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可以根治吗 http://m.39.net/pf/a_6712021.html 帅方蔚倡捐登瀛集 奉新县真正的人文鼎盛时期是在清朝,其标志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而所谓人才界定的标准,在当时条件下,科举考试是唯一的依据。据官修史志记载,在清朝存续的多年中,奉新考取进士的人数竟然达到93名之多,在南昌府下辖的8个州县中,高居第3名,超过了丰城(43名)、进贤(18名)、武宁(18名)、宁州(14名)、靖安(7名),仅次于南昌(名)和新建(名),有许多年份竟然超过了南昌和新建。故奉新探花帅方蔚在《登瀛集记》中说:“奉新,江西一小邑耳。南北才四五十里,东西百余里,而人文蔚起,科名之盛,诸大县莫殽望焉。今每科乡试中式者,多至十人,少亦六七人。学使按试南昌,必以奉新为第一府学之数,视南昌、新建恒过之,论者皆以为宜。” 为何一个人口仅仅20万左右的小县能够在清朝的历年科举考试中享誉全省呢?除了因为奉新人自古以来重视书院教育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帅方蔚捐资首倡在奉新县创办了一个全县最大的民间教育慈善机构——登瀛集。所谓“登瀛”,即是登上瀛台之意,它是清代新科进士及第后的授官仪式之一,据此亦可知创办者的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奉新士子通过科举考试登上仕途。 据同治版《奉新县志》卷3第11页载:“登瀛集在县治大街。道光二十一年,邑绅帅方蔚等倡劝合邑公建。”又据帅方蔚《登瀛集记》载:“集建于县城大街,门北向,门以内东西厢各三楹,又内为耆德祠五楹,又南迤东为文昌宫三楹,南向左为小蓬莱馆三楹,西向右为广华精舍五楹,东向又南为仓。规制略备矣。”据此可知,登瀛集就在县治大街,即今冯川西路的南面,大门向北,大门内东西两面各有3间厢房,设立的耆德祠占了5间,再向南偏东的文昌宫占了3间,南向左的小蓬莱馆占了3间,西向右边的广华精舍占了5间,东向又南设立了粮仓。据帅邕《帅氏诗词选》第77页载,登瀛集大门贴有帅方蔚书写的对联:“东风已绿瀛洲草;一日遍看长安花。”耆德祠大门两旁也贴有帅方蔚书写的对联:“雅集启枌榆,即令一瓣香燃,姓字犹披耆旧传;名材培杞梓,从此三条烛尽,文章同上大罗天。”这就是我们知道的一个民间教育慈善机构办公场所的地理位置和结构布局情况,除了内部设施和对联能表明其机构性质外,似乎并无特殊之处。 帅方蔚为何要创办登瀛集呢?他在《登瀛集记》中说:“吾邑土素瘠,无高资富人,至于褒衣大袑号称儒者,则皆家无儋石。江西北距京师四千里,一会试动费百余金,奔走亲戚之门,告贷无所得,往往中止,以是与计偕者仅三分之一。”这里向我们说明了两个原因:一是本县因土地贫瘠,没有“高资富人”,即使是有一定名气的儒生,也往往“家无儋石之储”;二是因江西距北京路途遥远,举人赴京会试一次要走多里路,途中吃往和交通费用至少要多两银子,一般家庭根本拿不出这么多盘缠,向亲友借贷又往往告贷无门,因此,每届会试之期,真正能赴京会试的举人常常只有三分之一。这种情形对奉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无疑是十分不利的。 帅方蔚耳闻目睹了这种情形,对那些读了十几年甚至数十年的圣贤书,好不容易中了个举人,却因为拿不出数量不多的路费而半途而废的读书人的境遇十分地惋惜和同情,说:“今坐视其怀才莫展,不一援手,此岂情之所安哉?”因此,他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关键时候拉他们一把。 道光十二年(),帅方蔚在翰林院任职时,就曾经跟本县进士赖以立商议,要邀集本县有共同愿望的人捐资设立登瀛集,筹措资助奉新举人上京会试的车程费事宜,后因各自公务繁忙,一直未能如愿。道光十八年()秋,帅方蔚因事请假回到了奉新。道光二十年()春,帅方蔚再次向几位同人提出了这个想法,大家一致表示赞同,“于是好义之士闻风而起,争先捐助,如恐弗及。凡捐银二万五千余两,租三百余石。十年夙愿,一旦遂成,计其时前后未三月耳”。 登瀛集建好了,资金也有了,如何运作才能把好事办好?如何管理才能使资金效益最大化?如何经营才能以垂久远?这是帅方蔚一直在考虑的问题。为此,他亲自起草了《登瀛集现行章程》,章程共同有18条,具体内容如下: 1、是集为一邑培养人才,一切章程务臻美善,以为久远之计。惟是古无不敝之法,要在经理得人,方能意美法良,行之无弊。所有各乡首事,务须破情面,公正无私,庶弊窦无由而生,是集永永不废矣。 2、本集特建耆德祠,凡捐银百两、租三十石以上者,专主崇祀;银五百两、租百石以上者,立二代主;银千两、租二百石以上者,立三代主;不及百两者,勒石以垂不朽;嗣后好义之士随时补入,并照旧章办理。 3、本集续建广华精舍,崇祀捐助儒学束脩神主。凡捐钱百千、租二十石以上者,立专主;五十千、租十石者,两名共主;钱三十四千者,三名共主;嗣后好义之士随时补入,并照旧章办理。 4、本集公项先是本县各典分领,每年八厘行息,开张本县二十三典,开张外县十六典,共领借十足钱一万八千一百千文(自咸丰年间叠遭兵燹,支应兵差,此项无存),其余置田租铺租,收其租息,以备岁用,嗣后置买产业,首事公同详择酌议妥当,不得率行滥买,以致有名无实。所有本集租息如有拖欠,禀官追究。 5、十三乡每乡公举首事二人,值年轮管,分为三班。县市、从善、建康、归德为一班,奉新、南乡、北乡、进城为一班,新安、新兴、法城、奉化、同安为一班,其首事务择公正殷实之人,家无儋石之储者不与是选。 6、本集租产均交值年首事收管,一年轮替,上付下收,簿券每年集众盘查,如有亏短,惟值年首事是问。 7、每年二月致祭耆德祠、广华精舍,各乡首事会齐,将上年簿账公同清算,如有挪移、掩饰、亏短情弊,一经查出,即责令该管首事分赔归款,其值年首事即于是日更替,至八月举行秋祭,即交值年办理,无庸会集多人。春秋祭期均以首事承祭,不必延请当事。 8、本集各处田租均系良田,自应如数交纳,如遇歉收年分,应行量减值,年首事勘明后秉公酌办,不得瞻徇情面。 9、本集田租每年均收实谷入仓,毋许折价致滋弊窦。 10、各处田租、铺租如佃户、房客逞刁抗欠者,禀官究治,即行召租更换。 11、每年收租首事四人,随带动用四人前前往,早晚两次,所有轿夫盘费均据实开销公费。 12、本集设产正簿一样十三本,县市及各乡首事各执一本,所有本集产业及每年出入详悉登载,除文契、借帖加行收管外,其租帖、佈约均交值年首事轮流管理。 13、值年首事因本集公事来县,即于本集住宿,所有夫价伙食均动用本集公费,仍于簿内注明某月某日某事,来县几人,夫价若干,几日伙食若干,以便稽查。 14、本集房屋首事因本集公事来县,听其居住,其因讼及私事来县,不得藉端借寓,致滋骚扰及读书人,借坐启馆,一概禁止,以免物议。至本县大小差事恐当事向首事借办,尤应严行拒绝,不得徇情姑准,以致作践房屋。 15、本集均系好义之士乐输私囊,并未派敛各乡,亦无阖邑公费,以免集外挪移,致乱章程。嗣后无论各乡及阖邑公事,本集概不兼管。向议章程本集只管集内之事,即公举首事亦择集内公正殷实之人,不必延请集外,各宜恪守旧章,永远勿替。 16、童生考费每人帮钱陆百文,以院试后一日照卷面浮签散给;新生每人帮钱十二千文,乡试卷资每人二千四百文,以场毕后照贡院点名册散给;武乡试亦照头场点名册散给;北闱乡试与本省同文会试,帮费每人五十千文,以上年十一月照文凭散给;武会试以本年三月照文凭散给;其有领费后仍不进京者,即令缴还;不能缴清者即于本人后次进京盘费内扣还归款。文武一律办理(咸丰年间道路梗阻,路经过半者免扣;其未经半路折回者仍照旧扣除);优拔贡进京视会试减半。 17、文童卷价自府试招覆至院试正场覆试,每届本集帮府礼房办理九五钱一百千文,当经存案(当议府试末覆十大碗酒十席)。其县试正场至府试正场自嘉庆道光年间已经新兴乡众及陈姓捐送田租,本集无庸添送。 18、武童府试正场卷费本集帮县礼房办理钱四十二千文,府试招覆至院试各场卷费本集帮府兵房办理九五钱三十八千文,当经存案。其县试正场至末覆,自道光初年已经甘姓捐送田租,本集无庸添送。 章程规定了捐银捐租的数量和崇祀耆德祠、广华堂的具体办法,确定了管理人员的职责,明确了资助的对象和经额,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尤其可贵是的:捐资面广,涉及奉新全县13乡;受益面广,只要是奉新学子,无论举人会试、诸生乡试、童生小试,都能按章程得到登瀛集数量不等的资助,这是奉新历史上最有意义、做得最好的一项善行义举。 道光二十八年()三月,登瀛集在正常运行6年之后,为了弘扬奉新人捐资助学的精神,为了使该项善行义举能够久远,登瀛集首事在籍御史帅方蔚、候选同知赖以立等,特向奉新县衙具文,请求存房立案,以垂久远,内容如下: “窃维纪乡闾之鼎盛,里志鸣珂;嘉英俊之同升,人思结绶。茅茹汇进,桑梓增荣。敢忘缟带之交?载效纶巾之赠。我奉邑家崇经术,代有闻人,江右最为有声,科名常为称首。惟是人文特盛,寒士居多。当会试之年,诸举子每以资斧维艰,不克遂其计偕之愿。职等同袍谊切,推毂情殷,是用邀集同人,捐立登瀛集,共捐银二万五千两、租三百余石,敛捐费置公宇一所,租产若干处,详载清册,其余分布生息,岁收其入,以助公车程费及诸生乡试、童生小试,各赠卷赀有差,现已举行六年,诸臻妥协,事关阖邑公举,应请存案,以备志乘采择。为此呈明台下,并造具清册一本,恳准钤印,发房存案,以垂不朽。从此十年种木,并入词林;百里载花,俱成乐树。职等不胜感激屏营之至!谨禀计呈清册一本,右呈县主父台前。” 吴知县批复如下:“奉邑科名之盛,甲于江右。近来会试举人不过三分之一,盖因青毡寒士资斧维艰,不克遂其计偕之愿者有之。今该绅等邀集同人敛钱数万,公立登瀛集,置买产业,生息以助公车程费、生童卷赀,洵属义举,将见济济多士踊跃观光,藉以扶摇直上者更甚于畴昔矣!乐助银数、租产簿一本,存房立案,以垂久远。” 道光三十年(),为扩大资助范围,帅方蔚又在登瀛集的南面左边增建了广华堂,又名广华精华舍,倡劝同好踊跃输将,共筹集经费九千七百缗,敛捐费置租一千零三石五斗,把它作为每年新进文武诸生的束脩之费,从此以后,凡到县学、府学读书的生员都不用再交学费了。同治版《奉新县志》卷三·登瀛集第59页载帅方蔚《广华堂记》云: “入登瀛集迤南,左为广华精舍,五楹,东向。道光庚戌年,邀集同好踊跃乐输,以制钱百千为一分,共九十七分,凡为钱九千七百缗。咸丰年间,敛捐费置租千零三石五斗,凡新进文武诸生束脩之敬,皆取给于是,自是新生皆不复自备束脩,学师岁收租入,设立仓廒于两庑之侧,行之数年,诸臻妥洽。邑人士莫不称善,以为义举,请记其事于石,以垂久远,因泚笔以记其事职此。” 同治十年()十月,本县进士宋家蒸又向县衙具文请求存房立案并补充说: “御史帅方蔚等于咸丰甲寅年建广华堂,先后倡输银两,置租九百余石,并乐输租二十石,为捐送新进文武儒学束脩之费,当经前县(窦、周)先后申详存案。查本县儒学束脩前拨租八百石,续因广额,由登瀛集加拨租二百石,悉归学师收纳,府学则按岁科新进拨府名数将存登瀛集广华堂租谷内,变价每名致送钱十千文。以上两次义举现行已久,悉臻妥协,为益甚钜,合邑赖之。现在纂修县志,志局已将登瀛集广华堂大略采入,并查登瀛集广华堂统共现存租三千四百七十一石七斗八升。” 据此可知:登瀛集自道光二十年()春创办以来,道光三十年()庚戌,帅方蔚等又增加了广华堂项目,咸丰四年()甲寅,开始实施,至同治十年()十月止,31年来一直保持了正常运转,全赖帅方蔚首倡之功及诸同人悉心经理之力。同治十一年()正月,本县封职许献琛在向上宪具文补述且评价说: “前在籍御史帅方蔚同袍念切,久怀推毂之心,集腋有成,用遂弹冠之庆;曾于道光二十年首自倡捐,邀集同人,遍走乡村,一时踊跃乐输,得银二万五千余两,遂手定章程,创建登瀛集一所,置田租三千余石,店屋十余所,凡会试、乡试、小试皆赠有差。二十七年,公进红呈蒙县主吴批准存案,迄今三十余年,中间屡遭兵燹,而经理无亏,诸凡妥协。又于咸丰元年倡捐广华堂,送入县学田租八百石,以为文武新进束脩之费,拨府新生按名致送府学钱,文当经县主窦、郡主王、学阁部院单均蒙批准在案。旋又增送县学田租二百石,以为嗣后增广文武学额束脩之费,并将县试府试院试卷赀及开门礼均经致送,似此人得广厦寒士大都欢颜,我泽如春,秀才无不利市。” 所有图片源于网络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70547288 705472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