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3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在67年以前的漫长岁月里,一到夜晚,每一个奉新人都会被包裹在无边的黑暗之中,因为那时奉新没有任何电业。

年7月,县人民政府在县城花桥街成立了"建奉发电厂”,利用一台旧汽车引擎带动19、4千瓦的旧发动机,用柴油发电,奉新才亮起了第一盏电灯,结束了奉新无电的历史。

此后的十几年中,奉新虽然结合兴修水利工程,尝试了一些乡村小水电建设,但始终是小打小闹,不成气候。

年9月,来自奉新各地的工人、农民、“五七大军”及县直各单位抽调的干部一万多人,在二十公里长的泥洋山区安营扎寨,摆开战场,民工们自带工具,砍茅柴搭工棚,餐风露宿,土法上马,吃大苦流大汗,全靠肩挑手提,奋战了五个年头,终于建起了一座以发电为主,防洪、灌溉和养鱼为辅的老愚公水库和四座梯级水电站。

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立下愚公志,深山起宏图》的通讯,全景式地报道了当时的施工情景,从此奉新县老愚公水电站成为了奉新人民的骄傲。

在兴建老愚公水电站的过程中,奉新人民不仅克服了难以想像的困难,而且发生了不少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前不久,笔者在一位自始至终参加了老愚公水电站建设的老同学——原奉新县水电公司副经理刘英仁先生的陪同下,重游了当年这一片热土:

我们驱车直至老愚公水库,登上坝头,放眼四望,青山如黛,水波浩淼,一个白墙红瓦的小村落在远处山脚下依稀可见,恍然觉得他们就生活在仙境中。

俯瞰大坝,一级电站掩映在绿荫丛中。水库外坝两侧,各有一条级水泥阶梯路,老同学告诉我,大坝初成时,阶梯旁没有铁栏杆,有一个民工竟能肩扛两包水泥顺着这条将近90度的阶梯路送上坝头工地。

坝身“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八个均有六米高的大字赫然在目,见证了奉新人民战天斗地的冲天豪情!

当年正在施工的坝头。

绿水回报大坝一片深情。

当年建设者在有心保留下来的一片古树林里建起了一座观澜亭,以供后人游览。

走下坝头,公路旁不远处的这栋老屋旁边,便是当年的工程指挥部。

当年这块田垄里,布满了几百只简易工棚宿舍,看上去十分壮观。

当年的施工现场。

县领导与民工们一起劳动。

女电焊工巾帼不让须眉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二级站机房置身于绿色的庭园之中。

雄壮的渡槽依然那么有气势。

己故的原三级站站长陈代繁先生当年机房旁边栽下的楠树已经枝繁叶茂,仍在默默诉说着老建设者对水电事业的眷恋。

四级站机房

改制后的老愚公水电站虽然已不再是奉新水电业的支柱产业,可是它依然是奉新一项标志性的伟大建筑。当笔者离开有点冷落的电站总部时,脑子里突然一亮:从坝头一路下来,不正是一条可圈可点的绿色旅游线路吗?

大坝、一至四级电站,二十公里的水渠,两座飞渡山涧的雄伟渡槽;青山、绿水、天然氧吧,沿途观下、白沙、青潭的自然风物和民间传说,一路游览,定令游客神清气爽,而万人演绎当代版"愚公移山"的许多动人故事,更会令游客胸宇间升腾起滿满的正能量……

奉新人,闲暇时去看看吧。

简 介

龙江河奉新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多年从事新故事创作与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中、短篇新故事作品一百多篇,获国家、省级奖励三十余次。近两年,出版《故事里的奉新》及《麻风坳那个女人》等著作。

编辑整理:小余

赞赏

长按







































白癜风什么药
白殿风方法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