妹回了一趟老家。

有一天,妹妹从四川老家回华林山,哥哥还亲自到高安的望仙门去迎接。兄妹久别重逢,本当很高兴才是,可是,当李八百见妹妹手里拿着一束莲花,还挺着个大肚子,好像有了身孕的样子,禁不住怒火中烧,骂道:“相别才几个月,你怎么就怀孕了呢?这不是不守道规,伤风败俗吗?”也不容妹妹解释,就一剑朝妹妹的肚子刺去。妹妹看哥哥神情不对,又挥剑剌来,便单脚点地,腾空而起,飞到了河的对岸。妹妹自己也不明白,怎么就无缘无故怀孕了呢?这一飞不要紧,不料却动了胎气,只好强忍着剧痛和委屈,把肚子里的东西生了下来。仔细一看,根本不是婴儿,而是一本书,上面还写着“童子经”3个大字。原来啊,是太上老君和玄古三师见李真多虔心向道,有意超度她成仙,就开了李真多一个玩笑,把一本《童子经》置于李真多腹中,由她传布人世,也算是她的功德一件。于是就有了上面的这一幕。

李真多产下《童子经》后,经历了产经之痛,完成了老君交付的使命,便驾着云气,冉冉升天而去,她竟然比哥哥李八百先登仙界。当时的人看见这一情景之后,就请师傅塑了李真多的金像,准备在她产经的地方建一座庙,把金像放到庙里供奉。可是,当金像塑成之后,任由多少人么抬也抬不动。这一天晚上,主事的人梦见李真多托梦说:“我的庙应该建在五龙冈。”于是,人们就按照仙姑托梦所说的,在五龙冈建好了庙,并把金像供奉在庙里。据说请仙姑入住的那一天,只由两个人抬着金像,一点也不觉得重。人们都说:“仙姑还是喜欢热闹啊!”

唐玄宗天宝十年(),天师孙智冻向朝廷奏请,才把供奉仙姑金像的地方命名为元阳观。唐宪宗元和七年(),高安县令谌贲把原有的县府所在地和元阳观对调,元阳观于是建在了高安城西的逍遥山,并改名为妙真宫,规模比以前大了许多。当年李真多产下《童子经》的地方后来也有人在那建了一座道观,取名叫仪天观,当地女人常常带着香纸到观里去看经,据说凡看过经的女人再也不会难产了,于是香火极盛,李真多也被人尊称为“明香元君”。

奉新的仙坛月佩成为奉新八景之后,到这里凭吊赏景的人很多,明代奉新诗人廖楫有诗吟此云:

翩翩仙子下瑶坛,月满长空听佩环。宝镜寒光秋杳杳,琼琚清响夜珊珊。

素娥天上鸣鸾过,金母云中按曲还。满耳冷风吹不断,尘凡无路得追攀。

明代奉新训导阴镗亦有诗吟此云:

元秀峰头夜气清,天风环佩响青冥。裾联玉蕊飞明月,地涌金莲聚列星。

遗玦尚怀湘子赠,鸣珂只许素娥听。麻姑有约朝真去,遥想灵音彻帝扃。

两诗将仙坛月佩一景写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其一侧重描写月夜听佩环的声响,想象丰富,刻画细腻;其二采取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抒发对仙姑的赞美、怀念之情,情景交融,动人心弦。听完故事,山中飘来团团云雾,把仙坛一带笼罩得如梦似幻,似乎增加了仙坛的神秘感。听说距离山顶只有二百来米,大家又一口气登上了元秀峰顶。峰顶右侧有一大堆倒卧路旁的石构件,好像是一处古遗址。高庄主介绍说,此地从前有一座寒婆庙,也不知毁于何时。这里正是奉新和高安的分界处,向南一百来米,还有一个凉亭遗址。我们沿着古驿道才走二百来步,果然有一处全由麻条石砌成的可供行人避暑歇凉的房屋遗址,没有了屋顶,四周的石墙也倒得七零八落,其中两块石头上有字迹,经仔细辨认,一块刻的是“皇清嘉庆乙丑”,另一块刻的是“郭峰易茂象修”。由此可知,这凉亭是清朝嘉庆十年(),由高安郭峰一位叫易茂象的人捐修的。

访古探幽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但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通过本次考察,大家虽然觉得有些累,但都说收获很大,不虚此行。特别是赵春苗,他原是我八八届的高中学生,喜欢写诗,还荣获过不少大奖。我因此特地对他说:“春苗啊,今天能不能也作一首诗,权当记游啊?”赵春苗果然不负所嘱,当天晚上就写了一首七言绝句从







































白癜风最好的治疗方法
苯酚的性质我们该如何理解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