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寺位于奉新境内的百丈山(大雄山)下,是中国佛教禅宗“禅林清规”发祥地,中国佛教十大古寺庙之一,迄今已有多年历史,在中外佛教界素有盛名。 端午假期前,突发奇想,骑行百丈寺,但听好友说百丈寺风景虽优美,但弯道过多,坡度较大,骑行颇为危险,因此这次便先驱车而去,为骑行探下路线。 假期时,我特盛情邀请三五好友,从高安奥其斯工业园出发,途经大成、赤田、奉新等地方全程约公里。进入了百丈山风景区后,车在水泥路上蜿蜒爬行,远处群山起伏,层峦叠嶂引入眼帘;盘山道路旁翠竹丛丛,古木参天;峡中怪石嶙峋,泉水淙淙,鸟儿花香,如人间仙境一般;一路颠簸来到百丈山下的百丈村,零零星星的村落点缀着一片翠竹丛中,稻花的清香更是为眼前的美景增加多维的感官立体感受,一道道大自然的屏障,把连绵起伏的高山与外界相隔,好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 数不尽连续弯道,我们一行已感觉有点晕眩,忽然车子转过一个山头,一路直上,一座“天下清规”石做牌坊矗立我们眼前,望而生敬;经过牌坊不远处,只见红墙碧瓦,殿宇重重,飞檐翘角,错落有致,百丈寺的全景就映在我们眼前,寺院每座殿堂顺山势而走,处处显出这座深山古刹的宏伟气魄和博大厚重。 天王殿气势宏伟,进门台阶和门柱全用整块的大理石雕砌而成,门柱上的龙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号称“亚洲第一”的大雄宝殿迎门相对,左右是正僧房和斋堂。大雄宝殿后是法堂、正观音阁、卢舍那佛殿、坐禅殿、藏经阁和方丈室。 由于我们上山时天色已暗,乌云盖天,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参观一番遍匆匆离去,更多禅寺文化,最好亲自前往体验。 百丈寺百科: 百丈寺地处江西省修水、铜鼓、宜丰、奉新四县交界的赣西北山区,坐落于国家4A级景区百丈山风景名胜区内,总占地面积约亩。是中国佛教禅宗古寺庙之一,“禅林清规”(即“天下清规”)发祥地。最初为“乡导庵”,后因大智禅师怀海在此住持修行改为“百丈寺”。百丈寺东、西、北三面均倚山,寺院卧其中呈“太师椅”之势。迄今已有年历史,在中外佛教界享有盛名。 唐大历间(-),由乡绅甘贞创建,初名为“乡导庵”。当时唐朝极度盛行佛教,倡导因果轮回。佛教为当时“国教”。后延请大智禅师怀海在此住持修行,遂改名为“百丈寺”。怀海到达百丈寺后,勤研佛经,探究禅理,尽改僧尼云游在外,沿门托钵,不事劳作之习,开创农禅并重的实践,强化丛林组织形式,终于在百丈寺为禅宗另立一种规式,撰写了“诏天下僧悉依此而行”的《禅门规式》又称“百丈清规”。从此百丈寺声名大振,香火极盛,四方僧人前来朝圣者络绎不绝,在中外佛教界极负盛名,有“三寺五庙四十八庵”之说。大智怀海禅师影响甚大,沩仰、临济、黄龙、杨岐诸宗皆出其下。唐宣宗登基时御赐“大智寿圣禅寺”匾额。到南唐,曾迁寺于原寺址的西北面,不久被毁。 宋代元丰年间,又在原址建起寺院。张元尽曾为它写过文章。明清两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北门大殿规模宏伟,院内有凌云亭、师表阁、大雄宝殿等主体建筑物。后来几经兴废,寺院几乎倾塌殆尽,现大雄宝殿与僧寮二栋尚存。大雄宝殿为同治六年(公元年)修建留下,长10米,宽12米,高4米,是寺院中的正殿。大雄宝殿古朴、端庄,从现存的大雄宝殿可以看出当年百丈寺的规制。清咸丰十一年(年),太平天国李秀成,率领大军路过奉新,再次焚毁百丈寺,只留有一座大雄宝殿、僧疗。年後,百丈寺仅存大雄宝殿及右侧的两栋客房,殿内正中的如来佛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只留下巨石砌成的佛像座及东侧地藏菩萨座基。改革开放後,百丈寺又重新进行了维修,有大雄宝殿、玉佛殿、三圣殿及伽蓝殿等建筑。 年当代佛门泰斗,百岁高龄本焕长老集亿元善款重建百丈寺祖庭。重建工程于年9月顺利告竣,寺庙占地余亩,建筑面积4万余平方米。年8月31日举行了开光庆典。 关于百丈寺还有一段关于唐朝一个皇帝唐宣宗的传说,当时,宫中宦官专权,宣宗李忱尚未即位,李忱遭其侄武宗之猜忌,环境险恶,遂决定出外避避灾祸。有一天,他遇见一名高僧,谈及此事,高僧留下“退至百丈”四个字便走了。于是李忱翻阅地图,发现奉新有座百丈山、便历尽辛劳,不辞万水千山,来到百丈山,一来到此处,见高山耸立,峰峦叠翠,山花吐艳、景色迷人。便写下一首诗“仙花三月不间色,灵境无时六月寒,更有上方人来到,晨钟暮鼓碧云端”。于是留下来参禅修行,后来他回到朝廷当了皇帝。 本文作者系奥其斯科技的黄文韬。其他媒体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