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昨天发的《第四章仙源乡二》) 先划重点难点,我在本章要解决二个关键地名,一是临川戚姑山,二是抚州史上曾设立的“镇南军”。戚姑山也为道教文化命名的山,经常会受到南城麻姑山从姑山诸山的干扰。而“镇南军”因为设废时间很短,范围又非常广,极容易误读为“南城镇”“城南镇”。 先看吕南公《灌园集》卷一九《饶寺丞墓志》: 1、《饶寺丞墓志》故卫尉寺丞饶君讳怀英,官以子贵得之。其先世家金陵,祖”汉”仕李氏,为散骑常侍。唐社既屋,君挈其室南迁。初来抚州,买薄田数十亩,力治耕种,遂有其居。 君天资强悍,智勇人也,略知文字,而不务仕学。自任严整,不畏凶犷,人莫敢以非意犯者。尝以公役如城南镇,镇据四野茶监诸资骛涉之衡,奸人挟禁货舞肘而过,无所顾。君使人邀责之,盗怒索斗,君起与战,战三日并夜,不饮食,而斗无倦色,盗不胜,弃其橐(tuó)以遁。尝泛鄱江,夜泊荒浦,旁有游舟若行贾者。君潜察之,意其贼也。出揖与语,渐相近叙说,不使疑。即相往来以致熟,亦出酒肉为欢。君睨其舟中有官器仗,俞慎,欲图之。一夕,贼来君所,复饮以酒,贼大醉,仆卧席次。君使分钥闭贼船诸户已,即叱醉者起,痛诘数之,因断其头。又呼奴尽缚众贼,搜其蓄,得诰敕十许道,或蓝椹袍犹在者。君杀五六人,生束二人,明日列于官,盖名盗购而未得者也。君尽献其获,取其购以归。抚人周僧聚辈,据险山,乘隙出抄掠,经岁,官不能捕,故事,贼大难制,则用金字牌以招之。然及其出,则杀活未可知。以是周僧蓄疑,州守两以牌示僧,僧辄杀使者而不肯听。君告州往焉,贼闻,要于山口,拟刃彀矢向君。君袒而诃之日:“吾非汝较者,漫赠汝以不死耳。”贼臂稍缩,因前揽手造其庐,论理以官家威灵。本无不擒之贼。贼感泣拜榭,为置饮宴,君食之不疑。贼益听信,因相率赴官,不劳一人而事定。其疆锐敢为盖多此类。 有子三人,力饬其长,进学为求师,博收篇籍,恳激不厌。及其得官起声,称荣及亲。时君仍康强,暮年或为时,多忼慷悲嗟之气。有句云“人老壮圆休,剑灵中夜响”;又曰“瞻斗醉犹动,气虹晴未舒”;又曰“太平不见英雄事,忠瞻长随日月间”。其大概皆尔。平居里闾,岁时杯酒相追攀,与故人父老语身世事。时召其子弟戒切之,如己嗣。或时酒中耿叹,嘘叱拍髀,取胡桃当接拳破之,神色森凛,若有所负者。尝夜卧堂中,有偷人入其隅,君寤寐觉之,起援戈追撃,中其腹,偷者脱走去。明旦视戈棱,有寸肠焉,盖戈而绝之者也。 吕南公曰:虎豹之威,其精搏噬,固天性。一至穷山渴陆,圹垠千里燕人烟,不见毛类,则无所泄其豪毒。然犹跳踉号啸,詟(詟zhé)震草石,以不忘于奋发。盖雄奇勇伟之士出而无所用,则功名智力泯泯不发,时之所繋大矣。自古豪杰抱负不羣,而睽离濩落,不耀其施者不少,何特寺丞哉?寺丞之死在某年,其寿七十三,墓在临川南六十里凌云山之东,背冈面阳,松槚盛焉,其处也。 熙宁元年(年)夏五月初为之志。(全文完) 此墓志是文集传世,而不是出土,所以有必要交待清楚作者背景。 金字牌:全称金字牌急脚递,宋代驿传中以最快的速度发送文件的"急脚递"所悬的木牌。因其为朱漆黄金字﹐故名。按《宋代驿站制度》理解(赵效宣,联经出版事业公司,)这里有“招安盗贼”之用。 吕南公,(约公元—年),字次儒,简称南公。建昌军南城县丰义乡人(今江西黎川县裘坊乡一带)。北宋文学家。博涉丰富,书无不读,为文不喜缀缉陈言。熙宁中,(公元年左右)士方推崇王肃、马融、许慎之业,剽掠临摹之艺大行,独南公不能逐时好。一试礼闱不遇,遂退而乐室灌园,益着书,且借史笔以寓贬,以斧名齐。元佑初,(公元年)立十科士,曾肇疏称之欲命以官,旋卒。南公着有《灌园集》二十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生始数岁,日记愈万言。少长亹亹(勤勉不倦),识其义理知学,为古文歌诗,尤喜韩退之(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为文,益以古道自居(文以载道,以道义自任,主张文章经世致用,反对缀缉陈言)。邓圣求(邓润甫,黎川县城人,和曾巩同为李觏学生,是王安石变法运动的得力干将,曾知抚州,历任吏部、礼部和兵部尚书,拜尚书左丞,谥“安惠”)待次园庐,一见南公,与语,奇之,延寘(安置)斋馆,日夕亲与议论。是时,圣求方以辞学德行重于时,由是声誉暴发,人始知南公自负为不谬也。熙宁初,尝与乡荐(州县荐举)至京师礼部试,罢(未中)。曾子宣(曾布,南丰人,曾巩之弟,曾任翰林学士兼三司使和尚书右仆射)高其才,谴其子延日三造于逆旅(旅馆),请留以馆舍,南公拂袖不谢(不辞)而去。既归,慨然叹曰:“使我有数椽屋以栖其躯,有两盂饭以不虚晨晡(申时,午后3—5时)之腹,则吾在汶上久矣(山东汶上以孔孟之乡、礼仪之邦闻名遐迩,是读书人的圣地。此处南公似有将自居之地变为汶上、暗比圣人之意)。知之者相与赞成其志。于是,置田筑室于丰义之西村,自号灌园先生。” 吕南公家世,他在自己的《灌园集》第十七卷中《吕氏家系》一文中有介绍: (上文见,吕南公及其《灌园集》考述–施欣,南昌大学。)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吕南公的家世情况,吕南公原本不是江西人,祖籍金陵,为了躲避连年的战乱:开宝八年(公元年),“王师加金陵”显然是指北宋曹彬等攻金陵后主李煜降灭南唐的战事,饶氏也有多位”仕金陵“也是指在南唐任职。吕南公的曾祖吕大亮带着两个儿子来到江西,其中长子吕戬是吕南公的祖父,吕戬的父亲在吕戬不满一岁时就过世,吕戬的母亲带着吕戬嫁给了南城人傅可忠,是傅家把吕戬养大,于是吕氏定居南城。吕南公父亲叫吕文宝,吕南公一共兄弟四人,兄长吕欢,吕昱,弟弟吕留,儿子吕郁。 吕南公家庭南迁经历和饶怀英墓志上所记的“其先世家金陵,祖’汉’仕李氏,为散骑常侍。唐社既屋,君挈其室南迁“差不多,说明当时确实因战乱而南迁抚州的家庭很多。在《灌园集》中第十五卷还有一文《与饶元礼论史书》:借示《十国志》,已略读终篇,此苟作之书也,得在元礼藏中……元礼博学好书,且广收藏,异日不怠,则修选之功,当靖共之。自今可访索十国野史记传,庶几获广记备言之益,此外未须议。某不日南行矣,经过当面见驰,此故不宣悉,幸察幸察.吕南公所称的“饶元礼”就是北宋著名经师饶子仪。他曾从胡瑗受经,且王安石曾多所论荐皆不仕。而吕南公和曾巩兄弟也交往密切,是同时代人。从目前资料来看,饶子仪生活在南城和临川交界的地方,这也符合。 丰城饶平波提供的饶氏世系总图:铮公(颜玉次子字文铮)官至太吏知江陵府事,迁临川太原,其后有名子仪,字符礼,号葆光,先生九岁能诗,荆文国王文公南城杨补之皆以远大期之,一时名胜如鲁南丰谢溪堂诸公皆相友善,崇宁以遗逸授承务郎。娶余干许氏,生子一名“叟”(国平注,此字简化错误或为排版印刷错误,应为“腴“),一以吟咏为乐有诗行世。又有名节字德操,其后居于饶州余干万年乡若原,生双峰先生讳鲁字伯兴… 清人历鄂所著《宋诗纪事》记“南公,字次儒,南城人。熙宁乡贡。一试礼部不偶,遂罢举。自号灌园先生,有集”饶子仪也为当时隐士,可见当时风气。康熙版南城县志,七卷祀典有《十贤堂》的记载,“宋绍兴间,蔡延世建祀卿,先达陈彭年、李觏、曾巩、曾布、曾肇、朱京、朱彦、邓润甫、王无咎,吕南公十人于仙都观名,十贤堂。” 交待清楚了方志上的内容,再介绍饶氏家谱逻辑就清楚多了,我相信熟悉江西饶氏族谱的人都会问: 2、吕氏《饶寺丞墓志》墓主是四世祖怀英公?年,当我从《全宋文》首次发现吕南公的这篇饶怀英墓志时,就感觉非常眼熟。和饶氏四世祖怀英公资料非常相似: 《临川西社饶氏族谱》引文饶光辅《宗支图衍并序》(宋):鄱阳境内有水曰珀玕,始祖元亮公世居其地后寓南城蓝田乡;公之曾孙怀英公官至寺卿差镇南城,后居南之黄源,其子信改黄源为白干示不忘其先。(简单说明下:这个版本非常有意思,引文饶光辅的《宗支图衍并序》一文中出现了有其他地方谱上没有的“元亮公”和“信公”的信息) 《介冈饶氏源流序》有记:递传至福生元亮于鄱阳,仕唐德宗为浙东安抚使。自是族益昌大。抚州之饶出自鄱阳,而建昌、南城又抚州支派。讳植翁者以父汉宁仕唐为散骑常侍,宦居金陵,因禄山之判,避居抚州之仙源,卿因家焉。兄“正”官左拾遗。子怀英,官寺丞,因差镇南城,复居南城黄源。植生天宝己丑,寺亟生文宗大和庚戌,七十八岁始生光禄大夫信,则梁太祖开平二年也……(元咸淳甲戌黄钟月旴江(抚河)程鉅夫书) 《临川邑前饶氏族谱》有记:我饶氏出自妫姓,采食平阳,并诏告天下,尧姓敕食为饶。元亮公仕唐德宗为浙东安抚使,调任浙西,由鄱阳迁徙到南城蓝田(现南城县沙洲珀玕),元亮公为迁徙祖。八世祖光辅公决定元亮公为一世祖,世代相承不得变更。纨裤子弟汉宁公由南城蓝田迁到临川仙源,三世祖植公、四世祖怀英公都生活在临川。五世祖信公又复迁回南城蓝田,生了四个儿子:勋、烈、熊、罴,后子孙散居各地。临川邑前饶氏系勋公后裔,宋朝时传至洪公,由象岸(现黎川县、县城附近)迁入临川,世居邑前西街(现抚州市六中附近)。历经十五世到格公,格公生五子,第五子羹公是为临川邑前该支饶氏的始祖。羹公为一世,延年公为二世,至今已延续到三十二世,子孙繁茂。该支饶氏于康熙甲寅年兵变先后迁居各地。(有的饶氏谱认为延年公为罴公后人,这先不表) 吕氏与饶氏谱中的“怀英公”信息基本吻合。让我们来一一分析。 1)、吕文怀英墓志先世与族谱记录一致饶怀英先世,吕文说“其先世家金陵,祖汉仕李氏,为散骑常侍。唐社既屋,君挈其室南迁”。 金陵,地名,南京雅称。 祖汉仕李氏:祖父“汉公”在唐朝当官。唐朝皇帝姓李,“仕李氏”就是在唐朝当官的意思。但“南唐”皇帝也改姓李,这里很容易产生歧义,从文前的“家金陵”来看,南唐的可能性要大一些。对“祖汉”二字翻译理解有点难度,因为有后文“仕李氏”,所以肯定不能理解为“祖上在汉代当官”,应译为人名,“汉”在李氏唐朝当官。 唐社既屋:屋,名词。车盖,覆盖物:黄屋(古代帝王所乘车上以黄缯为里的车盖,亦指帝王车)。屋社(王朝倾覆的代称),意思就是唐朝玩完了。 介冈饶氏谱上说“讳植翁者以父汉宁仕唐为散骑常侍,宦居金陵,因禄山之判,避居抚州之仙源,卿因家焉”。“纨裤子弟汉宁公,三世祖植公、四世祖怀英公”饶怀英是汉宁公的孙子,和吕文“祖汉”意思完全相同。 2)、“役如城南镇”与“差镇南城”再来比较饶怀英官名。“寺丞“,官署中的佐吏。吕文墓志和饶氏族谱均相同,只是吕文说“尝以公役如城南镇“,饶氏谱说是“差镇南城”。傅宗文在《宋代草市镇研究》一书中第页把“城南镇“列入宋代临川县地名录表中,出处就是吕南公的《饶怀英墓志》。我查了许多史料,并没有发现其他书中有”临川城南镇“的提法,曾以为是”镇南城“之笔误。后查地方志,才知有“镇南军”,且南城县还有”南城镇”。 (上图:正德建昌府志) 镇南军:唐置,冶洪州,今江西南昌县冶。上元初曰江南西节度使,领洪、虔、江、吉、袁、信、抚七州。今江西除东北、东南两部外皆其地,后改为观察使,咸通中又改为镇南军节度,寻又改为观察使,时锺传据其地,后梁开平末并于淮南,南唐因之,宋亦置镇南军节度。 南城县南城乡:《南城县志》江西省地方志丛书-,第41页:县境西北部为太平乡,分9里,辖1至18都;西南部为雅俗乡,分5里,辖19至31都;东部为可封乡,分5里,辖32至44都;东南部为蓝田乡,分6里,辖45至59都;东北部为南城乡,分6里,辖60至73都。明沿宋制,但稍有变更。宋以里辖都,明则以都辖里。全县分5乡、73都、里。明万历六年年)划蓝田乡56至59都、南城乡60至73都,置泸溪(今资溪)县。 这个镇南军范围极广,几乎是现江西省范围。而“南城乡”位于南城县东北部。而这也和临川金溪县交界,后又划出资溪,现在南城县白干位置就是三县交界处。而金溪县原属临川管。金溪立县有一半原属饶州。 春秋战国时,金溪县金溪始属吴,越灭吴后属越,楚灭越又属楚。秦时,金溪属九江郡。汉初,金溪属淮南郡,后属豫章郡南城县之地。东汉时金溪属豫章郡临汝县地。三国时,金溪属吴国临川郡临汝县地。晋朝南北朝时,金溪的隶属与三国时相同。隋时,金溪属抚州郡临川县地。唐时,仍属临川县,在今县址上设上幕镇,并在镇东的白面坞与金窟山、宝山设置了冶炼场。五代十国时,金溪先属吴国、后属南唐的抚州临川县。公元年,南唐以临川县的上幕镇及靠近该镇的归政乡设置了金溪场。宋淳化五年(),临川县的归德、顺德、顺政连同原来的归政共四乡被立为金溪县,属抚州管辖。元时,金溪属抚州路。明时,金溪属抚州府。清时,金溪仍属抚州府。(景德二年,饶州安仁县延福白马永和三乡之民以道里之便.诣官自陈愿附溪籍,因隶焉) 在同治版《金溪县志》有记,抚州岭:高二里,仍金窟山之余脉,未县时此山为“饶抚界”,饶人称抚州岭,在县东三里距城十里。几乎现金溪县城以东的范围都属饶州。 所以,不管是表述为临川的“城南镇”,还是差镇南城南城乡,位置均为南城东北的地方。 3)、吕文怀英墓志生忌时辰来看饶怀英的生忌时辰。 上面提到,开宝八年(公元年)南迁,吕南公为吕大亮四世,饶怀英是饶汉三世。吕南公为饶怀英撰写墓志时“熙宁元年夏五月初”为公元年,时年21岁。 这么年轻就为怀英公写墓志?南公年青时就受到邓润甫的赏识,成名很早,《灌园集》第七卷《送叶著作序》有说“熙宁二年夏,某归自淮南,将至故园”,可知,他是在熙宁二年(年)22岁时,退居灌园。显然他已是当地名人。 所以,从时间落款上,是符合正史的。 再看饶氏家谱。怀英公在饶氏现在传世谱上资料不多,但他儿子信公相对资料较丰富。研究怀英公的生忌时辰可以从信公着手。 湖北武穴在民国二十二年年十修谱时有记“元亮:斌公之子,字素行。仕唐德宗朝,官至淅东安抚,两考转任淅西,赐金紫鱼袋。公世处鄱阳,仕处金陵。晚罢任归寓南城蓝田乡,卒葬南丰白舍郭家山洞阳观。妣吴氏,诰封夫人。生五子:汉宁、汉盛、汉宇、汉宙、汉兴。汉宁:元亮长子,字成〇,〇〇〇〇〇〇常侍,性好山水,由蓝田迁居临川仙源乡。妣姚氏封夫人,生子一:植。植:汉宁子,字彦立。唐天宝己丑,以父汉宁仕唐避安禄山之乱,随父寓居抚州仙源乡因家焉。妣韦氏,系学士韦涣公之女。公妣俱葬仙源乡。生子一:怀英。”但后面特意加按语说“谱载元亮公仕唐德宗朝,元亮公孙植公家下注‘天宝己丑年以父汉宁仕唐,避安禄山之乱明’有错误,俟参考。”饶有武也指出:“天宝先德宗38年,则子先仕于父。另“安史之乱”于年-年,则元亮公任官于后,罢官于前。明显的错误。唐德宗朝为年-年。湖北饶氏族谱表述得简直乱成麻。 出现这种现象,极有可能是问题出现在“汉宁仕唐避安禄山之乱”“唐天宝”若为“唐开宝”则和吕南公墓志上时间相符合。 介冈谱上说“(怀英公)七十八岁始生光禄大夫信,则梁太祖开平二年也。”生五世祖信公时,已经78岁,梁太祖开平二年为公元年。+78=,这个时间上倒是一致。但史料上记危全讽攻打洪州时为公元年,明显又和谱上“信公父子协助危氏作战”这一内容相矛盾,信公一岁就能带兵?而且还有儿子?显然不可信。 史料记载: 唐僖宗干符元年(),黄巢农民起义爆发,危全讽与其弟危仔倡招募乡勇,组织武装,在南城城上(今南城县株良乡城上村)修筑土城,保卫乡民。 干符四年(丁酉,公元年),江西起义军柳彦章由江州(今九江市)南下攻打抚州。危全讽与危仔倡起兵,攻柳彦章于象牙潭,斩柳部将黄可思、李道谦,被授为讨捕将军。 公元年,危全讽自称为镇南节度使,派人联络袁州的彭彦章、吉州的彭玕和信州的危仔倡,聚集四州十万之众进攻洪州,掌权的大将徐温于是以周本为西南面行营招讨应援使,率兵七千往救高安。周本率军急趋象牙潭。周本乘危全讽的军队半渡之际,发动伏兵攻击,大破之,生擒危全讽本人和将士五千人。此战之后,周本乘胜攻克袁州,生擒刺史彭彦章,再攻吉州,信州刺史危仔倡请降,饶州刺史唐宝弃城逃走,吉州刺史彭玕率部众数千人逃奔楚国。 象牙潭,锦江和赣江交汇处。《读史方舆纪要》:府南八十里。亦曰象牙江,即章江(赣江)回曲处也。清同治《高安县志山川志》:蜀江源出袁州府万载县境,流至上高县凌江口,合新昌县盐溪,历郡城中而东出,汇于南昌之象牙潭而入章江。亦曰锦江锦水。 《读史方舆纪要》08卷八十四,江西二,南昌府象牙潭:府南八十里。亦曰象牙江,即章江回曲处也。五代梁开平三年,危全讽以抚州兵攻洪州,屯象牙潭,不敢进,营栅临溪,亘数十里。淮南将周本隔溪布陈,全讽兵涉溪攻之,本乘其半济击之,全讽兵大溃,又分兵断其归路,遂擒之。象牙江之下有金口,亦曰金溪口。陈永定三年,周文育击余公、余孝励于新吴,军于金口,进屯三陂。既而王琳遣将曹庆等救孝励,分遣兵败别将周迪,文育复退据金口,是也。金口、三陂应近奉新县界。胡氏曰:自豫章西南入象牙江,至金溪口。是也。 象牙潭在现南昌市与丰城交界处,新建县流湖乡沪昆高速与昌樟高速交叉处,厚田出口。今仍有“象潭村”与“象牙老”地名,在赣江边上,还有“龙王庙村”。近年利用江河冲击出的沙滩搞起了“厚田沙漠”旅游开发。“跖口城”,就在下方丰城“长中岗”,南朝梁末广州刺史萧勃起兵,遣将傅泰据此,被周文育所败。 袁州仰山祠,现宜春明月山龙王庙 信公墓,是目前饶氏知原址的祖墓,在现抚州南城县沙洲镇珀玕村。这和福建省建瓯巧溪谱关于信公的资料相关描述一致。只是其他谱上“董源”作“黄源”,不知道是别名还是抄错。珀玕村位于南城、金溪、资溪三县交界的地方。 梁太祖开平二年显然不应该是信公的生辰,我在分析饶光辅《宗支图序》时就发现了,饶氏族谱上,有的版本是“梁太祖开平三年(公元年)”,显然,这个时间是信公兵败后举家迁南城黄源并改名“白干”的年份,而不是信公出生年份。估计断句错误造成理解错误,经过后世多次誊抄中间有文字漏抄出错。也可能元代始修时因资料缺乏,程鉅夫没有仔细考证出错。 98年,饶氏在南城白干修五世祖信公墓,整理出信公儿子勋公资料:公讳勋字伯盛,兄弟四人“勋、烈、熊、罴”。公行一,生于唐懿宗时期,官授唐昭宗知袁州军事,靖难有功,升授朝请大夫。时唐祚将绝南城,危全讽为民保鄣,诏授抚州刺史,而公之父信公为倅以佐之,梁开平三年,危遇冠交锋豫章,时信公之袁州勋处调兵助战,未行,忽牒报危已陷阵,而众军亦溃遂,暂驻袁州。在仰山神祠复遇贼交锋,贼众兵寡,父子奋力拼杀弗克,在袁州仰山神祠感神救护之恩,得全其生,复虔诚祷叩诰,皇帝闻之诏曰:联知臣忠心报主,屡建奇功,特升朝请大夫。离任同父商议,分圣香火南迁避乱,携家人百余口迁居南城黄源,改黄源为珀玕,以继鄱阳祖居地名。 显然信公父子为危全讽兄弟部将,协助作战时间可以确定“梁开平三年“即公元年,这是研究的标杆。再让我们来看看其他例子。 饶道增提供的福建省建瓯巧溪谱上说:“怀英公,字秀之。仕唐官大理寺丞。生于太和辛亥四年。卒于贞明元年。葬西窠山。生一子:信。” 这个时间在其他族谱上比较少见,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庭。唐制由大理寺卿与刑部尚书、侍郎会同御史中丞会审,称三司使。没有“大理寺丞”一说。显然是后世为了托显官大故意这样写的。“太和”是唐文宗的年号,也有史料写作“大和”,唐文帝太和四年(公元年)应该为庚戌,而不是辛亥。贞明元年,应该是(后梁)贞明元年(公元年)。这都是家谱的通病,官往大写,时间往前写。 《资溪枥木饶氏谱》上,记怀英公,“生文宗太和辛亥,寿八十有八,卒贞明戊寅(后梁贞明四年,公元年),葬南城桐源”,比较接近巧溪谱。 湖北武穴市饶扬水提供元亮系饶氏《先世总图》(民国二十二年年十修谱,复印本):怀英,植公之子,字秀之。官至大理寺丞,因差镇遂家黄源焉。生文宗太和四年庚戌,殁葬桐源。妣梁氏封安宁夫人,殁葬西窠子。生子一:信。 福建省建瓯巧溪谱上,又记信公资料:“字文斌,唐僖宗干符未年。寇乱南城危,全讽乃募义勇为民保障,时安南都护谢肇受命安抚江岭遂以危铺为讨拘将军击天咸,。朱从立期年悉平仲和五年诏以危为抚洲刺史。公为卒以佐之极力砺相临川之民不遭焚。而安其心生者多,公之力也。事闻金紫光禄大夫,五季时唐天佑六年,即开梁平三年危全讽遇寇交锋。于豫章时公之长子勋公。知袁州军,公往袁州调卒末至。牒报危己陷矣。公以唐诈将亡。知时不可因报。投仰山二神祠卜告神其南迁可全一家。遂与长子勋公携全家百畲人,迁避建昌府南城县蓝田乡七十二都董源。忽而香火坠地,卜告不许他姓往遂居。焉濯泯绝其所自来。因改董源为白干,不忘祖居之名也。就而成家豪杰。一时造大夏立巷十八所:一孝义巷,二,桥东巷。三;文德巷。四;山南巷。五;邺都巷。六;潭清巷。七;沙塔巷。八;丁溪巷。九;存德巷。十;中肃巷。十一藕慈巷。十二;溢津巷。十三;临安巷。十四;迪功巷。十五;建德巷。十六;后荫巷。十七;崇德巷。十八;好义巷。每巷立一仰山二神祠晨昏祷祀。以报神恩也。又作御书阁。维清堂望月楼,可谓盛矣。公乃唐僖宗干苻巳末进士,升礼部书卜射。径筵阁日讲官宣和殿学士。干符五年六月十八日:钦赐命唐封信公三代封典,妻封诰德命一品夫人。僖宗赐三字「「乐琴书」」。诏授金紫光禄大夫。妣邱丞相之女,初封顺宙夫人又封太安夫人。生四子:勋、烈、熊、罴。后令幻子罴公复归饶洲白干。事其祖墓恐失祖也。公生于开平戊辰元年二月十三日。卒宋建隆壬戌三年八月。葬本处后荫源.其地乃名斯范曰风。公所卜课书记曰地称屏风山下犬眠形。前有聚儿为案.元神出水有遮拦,城门熹得日月捍。牙笏在后好清奇,离乡子孙朱子半。人丁千千口,税粮万万贯。妣卒干德乙丑年俱葬后荫源狮子滚球形。” 福建省建瓯巧溪谱,以尧君素为得姓始祖,元亮为一世祖。尧君素的儿子叫利用,“利用公因父忠死,隐居不仕,唐太宗旌表父忠节,因访子孙,公仍不仕。朝廷赐节义名家,又表尚义名家。妣刘氏孟坚女,生殁缺,生一子,福。”而刘孟坚是北宋人,饶利用娶得是他的妹妹而不是女儿,显然有错。估计是当地修谱时,源流是把散失的资料拼凑而成。唐天佑六年为公元年,宋建隆三年壬戌为公元年。宋干德乙丑年,为干德三年为公元年。让人看不懂的是上文明明有写“五季时唐天佑六年,即开梁平三年危全讽遇寇交锋。于豫章时公之长子勋公……”后文却敢说“公生于开平戊辰元年”,“开梁平”应该为“梁开平”抄写时调错了顺序,“开平“是五代后梁太祖朱全忠的年号(年4月-年4月)。如此错误,只能说是拼凑的结果。后面发现,这支黎川德胜关饶家边的饶昌永提供的基本一致。世系虽有误,但也提供了对族谱研究的重要线索。众所周知,江西是以元亮公为一世的,那前面的世系又是何人所为,在什么时候接上去的呢?是否是接了”尧氏“的世系所致? 饶火星版饶氏世系说:”四十三世植公,字彦立,天宝八年(年)生,十六岁中进士,任渔阳太守,都司兼承旨,后隐居不仕。宝历四年(年)殁。妣王氏学士王韦奥之女。夫妇合葬仙源乡。生子:怀瑛。四十四世怀瑛公,讳德,字秀芝,官任大理寺丞。天宝庚戌年(年)生,天中戊申年(年)殁与于南城镇,葬桐源。妣梁氏,梁大慰之女,封宁国夫人。天中戊申年(年)殁葬西窠。生子:信。“ 饶火星版世系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把宋代人饶廷直饶子仪饶鲁都编进唐代,位列“元亮公“之前了,把汀州开基祖”济宇公“”子日明“理解成”日明公子“,福建饶新南开玩笑说,造成中南饶氏族谱大混乱。其实我在《饶氏春秋》起源篇时就分析过,早在明代,就出现了这种错误,至于原因嘛……当然只有当时抄写的人知道。 《临川周溪饶氏族谱》(十一修)有信公传:名信字文斌,行三五,怀英公之子,时与鄱阳同派,晋秋史部尚书,左丞相金紫光禄大夫,因长子勋时行袁州军事,公之袁调兵助战,遇寇交锋弗克,先避袁之仰山与子商议,离任时再避仙源乡,迁南城黄源中团,改黄源为珀玕,以继鄱阳祖居地名,殁于宋祖壬戌年八月,葬后荫源。娶郅挥丞相女,封宁顺夫人,率宋干德二年,葬后荫山,又易名黄家源。生四子:勋、烈、熊、罴,孙均玉等十七人,建十八条烟火巷,维清堂,望月楼,藏书阁。至宋太宗、真宗时、富至十万,贵登三公。后子孙多散居他乡居焉。赞曰:南城匪乱,保障一方,灭邪护正,谒力劻勷。 “宋祖壬戌年“,宋代只有宋建隆三年是壬戌年,即公元年,宋干德二年为公元年。回到前面危全讽兵败象牙潭,这个时间符合史料。 前面谈了那么多饶氏族谱上的时间纪录,各地都不同,有的自相矛盾,有的明显和史实不符,希望别把读者真绕晕了。让我们回归话题的本身吧,再来看看吕南公的《饶怀英墓志》。而吕文却没有明确写饶怀英的生忌时辰,只是含糊的写“寺丞之死在某年,其寿七十三,墓在临川南六十里凌云山之东”。死时73岁。吕公南自己生忌约公元—年。他的署文时间为“熙宁元年(年)夏五月初为之志”换言之,吕氏是在年写饶怀英墓志的。当时在年(熙宁2年)2月发生了件大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副宰相),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开始“王安石变法”,如果依前面翻译“祖汉仕李氏”,饶怀英的祖父是“汉公”在唐代为官。而安禄山在天宝十四年(年)以清君侧为由发动叛乱,使强大的大唐帝国开始走下坡路。-=,饶氏三代人,除非每代都多岁,否则不可能走多年。用这个方法也能检验哪支饶氏谱上搞错了时间。在介冈饶氏谱上说“植生天宝己丑,寺丞生文宗太和庚戌”,天宝己丑为公元年,文宗大和庚戌为公元年。植公81岁时才生儿子?这明显不合常理。而后面又记录“七十八岁始生光禄大夫信”,三代人,跨度百余年。 所以,可以判断出吕南公为饶怀英写墓志时,饶怀英早已去世。他的后代信公死于公元年是比较可信的。可以解读:饶氏后人为先祖重修墓地,勒石刻碑时请吕氏所写墓志。李昪南唐三代时间节点是年—年,吕文开篇“唐社既屋,君挈其室南迁。初来抚州“也表明饶怀英是南唐未人,到吕氏写文章的年代已经过了近百年。都说,盛世修谱,战乱忙着逃命,社会稳定下来,才有精力和财力去修谱修祖坟。 4)、“凌云山”饶怀英墓址戚姑山吕文说饶怀英“墓在临川南六十里凌云山之东”。 凌云山:地方志记有“戚姑山,在城南八十五里,相传长安戚文秀之女,尝修炼于此,乘云上升,后人亦呼为凌云山”,亦名;炎云山。在今江西抚州市南。宋李刘、董居谊有《戚姑山》、宋谢逸有《凌云山寄隐士》诗、明邱兆麟有《戚姑山烟雨》。具体方位为抚州市临川区东南端腾桥镇西北部戚姑岭(即戚姑山),福银高速公路从其东边山下通过。是与南城境内麻姑山齐名的道教胜地。 临川凌云山还和另一位前面介绍过的饶氏名人饶子仪有缘。谢逸《凌云山寄隐居士》又名《寄饶葆光》,而这和饶子仪”结庵凌云,名曰葆光,杜门着书”一致。 饶子仪北宋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字符礼,号凌云。从胡瑷学,隐居凌云山,筑室葆光庵.杜门着书.王安石欲荐他,不肯出.崇宁〔公元-年)中,以明经修行赐命……上文也说了,吕南公和饶子仪是有交往的,着有《与饶元礼论史书》,吕南公在此文中流露出写《三国志》的想法。资料上有记饶子仪“晚年迁居父墓之侧”,虽没指也在凌云山,但说明当地确实为饶氏居住地。 宋谢逸有《凌云山寄隐居士》诗:“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茉藏弃简几千巻,手校韦编三十秋.栢知四海孰青眼?高卧一庵今白头,襄阳耆旧节独苦,只有庞公不入州。”此诗写的就是饶子仪的隐士形象,笔墨简练,颇具传神写真之妙。曾巩也有《寄题饶君茂才葆光庵》:“适意藜羹与布裘,结庐人境地还幽。清谈汝水孤猿夜,爽气麻源一叶秋。应有风骚归健笔,可无尊酒付扁舟。因君更起家园兴,梦寐思从几杖游。” (百度地图:七股山(戚姑山)) 年8月,我与饶早祥等人拜访饶鲁故里,垂智介绍汪家乡万和“双峰饶家”在90年代从余干县错接的谱上,接的就是熊公的世系,无意中发现有饶子仪的世系:熊公派司旦生“铿、镇、矿、钦、铃”。钦公-竦公(异林公,介冈开基祖)生“延海、延清”,延海生子奇、子华。铃公-兴远-延福、延寿,延福生子仪。铃公,居述陂娶袁氏,生子兴远,迁居抚州临川东馆村。后又有资料《双桂坊饶氏族谱》有记:勋公派颜玉公次子,铮公后人有子仪公。哪条记录为真?这里先不讨论,祥见双峰一章。 临川西社饶氏谱又记:铃公-成-彬-崇英-彦长、彦发、彦其、彦祥-彦其生子崃公,迁居西社,为西社始祖.铃公:师旦公幼子,字守贞,行五,由乡进士授金华府尹尉,娶魏氏俱葬祖地之南华冈,生子一成。 西社,临川上顿渡西社桥饶家村,铃公的后裔,十七世崃公于明朝初年由河西述陂迁西舍,现在的玉茗大道东边,分前、后饶,现有多人,玉茗大道西边是临川老一中体育场。 对于子仪公的世系,饶鲁的世系,目前来看,比较混乱,要理清必须有翔实的证据和令人信服的推理,我在“双峰“一章,在”后车“一节,都会有介绍。但不管他们的世系如何,饶子仪在饶氏谱中也是位于临川南东馆藤桥一带,所以吕氏文中的饶怀英墓在戚姑山是吻合。 《临川周溪饶氏族谱》有记:“饶氏祖坟山:戚姑山,土名周家坑龟山。原鉴四良臣公葬此治三的思公接葬二克思公接葬枞七拜阶公接葬枞廿二弼皇公接葬杼三简在公接葬坤十二妣氏毛接葬浚七鹏万公接葬邑庠冯公经志铭纳圹应五应贤公接葬应六应魁公接葬妣氏舒接葬渭十作五公妣氏王接葬”。这里应该是同名戚姑山,为向莆线抚州站所在地。周家山周溪,又名仙溪,凤岗周溪饶家,后因重名,凤岗改名崇岗。“周溪戚姑山”也可能是又一个地名北漂现象。怕有误导,在此记一笔。 另江西于都有座山也叫“凌云山”,刘邦祖父“天葬”的故事就发生在那,此山比临川同名山名号要大得多,要注意区别。前面既然知道了,“临川凌云山”就是戚姑山,那我们就来好好做个介绍。 戚姑山,相传戚姑与麻姑为道家姐妹,她们分别在麻姑山和戚姑山建道观,因而得名。戚姑是宋代都城开封城里著名画师戚文秀之女,她在山顶建“仙坛观”,又叫“戚姑观”,旁边有一处七眼井,其中泉水清甜蜜,终年不干;七眼井的下方有一水潭,名为“洗目池”。现山顶仅存遗址。戚姑山下有集源饶坊。东面有流源,过抚河则为古“汝水口”,沿泸溪二岸众多饶氏村。东北有王坊饶家(早有王姓居住,名王坊。后饶姓从本县嵩湖麻岭饶家(大源支)迁此,改称王坊饶家,历经21代)榨下饶家、何坊饶家、石泉饶家等多个饶氏村小组。 戚文秀:宋代画家,毗陵(今江苏常州)人。善画水,史称画水名家。后裔有:戚仲,宝庆(—)间为殿司军士,曾作《江潮涌月图》;戚化元,亦工水,有《归龙入海图》,均着录于《图绘宝鉴》。 宋代董居谊有诗《戚姑山》一首:”重上危楼意豁然,倚栏检点旧山川。身离城郭尘嚣里,眼到云天杳霭边。只恐老松添岁月,长教修竹障风烟。回思灯火书窗下,偻指如今六十年。” 董居谊,字仁甫,临川人。孝宗淳熙八年()进士。宁宗嘉定初通判处州(清雍正《处州府志》卷八)。四年()为太常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迁秘书丞、右正言。六年,为起居舍人,权工部侍郎。七年,出为四川制置使,十二年落职(金兵攻打四川?),永州居住(《宋史》卷三九、四○)。事见《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八。 从董居谊诗来看,至少在年左右已经叫戚姑山。 凌云山就是戚姑山,这个问题搞清楚了,但现存介冈饶氏族谱上记四世怀英公“字秀之,官至寺丞因差镇南城家焉,生文宗大和四年庚戌生,殁葬桐源,娶梁氏,封安宁夫人,殁葬西窠”。“ 现在临川还有地名叫“桐源乡”。桐源乡位于县境西北部,乡治所在地距县城公路里程30公里。东与罗针乡隔河相望,西与丰城县陶沙乡交界,南与展坪、温泉、三桥乡接壤,北与大岗乡为邻。和在抚州南部的戚姑山相隔很远。我曾和饶早祥讨论过,在临川、金溪、崇仁、东乡、南城、宜黄等县的新老县志里,没有仙源乡。不可能是在临川与丰城那个桐源。早祥表示他曾看到过支黎川德胜关饶家边的饶昌永提供的家谱有一段写‘元亮随子汉宁迁徙临川汝水仙源……’汝水口,应该就是现在的金溪县石门,流入盱江(抚河),祥见本章《汝水口》。五代十国时,金溪先属吴国、后属南唐的抚州临川县。宋淳化五年(),临川县的归德、顺德、顺政连同原来的归政共四乡被立为金溪。“汝水”是起源于福建光泽,流经资溪、南城、金溪的抚河支流。抚河在广昌境内叫旰江,南丰到南城境内叫“盱江”,流经“汝水口”以下又叫“汝水”,古临汝县就是临水与汝水二水交汇取名的。 资料显示,南城白干信公长子勋公葬泸溪八都枥木,原属南城县现资溪县境内,宋代抗金名将饶廷直老家也是枥木。白干北方一点,再向西金溪境内也有“桐源”地名。桐源下方一里有村名“耿源”。但距戚姑山直线距离都有上百里。这明显和吕文中介绍的“墓在临川南六十里凌云山之东”不一致。那天查对金溪县志,发现金溪县有“云林山”,难道是吕氏误写志“凌云山”?这个想法太大胆了。 难道或是后世重修祖坟时有迁址?这个假设也很大胆,如何找到线索?地名已经走进了死胡同了,从人入手?从在凌云山隐居过的饶子仪入手?饶子仪和南城白干有没有关联?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个问题悬挂了五年之后,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在研究南城白干信公葬地“后荫源龙山”时,发现周边多地带“后”的地名,在检索“后车”信息进而找到一条珍贵线索:饶子仪的次子饶腴的妻子是女诗人后车何师韫。 未完待继…… (以上内容节选自《饶氏春秋》。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祥细内容请白癜风医学基金会要治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