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8/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中科忽悠 http://pf.39.net/bdfyy/jdsb/170125/5212071.html

导读

1月21日,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与省工信厅举行江西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会上对相关工作情况进行了介绍。

年-年,江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9%,领跑中部、居全国“第一方阵”;年增长4.6%,高于全国平均1.8个百分点。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8.4%,达到.8亿元,较年增加多亿元,占GDP比重为36.2%,预计年达到亿元左右。规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预计年达到3.7万亿元。“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纵深推进,千亿产业达到13个,预计年有色产业突破亿元、稳居全国第1位,电子信息突破亿元、居全国第8位、中部第1位,航空产业亿元、制造规模居全国第3位。

以下是本次发布会的

图文实录

新闻发布会现场(文颖摄)

1月21日,江西省政府新闻办、省工信厅联合召开“回顾十三五展望十四五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系列发布会第十四场:江西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省工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杨贵平发布和介绍有关情况。省工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辛清华,省工信厅综合处处长曾祥清,省工信厅科技处处长龚虹,省工信厅投资计划处处长黄美昌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王宜华主持新闻发布会。

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王宜华(文颖摄)

王宜华: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

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回顾十三五展望十四五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系列发布会第十四场:江西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省工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杨贵平先生,省工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辛清华先生,综合处处长曾祥清先生,科技处处长龚虹女士,投资计划处处长黄美昌先生,请他们介绍“十三五”以来江西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就,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下面先请杨贵平厅长介绍有关情况。

省工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杨贵平(文颖摄)

杨贵平:

记者朋友们:

大家好!非常高兴在全省“两会”召开前夕,和大家分享江西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十三五”发展成就。我首先代表省工信厅,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江西工信事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刚刚过去的年,是极其难忘的一年。我们用非同寻常的作为,应对了非同寻常的挑战,交出了非同寻常的答卷,标志着“十三五”目标任务总体实现。回顾“十三五”,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概括来说,主要有十大亮点。

一是规模总量不断壮大。-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9%,领跑中部、居全国“第一方阵”;年增长4.6%,高于全国平均1.8个百分点。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8.4%,达到.8亿元,较年增加多亿元,占GDP比重为36.2%,预计年达到亿元左右;规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3.48万亿元,预计年达到3.7万亿元。“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纵深推进,千亿产业达到13个,预计年有色产业突破亿元、稳居全国第1位,电子信息突破亿元、居全国第8位、中部第1位,航空产业亿元、制造规模居全国第3位。

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倍增、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新经济新动能培育“三大工程”扎实推进。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为22.1%、38.2%、28.5%,较年分别提高9.1、12.5、5.7个百分点。化解过剩产能取得重大成果,年退出粗钢产能万吨、生铁产能50万吨,提前四年完成“十三五”钢铁行业去产能目标,获国务院通报表彰。

三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年,全省规上企业RD投入.7亿元、强度达到0.91%,投入总额和强度均为年的一倍多。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5家、占比34.1%,较年提高21个百分点;有研发机构的家、占比27.2%,较年提高近20个百分点,预计年两项占比将分别突破40%、30%。累计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66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9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成为我省首家、全国第14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正式落户。“硅衬底高光效氮化镓基蓝色发光二极管”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L15高级教练机研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组建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7家,完成省级新产品立项近项。

四是数字经济不断发力。高速光纤网络和4G网络覆盖城乡,窄带物联网(NB-IoT)基站约7.3万个、增强机器类通信网络(eMTC)基站7.8万个,实现全省全域覆盖;累计开通5G基站3.1万个,实现设区市以上主城区和重点县区连续覆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03”)专项成果在赣转移转化,全省泛物联网连接数多万个,移动物联网产业超千亿元。提前一年完成智能制造“万千百十”工程任务,累计应用智能装备台(套),实施“数字化车间”个,培育智能装备企业家,创建省级智能制造基地12家。培育打造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园区15个、示范企业家,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企业家、居全国第14位。生产设备数字化率40.7%,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64.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43.6%。年全省两化融合指数增速居全国第3位。

五是项目投资不断加大。截至年,工业入库项目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个,较“十二五”末增加多个。“十三五”期间,全省实施亿元以上重大项目项,较“十二五”增加多项。累计安排省级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43亿元,支持项目多个。年-年,全省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3.5%,高出全国平均9个百分点;技改投资年均增长41.4%,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37.8%,创历史新高。

六是企业实力不断增强。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于年首次突破1万家,年末达到家,较年净增家。培育过百亿企业26家,较年增加10家,其中有4家超亿元,江铜集团超亿元。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家、较年增加家,培育专业化小巨人企业家(其中国家级35家),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1家(其中国家级8家)。

七是集群态势不断显现。各类开发区成为项目投资、企业发展、产业培育的主阵地,工业集约集聚势头更加明显。省级财政五年累计投入标准厂房补助资金20亿元,撬动建设标准厂房超万平方米,建成多功能综合性服务平台82个、各类专业化平台个,开发区对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工业增加值、利润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80%。培育形成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7个、较年增加7个,创建省级示范基地10个、省级基地66个,认定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20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达到个,较年增加42个,其中过千亿元2个、过亿元7个、过百亿元88个,营业收入总额突破2万亿元,占开发区比重2/3以上。

八是绿色转型不断加速。全省认定绿色工厂家、绿色园区23家、绿色供应链企业2家,其中国家级绿色工厂58家、居全国第11位,国家级绿色园区10家、居全国第3位,国家级绿色产品16个、绿色供应链企业2家,是国家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7个试点省份之一。-年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1%,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节能目标任务。年,全省制造业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预计95%,较年提高约5个百分点;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年降低30.7%,超额完成降低26.4%的控制目标。

九是制造精品不断涌现。累计创建国家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2家、工业企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4家、全国“质量标杆”6个。欧菲光科技“图形化的柔性透明导电膜及其制法”荣获第十六届中国专利金奖。全省触控屏出货量占全国40%以上。欧菲光指纹模组年出货量超1.9亿颗、居全球第一,摄像头模组产量居全国第一。联创电子运动相机镜头年出货量占全球70%。江铃轻客、江铃皮卡保持细分市场第一和第二。孚能科技三元软包动力电池装机量连续两年位列全国软包第一。芦溪KV及以下电瓷产品占全国同行业的75%,远销中东、南非、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晶科能源研发的组件最高转化效率21.6%,代表当今世界组件制造最高水平,已连续四年蝉联全球销量冠军。紫宸科技负极材料行业出货量全国第二、人造石墨全球第一。

十是工业开放不断扩大。连续三年举办世界VR产业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向首届大会发来贺信,打造了江西与世界对话的“新名片”。加强省部省企省校合作,与工信部、中国民航局、中国科学院、中航工业、中国商飞、浪潮集团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赴欧美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寻求国际合作。主办承办中国先进技术转化应用大赛、中国强企业高峰论坛、赣港航空(通航)产业投资合作专题推介会、赣深电子信息产业推介会、赣台新能源及智能汽车产业对接会,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链对接会、海西经济区纺织产业链对接会等经贸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期间,组织各类产业对接活动余场,引进产业链项目近项、合同金额超2万亿元。

经过长期以来的接续奋斗特别是“十三五”的艰苦努力,我们判断,江西工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站上了新的台阶,已经成长为一个新兴工业大省。

作出这个判断,我们至少有五个依据:一是从发展历程看,我省工业已从相对边缘走向举足轻重,地位日益凸显。新中国成立至本世纪初,“画好山水画、写好田园诗”基本是我省经济工作主题。自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来,我省工业进入奋起直追新阶段。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我省坚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持续主攻工业、强攻产业,工业主导型的经济格局在江西已经形成,工业已成为富裕江西建设的主力军、幸福江西建设的方面军、美丽江西建设的生力军,是支撑经济行稳致远的“硬核力量”,地位日益凸显。二是从工业体系看,我省已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中的38个、覆盖个中类,体系相对完整。体系完整是我国作为工业大国的基本特征,也是江西作为新兴工业大省的一个支撑。这个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打好疫情防控物资保供战中充分彰显了优势。我们克服诸多困难,迅速恢复甚至超水平释放生产能力,仅用一个半月左右时间就实现了主要防疫物资省内自给自足、供需平衡,并能支援兄弟省份甚至出口海外。如果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这是无法想象的。进入新发展阶段,这个体系优势也必将成为我省打造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战略支点的强有力保障。三是从经济贡献看,我省工业对经济的贡献体现在“”各个方面,效益不断彰显。所谓3,就是工业对就业和税收的贡献均达到30%以上,可谓百姓就业的“主渠道”、财政税收的“聚宝盆”;所谓4,就是对GDP的贡献在40%以上,可谓经济稳定的“压舱石”;所谓5,就是对投资的贡献在50%左右,可谓经济发展的“主阵地”;所谓8,就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超过80%,可谓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四是从全国排位看,我省工业主要指标排位已挺进全国中上游,实现进位赶超。年,江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全国第13位,较年大幅前移8位。工业增加值总量列全国第14位、前移3位,规上营业收入总额列全国第13位、前移1位,利润总额居全国第12位(年1-11月居全国第10位),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居全国第11位。以上排位都明显好于GDP在全国的排位。五是从工业化进程看,已经跨越工业化中期并加速迈向中后期,发展渐入佳境。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重点智库——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从人均GDP、产业结构、城镇化率等多个指标综合评估,指出江西工业化进程已跨越工业化中期并加速迈向中后期。基于上述五个依据,我们认为江西已经成长为一个新兴工业大省。当然,这个“大”是相对的并且还“大而不强”,远不是工业强省,必须头脑清醒、加倍努力。

各位记者朋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上述成绩和变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取得上述成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指引江西工业发展;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高质量跨越式首要战略和工业强省战略,统筹推进新兴产业倍增、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新经济新动能培育“三大工程”,坚持走改革推动、创新驱动、融合互动、绿色促动、开放带动、安全联动“六大路径”,抓实抓好项目、企业、园区、集群、产业“五大载体”;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我们在省工业强省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汇聚省、市、县、园区、企业各级各方力量,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锤接着一锤敲,确保工业强省战略的各项部署落地落实。这些宝贵经验启示,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就是“三个一”,指导思想上一锤定音,工作思路上一以贯之,执行落实上一抓到底。今后,我们将不断总结、提炼、运用“十三五”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焕发精气神,乘势而上开启“十四五”工业强省建设新征程。

我就先介绍到这里,谢谢!

王宜华:谢谢杨贵平厅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举手,并通报一下所在新闻机构。

江西日报记者(文颖摄)

江西日报记者:听了杨厅长的发布,我们感到过去五年江西工业硕果累累、亮点频频。能否给我们介绍下,过去五年我们主要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

省工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辛清华(文颖摄)

辛清华:过去五年,可能是我省工信领域出台大文件、开展大活动、创建大平台、实施大项目、推进大工程最多的五年,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刚才杨厅长作了集中发布。从措施层面讲,我认为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体系化谋好顶层设计。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几乎每年都出台工业方面打基础、管长远的重磅文件。8年印发《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举措。年,制定《江西省“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年左右)》,提出用五年左右时间打造2个万亿级、6个五千亿级和若干个千亿级产业。年,印发《关于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的工作方案》,提出由省级领导兼任14条重点产业链链长,统筹抓产业链。这几个重磅文件,加上系列规划,为我省工业找准了定位、明确了方向。

二是靶向式制定重大政策。精准用好政策工具,推动工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比如,坚持统筹推进,出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计划,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图”,发布贯彻新理念培育新动能实施意见,“三大工程”扎实推进,产业结构加快升级。再比如,坚持抢滩布局,以省政府名义出台《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等10余个数字经济政策,制定实施智能制造“万千百十”工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还比如,坚持“一产一策”,仅年就“个性化”定制了铜产业“16条”、汽车产业“10条”等10多项专属政策,构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信政策体系。

三是高质量夯实发展支撑。增强发展动能,连续开展工业“项目落实年”“大干项目年”“项目建设提速年”系列活动,推动了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提升创新能力,搭建形成产业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立体式创新平台体系。做大发展主体,按照“众创业、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育龙头、壮集群”成长路线,实施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大中小企业实现融通发展。做强产业载体,-年全省园区年均基础设施投入达到.2亿元,比“十二五”期末增长74%;南昌航空城、景德镇航空小镇、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等大批重大产业平台加速建成。

四是高频次开展重大活动。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加快江西制造走出去、引进来。对外,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经济圈、海西经济区等国内沿海发达地区以及欧洲、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家产业合作,每年举办一大批航空、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重大产业推进会,成功引进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铸链项目。对内,风雨无阻连续举办世界VR产业大会、工业设计大赛、南昌飞行大会等一大批集学术研讨、产业研判、经贸合作为一体的“爆款”活动,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我们还举办国际麻纺博览会等系列产业展览,引导全行业聚焦江西;抢先举办全球区块链创新发展论坛、江西国际物联网博览会,进一步在技术革命大潮中“抢滩夺旗”。

五是大力度抓好工作推进。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省工业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由省政府领导牵头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领导小组、航空产业联席会议机制等议事协调机构,各地也相应成立有关机构,搭建了推进工业强省战略实施的组织体系。连续三年举办高规格的工业强省推进大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四套班子领导和各地各单位主要领导都出席大会,传递凝聚工作合力、建设工业强省的坚强决心。制定完善工业高质量发展考核方案,开展工业企业“亩产论英雄”试点,形成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定期开展工业经济、项目建设、企业培育以及专项进展情况等调度通报,鼓励先进、鞭笞后劲,在全省形成你追我赶工作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工业强省的各项部署,研究出台新措施,努力为江西打造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坚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人民网记者(文颖摄)

人民网记者:传统产业在我省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转型升级是新阶段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请问“十三五”期间我省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上都有哪些有力举措,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省工信厅投资计划处处长黄美昌(文颖摄)

黄美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做优存量,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十三五”期间,我们选择部分地区、部分传统产业,开展优化升级的“八八”行动,以点带面,整体提升传统产业发展质量。

一是抓统筹。8年,我们推动省政府出台了《江西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计划(8-年)》。省工业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协调推进,每年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各地、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了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工作合力。

二是强创新。创新能力不足是传统产业的普遍短板。为此,我们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加快建设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开展管理创新活动,促进企业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崇义章源钨业、赣州虔东稀土等企业成功创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三是增动能。推动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引导撬动作用,五年共遴选了余个工业企业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予以扶持。推进服务型制造,在服装、陶瓷、食品、家具等传统行业培育了一批综合实力强、行业影响大、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国家级和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推进企业绿色化改造,支持九江巨石玻纤等一批总投资额30亿元的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获得工信部资金支持。实施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年、年,南康区、奉新县先后被工信部评为国家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示范城市数量占全国的8%。

四是建载体。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年、年共滚动实施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项目个,总投资亿元。积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支持江铜集团和江钨集团三年倍增、新钢集团转型升级冲千亿。推进传统产业集群提能升级,南康家具、高安建筑陶瓷等一批传统产业基地成功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7个产业集群纳入国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试点。

五是抓试点。采取竞争性遴选的方式,选择九江市开展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省级综合试点,湖口县等8个县(市、区)开展省级分产业试点,8-年累计安排省级财政资金2.75亿元,带动市县和社会投资多亿元,探索推广了一批典型经验和做法,较好地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经过三年试点,传统产业焕发了新面貌,一些产业如建材、石化等顶住了经济下行压力,保持平稳发展;一些产业如有色加快升级,实现了逆势增长;还有些产业如家具,充分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新技术,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吉安、萍乡在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支持传统产业改造等方面成效突出,获国务院通报表彰;九江市在国家有关会议上作典型发言。总的看,试点试出了经验、提供了参考。下步,我们将系统总结试点情况,着力打造优化升级的2.0版,努力走出了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传统产业升级之路。

中国工业报记者(文颖摄)

中国工业报记者:“十三五”期间江西在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新动能加快成长方面下了大力气,可否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实施新兴产业倍增工程方面的具体情况?

省工信厅科技处处长龚虹(文颖摄)

龚虹:新兴产业是我省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是未来的竞争力。“十三五”以来,全省上下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工程,集中力量、多措并举,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是加强统筹推进。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任务导向,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印发《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分产业绘制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区域分布图“四图”,摸清企业、项目、集群、问题和政策列出“五清单”,明确产业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建立部门协同、省市联动的推进机制,制定印发年度推进工作要点,细化分解和调度落实重点工作任务。

二是优化产业生态。“一产一策”,研究出台《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等产业专项政策,实施金融保链强链行动、产业链技术对接行动和产销供需对接行动,不断优化新兴产业生态环境。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推进企业梯次培育,培育了一批省级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在产业链各环节形成细化分工与优势互补。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实施创新平台升级工程,培育建设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家(国家级29家)、产业技术研究院9家、制造业创新中心4家(国家级1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16家和一批“双创”载体,加快构建和完善创新平台支撑体系。强化产业协同创新,落实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等政策,编制发布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实施9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专项,开发江西省新产品多项,加快突破、形成和转化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四是强化项目带动。印发《大全景产业链图》,分产业链编制《重点产业链招商指引》,建立分行业、分领域、分地区的重点项目库、目标客商库,谋划筹备一批产业重大项目。办好用好VR产业大会、工业设计大赛、“创客中国”大赛等开放合作平台,着力引进和落地一批新兴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重大项目。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扶持新兴产业倍增重大项目48项、重点产业领域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70项和11项骨干工程,推进创新成果加快产业化。

五是促进集群发展。加快培育建设2家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家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和56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推动南昌航空城、中国(赣州)稀金谷、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南昌VR科创城等加快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以“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为牵引,聚焦航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新兴产业,努力实现新兴产业规模化扩张、高质化发展,着力提升我省产业竞争力。

江西卫视记者(文颖摄)

江西卫视记者:疫情期间,数字经济逆势增长、一枝独秀,江西也不例外。能否介绍一下数字赋能方面的有关工作?

省工信厅综合处处长曾祥清(文颖摄)

曾祥清:疫情不是数字经济爆发的出发点,而是加速点,当然也可能是转折点。作为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我们积极参与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过去五年,我们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一推动、两促进”。

一是推动布局新基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方面,刚才杨厅长提到了高速光纤网络、窄带物联网基站、增强机器类通信网络基站、5G基站等建设情况,特别是5G基站,年开通数还不到个,现在已经3万个了。我们还建设了2个工业互联网二级区域综合节点和1个行业二级节点,都与国家顶级节点对接。算力基础设施方面,全省三家电信运营商都建立了云计算数据中心,华为、中科曙光、天津卓朗、浪潮集团等都在江西设立了数据中心。截至年底,全省数据中心机柜规模总数约9.3万个,建成重点数据中心29个。总体上,我省迅速崛起的新基建,为数字经济蓄势待发奠定了扎实基础。

二是促进数字产业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从年的多亿元跃升至如今过亿元,从全国第12位前移至第8位、中部第1位。物联网产业快速成长,已培育聚集物联网企业多家,NB-IoT芯片规模出货,年产业规模突破亿元。虚拟现实产业从无到有、从8年的42亿元扩张至年的亿元,预计去年达到亿元。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产业也在加快发展,5G产业中涌现出一批基站天线、网络设备、高密度线路板等产品年度销售额过万元的企业,赣州等地正在推进建设人工智能或区块链产业园。数字产业正以燎原之势,在全省各地蓬勃发展。

三是促进产业数字化。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全面展开,信息化与工业化加速融合。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十三五”期间累计应用智能装备台(套),实施了个“数字化车间”,培育智能装备企业家,创建省级智能制造基地12个,“万千百十”工程目标全面实现。“两化融合”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不断涌现,企业开展服务型制造比例25.6%,开展个性化定制比例8.9%,网络化协同比例34.6%,处于国内前列。深化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在供应链、生产制造、产品追溯等方面的探索应用,培育云平台服务商9个,上云企业由7年不到家激增至年的3万多家,工业云平台应用率达到40.5%。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部署,立足工信职能,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为数字经济爆发式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新华网记者(文颖摄)

新华网记者:“十四五”是我省与全国同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头一个五年。能否请杨厅长给我们展望一下,工业“十四五”准备怎么干,有哪些目标、思路和举措?

杨贵平:“十四五”是我国、我省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五年。从全国看,是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头五年;从全省看,是蓄势待发、进位赶超的关键五年。工业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战场、主力军,是实现“新四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排头兵和第一方阵。“十四五”期间,工业必须体现担当、展现作为、创造业绩、做出贡献。为此,我们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夯实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产业支撑,奋力开启工业强省建设新征程。主要从三个方面谋划。

首先,关于总体思路,我们明确提出“”的思路体系。“”可拆开来看,“”是思路,“”是目标定位。所谓“”,就是“一个战略”也即工业强省战略;“五大路径”也即新发展、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安全发展,这是新发展理念在江西工业领域的具体实践;“十大行动”,就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后面再介绍。所谓“”,就是“一个示范区”,指的是建成中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两个高地”,指的是打造全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地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高地;“七个国家重要产业基地”,指的是建设有色金属、电子信息、航空及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中医药、数字经济等国家重要产业基地。

其次,关于发展目标,我们重点从三个方面论证提出了部分主要指标。一是总量方面,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1-2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5万亿元,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突破2万家,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全国排位前移。二是结构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力争达到28%,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稳步提升,六大高耗能行业占比有所下降。三是质效方面,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规上工业RD投入强度达到1.5%;数字赋能明显提升,装备数控化率、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绿色转型明显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形成。

再次,关于任务举措,我们明确了五大任务、十大行动。一是着力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实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新一轮技术改造行动;二是着力提高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行动、产业链供应链提升行动;三是着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优质企业梯次培育行动、重点产业集群提能升级行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行动、制造业精品培育行动;四是着力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行动;五是着力夯实构建新发展格局产业支撑,实施“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心怀“国之大者”,锚定目标任务,保持战略定力,主动担当作为,确保“十四五”工业强省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王宜华:由于时间关系,答记者问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欢迎大家继续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