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新谚语 谚语是汉语语汇中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头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是俗语的一种。它的特征是简练形象,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富有生活气息。 编者系土生土长的奉新人,数十年来,本人特别留心收集、整理流传在奉新民间百姓口头的各类谚语,因为它反映了奉新人民的智慧和愿望,又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历史痕迹和长久的生命力,故本人不厌其烦,汇而集之,旨在挖掘、整理和传承奉新全县丰富的地域文化之一角,十分乐意与读者分而享之。 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像谜语的谜面,后一部分是解释说明,像谜底,中间用一个破折号来分隔。如“抱鸡婆哩揽崽带——冇事寻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歇”去后一部分,故名“歇后语”。 狭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如《金瓶梅》里来旺媳妇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就是用来影射“妻”,因为“秋胡戏妻”是有名的剧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广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俏皮话”,是指把一句话的后面一半省去不说,如“马尾拴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来”。有时候也利用同音字,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还述及其他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我们将诸种说法加以比较,发现大都揭示出一些相同之处和相异之点。 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编者在本书中根据歇后语表达的感情色彩,将其分中褒义、贬义、中性三种,这也只是多种分类法之一种。至于单列“客家篇”和“地名篇”,编者深知不科学,之所以仍如此划分,只是为了突出奉新歇后语的地域特色而已。 因“客家篇”是奉新山区客家籍特有的语言,而“地名篇”为奉新所独有,相传系罗隐秀才游历奉新时“口诌”所传。罗隐系唐末浙江富阳人,奉新地名歇后语倘真系罗隐所“口诌”,则迄今已流传千年。 1、贬义篇 盐罐里生蛆——背时 乌龟进灶门——爬灰 清水里点灯——牛皮 露卵弹棉花——光棍一条 一卵戳得倒天——吹牛皮 茅茨里照镜——臭美 狗吃牛屎——贪多 桐油棺材——不漏尸水 乌龟请客——尽是王八 青皮梨哩——好看不好吃 绣花枕头——肚里一包糠 卵大皮宽——做事不上紧 枪担挑水——两头塌 火烧乌龟——心里闷 扛着牛轭不转肩——固执 屁股上画眉毛——好大的面子 脱裤子打屁——多此一举 打粉进棺材——死要面子 瘦猪婆挣硬屎——死要面子 公公驮媳妇者过河——吃力不讨好 和尚捡咯梳哩——冇用咯东西 二十一日抱不出鸡崽——坏蛋 屁股上有屎——自己不干净 冇性咯酒饼——不守信用咯人 潦河里咯鹅卵石——圆滑 爷三扁担娘三扁担——不分好歹 拿别人家咯屁股当面皮——不要脸 奈冬瓜不何捉到葫芦剐——欺善怕恶 请鬼擋病——好不到哪里去 走多咯夜路——总会碰到鬼 拿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捡到鸡毛当令箭——煞有介事 狗面皮长毛——翻脸不认人 捡到封皮就是信——捕风捉影 牛头不对马嘴——胡说八道 尿桶改饭甑——改不了咯 尿桶里洗萝卜——越洗越肮脏 冬天卖凉粉——不识时务 冇卵吊葫芦——没事寻事 号咯屄有勺大——过分夸张 扫帚倒咯不扶——懒绝灭 卵子哩没根缝——算得精 湿纸煝哩——没有火性 木匠戴枷——自作自受 光屁股打灯笼——自己出丑 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得无厌 三扁担打不出个屁——冇有血性咯人 罗坊的酒饼——冇性(信) 天下舅母者——爱管闲事的女人 尿硬哩——外强中干咯男人 烂秆哩缠得住——做事拖拉 死老鼠哩挴出尿来——做事太慢 挴咯卵硬天光咯——做事太慢 卵硬屄涨价——趁机要挟 鬼画桃符——写咯字看不清 牛胯里讲到马胯里——乱扯一通 抱鸡婆哩揽崽带——冇事寻事 蛇弄弄鬼弄弄——做不出什哩好事 冇牙婆哩啃元宝——七嚼八嚼 老虎借猪头——有借冇还 茅茨板哩烧火——臭气熏天 篾匠老座做泥水——不懂装懂 作 者简介樊明芳:年5月生,奉新仰山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宜春市诗词学会理事、奉新县楹联诗词学会会长、中学高级教师。曾任奉新二中校长、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奉新一中副校长、《奉新县志》副主编等职。 出版过《名胜古迹楹联选》《古今特长联译赏》《奉新风物》《百丈禅话诗文》和奉新文化系列丛书(8本)等专著,发表过《中国长联初探》《怀海与禅门规式》《张勋墓葬陶仙岭》《趣联大师刘师亮》《唐宣宗在奉新的奇闻逸事》《华林胡氏源流及其祖居考》《新吴侯涂钦的生平及其墓葬考》《司马头陀其人其事》《百丈寺的历史沿革》《浮云宫的历史沿革》《颖学弘敏在奉新的经历考述》《八大山人在奉新的活动轨迹考述》《杨万里知奉新的经历和诗歌创作散论》等百余篇文章。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