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奉新 你知道哪个地方有好玩的 你也知道哪个角落有好吃的 你还知道哪家店的衣服更实惠 ...... 可下面这些关于宜丰的 你可能不是很清楚 奉新县有4个项目 属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01 百丈山的传说(第二批省级) 百丈寺座落于百丈山大雄峰下,是中国佛教颇具影响的“禅林清规”发祥地,中国佛教十大古寺庙之一。该寺迄今已有余年历史,在中外佛教界享有盛名。 唐德宗兴元元年(),怀海大师来到大雄山当住持。随着一代禅宗大师的到来,一时百丈山“庵庐环绕,供施仍积,徒众愈多”。众多高僧,包括后来纷纷开宗立派的大禅师如:希运、灵佑、昙晟、大安、五峰、神赞、智闲等皆入百丈,参禅于怀海。怀海大师在禅宗史上的地位与影响,除了培养出一批重要的禅师外,最主要的是确立了禅宗的基本戒律《百丈清规》,这一历史功勋就是在奉新百丈寺完成的。历史上,唐宣宗在登基前,也曾在奉新百丈寺出家驻留。 百丈山区在佛教的发展中,一些得道高僧的佛教故事在群众的口耳相传中得到了升华,形成了极富地方特色和佛教色彩的传说、典故,其中一些典故还成为佛教史上有名的公案或故事。这既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大师的敬仰,也表达了群众对宗教的虔诚。百丈山区流传的诸多怀海大师的传说故事,正是人们对佛教虔诚信仰的体现。禅宗历史上,百丈寺和百丈清规是有着重大影响力的一段历史,在这段历史中形成的传说故事、典故正反映着佛教禅宗中国化之路上最典型的印迹。 02 奉新山歌(第三批省级) 在这片土地上,到处流传着绚丽多姿、风格鲜明的民歌,其中以山歌最具有代表性。这些由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集体创作出来的山歌形象而生动的刻画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历史,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情感和愿望,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才能和智慧,因而得以长期流传。 专家们认为,凡是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人们在各种个体劳动如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慰自娱而吟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就是通常所说的山歌。它们具有在个体劳动中咏唱,歌腔自由舒展,自娱自慰等基本特征。 奉新山歌有别于赣南地域的山歌,主要体现为:奉新山歌多以见景生情,即兴起唱为主,歌词有两句段、五句段,甚至更长些,歌词多用比兴手法。这很类似上古时期《诗经》“楚风”的吟唱方法,回环往复,歌咏深切。同时,由于奉新山歌的即兴性,加上经常变换句子,所以旋律不是很定型,节奏比较自由,滑音和拖腔上多原位颤音,曲调高亢嘹亮,通俗易唱。其次,奉新山歌有特色明显的急板山歌,这些急板山歌往往以每分钟拍以上的速度唱出来,词句清楚,情绪充沛,极富于表现性和音乐感染力。 03 奉新土纸制作技艺(第二批省级) 土纸制作技艺是千余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技艺。奉新土纸以嫩竹为主要原料,经过产麻、浸麻、舂麻、抄纸、晒纸这五个步骤制作而成。地处江南的奉新山区竹木资源丰富,为土纸的生产提供了天然的条件,澡溪、百丈山、柳溪、甘坊、石溪、仰山等地的乡民,以造土纸为主要副业,并且成为奉新当时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至今,奉新的山区乡镇仍大量保留这种造土纸工艺,是山区农民副业的重要部分。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第十三卷“杀青”中就用专门的一个章节记录了奉新造竹纸的技艺。 当前,由于时代的发展,土纸制作技艺也正面临濒危状况。奉新依托已建设的宋应星科技文化园这一传统农耕文化主题公园及整体的旅游开发保护措施,能够对这一技艺进行全面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04 奉新酿饭坨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 酿饭坨又称糯饭坨,是奉新一种独特的地方传统工艺制作的食品。起初流传于奉新山区各客家居住地域,后来通过传衍扩展,成为奉新县各地域均流传的地方特色传统食品。 奉新酿饭坨制作技艺是有着百年传承的传统技艺。酿饭坨的传统制作技艺注重选料,糯米的制作技术,注重工艺中的传统手工技艺性,也注重酿饭坨在待人接物馈赠时那种传统文化礼俗的遵循。酿饭坨在制作过程中,所用的工具和制作时的讲究也反映出许多文化特色,用碗底为制备器具,既便利,更反映了节物惜食的传统思想,制作时中心点红寓意见喜,煎制时要求中间凸起寓意“发”意。这种奉新的传统小点,不但橙色如金、色泽亮丽、嚼之干脆、满口留香,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不依靠物质或物质载体无法涵盖的文化遗产,比如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其内容十分丰富。 小编有话说: 能帮助到大家是我们一直努力在做的! 厉害了word哥 想不到咱奉新这么深藏不露 希望我们能好好保护这份荣耀 让它们代代相传 ▍来源: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图文编辑:奉新资讯 小编工资已与挂钩,一一分钱 求!打!赏!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