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5/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八大山人,是中国书画史上的一座高峰,是江西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知名度极高,美誉度极响,他的作品,无论是绘画、书法、还是篆刻,识别度很大,人们一眼就能看出这是八大的作品。

可是,八大山人这个人却清晰度不够,人们只知道他是南昌人,是明朝朱家的皇亲贵族,当过和尚,是个画家,但是,他一身都是谜,许多基本信息都不清楚。比如,他是哪年生?哪年死的?一生的行踪怎样?他的人生轨迹和人生经历如何?去过哪些地方?交过哪些朋友?经过哪些事情?却一无所知。

这也难怪,在那个明清交替之际,他是前朝的遗民,是被追杀的对象,八大只得逃出南昌,躲进深山,最后干脆逃禅,从尘世消遁,当了和尚。这样,他不著书,不立说,不见人,不会友,不交际,又交谈,不见于史册,不显于人前,就是在介冈灯社与耕香院几座小寺庙里走动。八大山人的这种行为方式是那个时代的隐士遗民的普遍行为。比如说江西的易堂九子就是如此。易堂九子之首魏禧自年清兵入关以后近20年就呆在宁都的翠微峰上,避世不出。到年了,觉得要出游看看了,他经赣州,登庐山,下扬州,“一路避开城市不入,专拣名寺投宿”(邱国坤:《易堂九子》,江西教育出版社第页)。八大山人更是前朝皇族,又身入沙门,更不要出家避世,躲开人们的注意,所以,八大的身份、身世、人生历程、思路历程,都十分模糊,甚至留下“身影模糊的狂僧”的印象,总之,八大的一生都是问号,一身都是谜团。

直到年前后,在江西奉新县的奉先寺发现了一幅《个山小像》,引起人们的极大重视,也开始了人们认识八大山人的一个新的阶段。

这幅《个山小像》纸本墨笔,尺寸很大,篇幅不小,纵79厘米,横60.5厘米,这在那个年代就是一幅很大的作品了。此画现藏江西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

(图片取自《八大山人全集》,下面未注明者,同。)

这是现存唯一的八大生前真实画像,是研究八大生平重要的文献。这幅《个山小像》的发现,把八大山人的研究大大推进了一步。

首先,这幅《个山小像》透露出八大山人的生平和身世等许多信息。

八大山人自己在这幅画上题了几个字:

“个山小像。甲寅蒲节后二天,遇老友黄安平,为余写此。时年四十有九”。

人们对八大的这一段话会提出两个时间问题:“蒲节”是什么节?“甲寅”是哪一年?“蒲节”,就是端午节,因我国风俗端午节在门上挂菖蒲叶而得名。八大一生只碰上一个甲寅干支,所以,这句话的“甲寅”,就是指年(康熙十三年)。“个山”,是八大山人为自己取得名。八大山人这段话直译过来就是:

这幅画是我的肖像,我叫它为《个山小像》。那是在年端午节的后二天,碰到我的老朋友黄安平,他为我而画,这年我49岁。

既然八大在年是49岁,那往前推算49年,八大就是生于年(明天启六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所以,八大山人活了80岁。

八大山人对这幅像相当满意,十分重视。从年至年的三年时间里,他先后在这幅《个山小像》上记下自己和友人题写的文字,计有九则:

1、八大自己命名并用篆书书写的“个山小像”四个字。

2、自题记一则,就是上面提及的“甲寅蒲节后二天,遇老友黄安平,为余写此。时年四十有九。”

、自题诗四首。

4、饶宇朴、彭文亮、蔡受题的像赞和题跋共三则。

这样,八大借友人之口,或自说自话,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明宗室身份,比较详细地叙述了自己一生的人生遭遇、进入佛门的原因、经历,特别是年以后的心路历程。这幅《个山小像》就成为我们现在认识和研究八大山人的珍贵材料。

八大一生80年,跌宕起伏,艰难痛苦,却高寿多产。我们凭借《个山小像》和其他材料,可以把八大的80年,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0岁—19岁,即年—年。皇亲贵族19年。

饶宇朴在这幅《个山小像》的题跋中讲:

“个山綮公……少为进士业,试辄冠其侪偶,时中耆硕,莫不噪然称之”。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八大山人天资聪慧,从小受到良好的儒学教育。少年时曾参加过乡试,录为生员(秀才)。当时德高望重的长者,莫不交口称赞。饶宇朴的这个评价得到其他许多人的佐证。如陈鼎《八大山人传》:“八大山人,明宁藩宗室……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龙科宝《八大山人画记》:“山人书法尤精,少时能悬腕作米家小楷。”

第二阶段:20岁—2岁,即年—年。南昌西山守坟避难年

年,清兵入关、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第17个皇帝崇祯上吊自尽。

年(顺治二年),八大20岁,南昌陷落,至年(从清顺治二年夏天至顺治六年春天),南昌一直处在兵火浩劫之中,宜春王朱议衍被枭首正法,贵溪王朱常彪被抓砍了头。宁王府90余口人被杀,明王室不断被追杀。王室成员纷纷改名易姓,匿迹销声,东奔西走,各逃生命(《朱氏八支宗谱序》),八大也逃离南昌城。

这时,他的父亲朱谋□去世,估计葬于宁王宗室祖坟所在的南昌西山。他既为父亲守坟,也为避难保命,躲进南昌西部的深山老林。估计在这段三年的守坟时间和在下一段出家介冈灯社期间,八大还多次到过奉新。邵长蘅就说他“弱冠遭变,弃家,遁奉新山中”([清]邵长衡:《八大山人传》)。八大自己也有诗说:“归隐奉新山,一切尘世冥”。当时,清兵南下与南明抗清,在南昌及附近攻防几度易手,形势反复变化。所以,这一时期八大主要是三件事:守坟、避难,同时也在观察时局。

第三阶段:2岁—55岁,即年—年。介冈灯社11年

饶宇朴在《个山小像》的跋中说八大“戊子现比丘身”。“戊子”,指的是年,这一年八大2岁。此前,八大经历了“甲申,国亡,父随卒”(陈鼎:《八大山人传》)的惨痛遭遇。现在,刚刚守孝期满,又赶上清军第二次攻进南昌城,并屠城。自己再次经历“妻、子俱死”的巨变。

八大山人看到南明抗清形势日益恶化,复明无望,万念俱灰,万般无奈,于是,“剃发为僧”,估计隐身于介冈灯社。

“灯社”,前后.传綮写生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介冈灯社在哪儿呢?现归南昌县黄马乡,也就是现在很著名的凤凰沟景区旁边,当时属抚州(临川)的进贤县(今属南昌市)。

(郭晓飞摄)

现在,只有那残墙断壁在青山翠竹中默默地诉说着那过去的悠悠岁月,记载着这个地方还出过一代宗师。

(曹建南摄)

介冈灯社的不远处,有一个饶家村。村子不大,安静。

有些老房子,从建筑构件来看,这个村子还是有些历史的。

这个饶家村就是饶宇朴的家乡。饶宇朴和八大山人都是一个师父的同门兄弟,而且两人的情趣情谊、政治立场都是相同的。所以,八大山人会请饶宇朴在自己特别重视的《个山小像》上题跋了。

饶宇朴在《个山小像》的跋中接着说八大:

“癸巳,遂得正法于吾师耕庵老人”。

“癸巳”,指的是年(顺治十年),八大28岁。也就是八大山人剃度后的第5年,在进贤介冈灯社正式拜耕庵为师。耕庵(-),法名弘敏,字颖学,江西新昌(今江西宜丰)人。(明天启六年)在定慧寺(在今奉新县头陀山)出家,后在博山能仁寺(在今上饶广丰县)拜雪关道訚(-)为师,这个时候在进贤主持介冈灯社,是曹洞宗第7代宗师,明末清初曹洞宗的一位高僧(参见陈世旭:《孤独的绝唱——八大山人传》,作家出版社年版,第64页)。

6年(清顺治十三年)夏,耕庵(弘敏颖学)离开进贤介冈灯社,前往奉新创建“耕香院”。

“耕香”。1.个山传綮题画诗轴.[美]王方宝石旧藏.

根据《奉新县志》(康熙壬寅()版)载:耕香院,在新兴乡(今会埠镇张坊村芦田)。清顺治十三年(6),耕庵敏禅师卜基始创。枕山面水,幽砌崇丽。同治年的《奉新县志》又在末尾加上一句“有八大山人匾二”。“院”就是规模较小的“寺”。耕香院,又名耕香庵,后名耕香寺。年,奉新县文物部门对耕香庵和八大山人进行了专项调查,均从实地发现铸有“耕香庵”和“耕香寺”两种名称的石碑或寺砖,“耕香院”之名则见于各种文献记载。这些实物和文献证明:“耕香院”、“耕香庵”、“耕香寺”这些不同的名称,反映耕香院的发展变迁情况。

在耕庵前往奉新创建耕香院期间,介冈灯社就由八大山人代为住持。

过了一年多,8年,奉新头陀山定慧寺的住持冲公禅师圆寂,耕庵(弘敏颖学)是在定慧寺出家的,于是他要去接替。这样一来,耕庵(弘敏颖学)在奉新要住持耕香院和定慧寺两座寺院,就不能兼顾远在另一个县的介冈灯社了,更重要的是,八大“绍师法,尤为禅林拔萃之器”(《进贤县志.弘敏小传》(康熙年间版)),于是,年(顺治十六年),八大在4岁的时候,正式接替耕庵(弘敏颖学),住持介冈灯社,“竖拂称宗师”,聚徒讲经了。

七年后,也就是在年(康熙五年),八大离开他生活了15、16年的进贤县介冈灯社,也来到奉新耕香院。这一年,八大41岁。从年算起,到7年去临川,八大在奉新耕香院呆了11年。

八大山人和他师父呆的耕香院在今奉新县会埠镇。

会埠镇是奉新县历史上最发达的地方。会众水而成埠。九连山的万绢溪流,汇成潦河一直向东流向靖安、安义、南昌、然后与修水、赣江汇合,向北注入鄱阳湖。

潦河河道在这一段水深、宽阔、平坦,便于通航,沿岸码头众多,当年耕香院的旁边就有一个很重要的码头,现在码头结构形制还在。会埠,顾名思义,它依潦河而兴,水、船、货、人汇集于此而成埠,会埠也由此得名。

在江西省奉新县会埠镇招边村潦河的北岸,有一座四柱四面的石牌坊。

江西奉新会埠(老县城)潦河岸边的济美国四方牌坊(照片取自网络)

这座牌坊建于年(明万历二十八年),由明江西巡抚陆万垓为为表彰奉新华林胡氏后裔胡士琇及其祖先胡仲尧、胡仲容兄弟赈饥、办书院、修桥功德而修建的,耗官银0万两。坊主在《明史》中有记载。

这是江西唯一的一座四方牌楼。牌坊四面均题有“济美”两个斗大的字,出自《左传·文公十八年》:“世济其美,不陨其名”,“世济其美”指后代继承前代的美德。故称之为济美石坊。

四面形制的石坊全国极少,江西仅此一座。安徽省较有名的有两座,一是徽州丰口“台宪”坊,建于嘉靖年间(-年)。另一座是著名的歙县许国石坊,建于万历十二年(年)。建造年代均较济美石坊略早。前者在形制、规模和精美程度上,远不及济美石坊。后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奉新济美四方牌坊年就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她应该成为国保单位。

济美石坊东、南、西、北向形制划一,文字相同,每面枋间嵌有绦环板块,由下向上,第一层题:“从侍郎布政使司理问所理问胡士琇”,第二层题:“济美”两个大字,第三层镌刻“圣旨”二字。均为楷书,双钩石刻。

(图片取处网络)

牌坊高12.2米,宽4.28(柱外包尺寸),平面为正方形,四面四柱,由四根长方形的花岗石柱构成4门,每门宽4.2米,高4.2米,各构件均以榫卯连接,每面由一个门楼式牌坊榫式联结组合而成,牌坊四角作挑檐状,斗拱及檐楼均为青石,斗拱共层,檐楼20个。整座牌楼上下内外刻满图案,千姿百态,形象生动,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寿子富贵”、“福喜平安”等图案,以及人物、花卉、禽兽和几何形穿花图案,莲花瓣状图案等。这是一座雕刻精美、纹样图案丰富、建造年代及建坊缘由清晰、结构稳定、比例均衡的四面石坊,是明代石雕建筑中的瑰宝。

牌坊上石刻人物造形别致,栩栩如生,虽历经多年的风雨,但流畅的线条,苍劲的笔力,依然清晰可辨。坊内四方各层青石板上均有题记,刻有一千多字的建坊始末,记录了华林胡氏捐廪赈饥民、架桥修路、创办华林书院、创建孔子庙等济美事实。牌坊上还记载着华林胡氏四段千古流传的佳话。尤其是南面第二层横梁上(图8),“举朱幡、迎快马、路旁书童仰头望”,六匹快马千里送喜报的石刻,讲述的是,宋雍熙二年(公元年),奉新华林书院有三位学子,同年并登进士第,朝庭派人送喜报到华林的动人情景。宋太宗还写诗赞曰“黄河曾见几番清,罕见人间有此荣。千里朱幡迎五马,一门黄榜占三名……最喜状元并榜眼,探花皆是弟和兄。”

本来华林胡家位于奉新与高安交界的华林山,为何表彰胡氏的牌坊要立在潦河边的坐埠呢?就是因为会埠位于潦河边,古时这里是水陆交通要道,奉新的老县城也在会埠,华林胡氏在此设馆迎接名公巨卿、游学之士。

会埠镇曾经是历史上的海昏县、建昌县(今宜丰县)、新吴县(今奉新县)的县治所在地。这个地方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艾。艾包括今江西的奉新县与修水县、铜鼓县、靖安县、安义县,秦时称艾邑。

公元前年(汉景帝三年),把艾一分为二,分为艾和海昏,艾包括今修水县和铜鼓县,海昏包括今奉新县、永修县、安义县、靖安县、武宁县。海昏城一开始设在今奉新,后来移至今永修县内吴城芦潭一带。

公元年(汉灵帝中平二年),又分出海昏、建昌两地,设置新吴县,县治设在今奉新县会埠镇的故县,属豫章。三国时期,奉新县属吴国之地。公元年(唐武德八年),新吴撤消,并入建昌(今宜丰县),原新吴的县城废弃。68年(唐永淳二年),恢复新吴县。但老县城已经放充了57年,不宜再作县治,于是,年(唐神龙二年),新吴的县治就落在现在的奉新县城。原来的县治就叫“故县”,一直叫到今天,现在是会埠镇辖下的一个村庄。

《个山小像》跋有“此赞……容安老人复书于新吴之狮山”。其中的“新吴”,就是今奉新县城所在地。饶宗颐先生曾撰文《青云谱个山小像之“新吴”与饶宇朴题语》,就八大这句话中的“新吴”作过考证,引《元和志》云:“新吴县,后汉灵帝中平中分海昏县置。隋开皇九年省入建昌。武德五年又置。旧隶楚,今新属吴,故曰新吴。”所谓今新属吴之“今”,非谓唐时,当指三国之吴。就是说奉新这个地方地处楚与吴之间,行政归属时有变化,原来属于楚,后归入吴,故名新吴。

所以,自古以来,这条河流就是大山深处走向省会、走向鄱阳湖、走向外地的主要通道,又是人们逃往深山、躲避战乱的首选途径。在南潦河一带,有出过马祖道一归葬的靖安宝峰寺,有百丈立清规的奉新百丈寺,还有良价创曹洞宗的宜丰洞山普利寺,这些都是当年名动全国、至今中国佛教寺也绕不过的大寺祖庭。“自古名山藏古寺”。

正是因为,奉新耕香院位于会埠,一是深山老林,二是水道便利,很方便往来于南昌,三是这里佛教氛围浓厚,自唐朝以来就是洪洲禅、曹洞宗、临济宗等佛教多个流派在这里创立流传、发扬光大。搞清楚这些,我们就不难理解八大山人为何会来到这里,也就不难理解八大山人的禅学思想是从哪里汲取了养分。

这一时期发生的比较重要的事件是:胡亦堂任新昌(今宜丰县)的知县(0年),其女婿裘琏这一年的冬天来新昌。新昌和奉新相邻,如果从南昌到新昌,必定要路过奉新。1年夏,八大与裘琏相识并交往。年,八大离开奉新,去新昌拜访裘琏,一直住到年秋天,在新昌,八大结识了胡亦堂。

当八大在新昌(今宜丰)期间,颖学弘敏,即八大的师父耕庵老人在耕香院去世,时年66岁。

年,八大49岁时的这幅《个山小像》,以及至7年这年间,八大以及饶宇朴、彭文亮、蔡受等题跋。

7年(康熙十六年)二月,胡亦堂由新昌调往临川(今抚州)任知县。而这一年的秋天,八大携带《个山小像》离开奉新,来到他当年出家的进贤介冈灯社,请他的同门师兄弟饶宇朴题跋。

这个时候,临川县令胡亦堂邀请八大山人前往临川,去参与撰写临川的地方志。这里有一背景。早在前几年的年(清康熙十一年),清廷首次颁发全国范围的修志通令,还规定了各省通志的内容和通志的款式。此时的修志之举非同寻常,其最大的任务和难题是,经历明末清初的大变局之后,如何记载和评价前朝的历史,如何撰写前朝官宦的传记,如何记录这些年来战乱特别是该不该和能不能为本土的抗清活动立传,这对参与其事的文化精英来说,不是一件容易处理的事。年(康熙十七年)又下诏开博学鸿词科和修纂《明史》。在这种情况下,八大应邀来到临川。不是一件容易处理的事。年(康熙十七年)又下诏开博学鸿词科和修纂《明史》。在这种情况下,八大应邀来到临川。这是他第二次到临川。按《八大山人年表》,从7年的年末离开进贤前往临川,到年离开临川走回南昌,八大在临川呆了两年。

这是八大山人第二次到临川,上一次是在15年前的年(康熙元年),那时是八大住持介冈灯社的第三年。那次八大山人与许多官员、名人咏诗酬唱,胡亦堂年主编的《临川县志》,就收入了八大当年写的10首诗(见陈世旭:《孤独的绝唱——八大山人传》,作家出版社年版,第97页)。

这一年,八大在临川发病癫狂,哭笑无常。最后,撕裂身上的僧衣,一把火烧了,然后步行回到南昌。

从2岁到55岁,八大一共经历了长达2年的僧侣生活。就他的艺术创作来讲,在佛门的这段时光,八大今天所见的作品不多。在介冈灯社期间,八大主要创作了《传綮写生册》十五开(年、4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是八大最早的存世作品,多画花卉奇石等,注意写实,没有明显的追求怪诞的倾向。再就是48岁创作的《花鸟册》,记天干,不记地支。52岁创作的《梅花图册》。

从-7这11、12年间,八大(41-52岁)在奉新耕香院,主要作品有《墨花图卷》()、《梅花图册》(7)。书法作品有《个山传綮题画诗轴》(1)。

第四阶段:56岁—58岁,即年—年。

年,56岁,登南昌绳金塔,作《绳金塔远眺图》,署名“驴”。这是目前所见八大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驴”款山水画。从此,八大弃用“传綮”,使用“驴”号。

2年,57岁,作《古梅图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作品和《绳金塔远眺图》一样,都是表现对故国的思念。另有《花鸟册》()(日本金冈酉三藏)、书法作品《瓮颂》(2)、《行书诗册》(2),表现出从行草到狂草、狂放不羁的情绪。

这段时期是八大山人离开禅林的还俗期,思想极度苦闷。人近花甲,焚裂袈裟,脱佛还俗,回到故乡家园,可是,“人民城郭非从前”,自己也“独自徜徉市肆间,常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清]邵长衡:《八大山人传》),他就这样“溷迹尘埃中”,境况十分悲惨。

第五阶段:59岁—80岁,即4—年。

4年,八大59岁,作《行楷黄庭内景经册》十二开,始见“八大山人”四字署款。从此,他自筑陋室“寤歌草堂”,以诗、书、画为事,不用“雪个”、“驴”等名号,而正式使用“八大山人”的名号,成了一个“不名不氏,惟曰八大”的画家,一直到年80岁去世。

这个时期是八大绘画发展的成熟期、高产期,《杂画册》(5)、草书《卢鸿诗册》(6)、《为镜秋诗书册》(8)、《花卉卷》(8)、《行草西园雅集卷》(8)、《竹荷鱼诗画册》(9)、《瓜月图轴》(9)、《鱼鸭图卷》(9)、《孔雀竹石图轴》()、《墨梅图轴》()、《快雪时晴图轴》()、《杂画册》()、《莲房小鸟图轴》()、《安晚册》()、《双雀图轴》()、《瓶菊图轴》()、《荷鸭图轴》()、《山水图册》十三开()、《河上花图卷》()、《渴笔山水册》()、《杨柳浴禽图轴》()……,这一段时期,八大的作品像井喷一样,高产多产,且风格多样,既有前一段的怪诞面目、怪诞晦涩的作品,又有后一段的宁静平和的作品,质量水平更是达到令人观止的高峰。

八大山人80年的生涯,近20年在明,60余年在清。他曾是大明的王孙,20岁之前生活在南昌,考过大明的秀才,经历了明清易代的天崩地坼,在生死关口,从皇家宗室沦为朝廷命犯,为逃命保命窜伏深山老林之中达年之久,最后逃禅削发为僧。15年多在介冈灯社,11、12年在奉新耕香院,做了0余年和尚,在禅林寺庙里静寂修习。56岁回到南昌,最后死在南昌。这种人生经历,不可谓不奇特跌宕。单凭这份简略的履历也不难看出,这都对八大的思想和创作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