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皮肤科最好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30823/4243632.html 天赋宜春 刘密 浩瀚的太空,已经旋转了50亿年的彩色斑斓的地球。 这是一处充满神奇魅力的地方,山峦耸立,河流纵横,物华灿烂。她的名字叫宜春,绚丽的阳光,充沛的雨量,温煦的东南风,吸引着无数的鸟类和物种来此分享永驻的春天。在古老的中华文化中,春天处于震卦位置,是东方和生命的象征。诗人说得好,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请看,一到惊蛰谷雨,春雷滚动,闪电裂空,天地变色,人们想象着与云水波澜一体翻腾的青龙,携带着阳光雨露,在东方翱翔。宜春,就是一个水一样清灵龙一样充满活力的古老城市,有着闪电的超然、雷霆的力量和青春的昂扬…… 让我们从宜春的水说起——— 水农颂 水是压倒一切的资源。 宜春,即得名于莹媚的泉水。泉从何来?是天上,地下,还是遥远的天外? 这片起伏逶迤、美丽富饶的土地,披着黛绿色的衣衫,有着仙境般迷人的安静。亿万年前,她曾是一片汪洋大海,无数的海洋生物,曾经遨游其中。亿万年过去,沧海桑田一瞬间。但是,苍茫群山峻岭之上,依旧翻腾着汪洋般的云海,含蓄着巨大的水量,经常与不期而至的太平洋季风相遇,倾下多少琼浆玉液。溪水万千,跳跃宛转,养育了犹如乳汁般滋润大地的袁河、锦河和潦河水系。 丰沛的雨量,旺盛的雷霆,惊人的闪电,犹如当年大海的呼吸。 亘古以传,在宜春仰山的獭径潭,深水中居住着两条龙,因为能够保佑周边的生灵,被当地乡民敬称为仰山神。晋代,宜春的一个年轻人徐璠从扬州返乡,在长江边遇上两个白衣秀士,同船而行,瞬间即越鄱阳湖逆袁河而上,抵达宜春并相约仰山见面。贫穷失意的徐璠改日如约到仰山,找到年轻秀士倾述他的苦衷。两位白衣秀士答应帮助他。不久天降暴雨,洪流倾泻,转眼即在徐璠居家的河边,冲刷出一大片土地,徐璠于是获得了赖以为生的宝贵田地。这便是今天袁州区下浦徐田的来历。帮助徐璠的两个年轻秀士,就是獭径潭中嬉戏的二龙兄弟。 袁州百姓崇拜能够解危扶难、保佑地方风调雨顺的二龙兄弟,并在仰山建了祭祀二龙的神庙。从唐代起,袁州的地方官员,都会顺应百姓的要求,到仰山去祭拜仰山神。遇上大旱大灾,官员人等更会兴师动众,礼仪完备,去神庙求雨赐降甘霖,往往是有求必应,大雨倾盆。仰山二龙的神威,在唐代名相古文泰斗当时的袁州刺史韩愈的推崇下,影响遍及大江南北。韩愈自己就曾两次到仰山神庙求雨并谢雨。宜春的大仰山,统辖着长江流域乃至闽粤各省的无数小仰山,一起分享仰山龙王爷的甘霖雨露。 充足的水量,云天翻腾,大地川流,且在地底蕴酿,冲天一喷为热泉。温汤天育,热泉蒸腾,造就水一样的人物,水一样的城镇,也孕育了明月山的美丽和美丽的夏皇后的传说。她来自乡间,与明月为伴,聪明犹如晶莹的山泉,美丽犹如婀娜的竹林。她悄然走向皇宫,以她美丽的性灵,赢得了皇后的桂冠。今天盛大的月亮文化节,与其说是当代宜春人对太空明月一片深情的独有追颂;还不如说是对明月山女儿夏云姑爱情的惆怅追思。她象水一样流入了历史的深处,也水一样流进了宜春人敏感的心灵深处。 温泉滋润,山水洗涤,荡去百虫毒害,洗出健康肌体。这里是长寿之乡,生态之镇温汤,空气、阳光、土壤、植被、林相,无一不阻隔着病菌的侵入,变为健康生命的屏障。如今,这里名闻九州,成为江南温泉名镇。 在天上倾泻,在地底积蓄,水温润着大地。 水孕育了山岭,郁郁葱葱的森林散发着古老原始的气息,饱含负离子的空气沁人心脾; 水孕育了森林中的万物,古人李问一篇《仰山赋》,写尽明月山的“山林川泽之富,鸟兽草木之美”。树木有山梨樱桃、赤柏白杨,椽桐檀桦,松楠楮樟;花卉有蜀葵贞桐,芙蕖山丹,罂粟巨霜,玫瑰幽兰,山茶金灯,石榴木莲;动物则有春戏白鸥,秋阵黄雀,燕莺子规,鹳鹩乌鹊,野猪群熊,麂鸣鹿惊。一只鹳雀,引飞多少鸟类,一只山獭,带来多少地上动物; 水孕育了山溪、河流、春天的竹排,河面上的钓船,河湾边的水车、碓房; 水孕育着广袤的田野坡地,丘陵平原,水稻世界,万千菜畦。水孕育了袁河流域、锦河流域、潦河流域的农业文明。一部《天工开物》,便是袁河流域、九岭山脉谷地农业文明的结晶。水直接或间接孕育了宜春的夏布、土纸、豆腐、茶叶、茶油、雨伞、皮蛋、水酒、脱胎漆器、米粉、腐竹,还有果蔬、大米、茶点、粽子,也孕育了风车、水车、犁耙、碓房、红桔林、蕃薯地、辣椒、生姜、板栗; 水还孕育了端午的龙船、谷雨的诗会、中秋的月影、七仙女与田螺姑娘的史诗;孕育了庙会、当墟、码头、村镇、大量的人口和无比丰富的民俗文化。水还孕育了美丽的乡情和惆怅的乡愁,扎青布头巾的农民,画家笔下的宜春女人。三角班,三星鼓,打春锣,傩戏表演,还有状元洲上状元阁,巍巍袁山昌黎阁,多胜楼,水孕育了这一切。两汉城台,唐宋书院,明清碑陵,还有英雄气烈士血,好人泪,皆是浩荡而来的洪流巨涛孕育、派生、滋长…… 赞美宜春,赞美孕育农业宜春的水,水孕育的宜春,宜春醉人的空气,迷人的阳光,肥沃的土壤,任凭我们想象。 血姓歌 苍茫的云海下面,是苍茫的山峦、河谷、田野、乡村。 这片土地,一万年以来曾经瘴气密布、人迹罕至,但触目即嵯峨,举步见流碧,雨蒙蒙看白鹭飞,风萧萧有猿猴啼。仪态万千,神奇美丽,吸引着华夏中原文明。 泱泱中华大历史,曾经发生过多少次天崩地裂的大事变。汉民族大规模迁徙,一批批中原姓氏,聚族南移,越过黄河,越过长江,进入南方山岭,有如潮流奔涌而至。 彭城刘,太原王,汝南袁,天水李,范阳邹…… 这里是宜丰天宝刘氏宗祠,奉新华林胡氏宗祠,宜春易氏宗祠…… 我们看到的无数家谱,犹如人伦的凝结、血液的汇流。 家谱记载了血缘姓族的由来,根在哪里,血往何处流淌。一个个迁徙流转的故事,一串串久远坚执的信念,一批批闪亮耀眼的名字,在族谱中集合。有名士、官宦、科第、商贾、孝子、贞妇,有风水、民俗、家训、戒律、族规。你可以看到袁州李氏的家训戒条,重教化,崇人伦,严乡约,谆子弟,勤农稼,睦邻里。中华文化在此延续、发扬光大。 宜春位于赣江和湘江东西两条大河之间,同时又座落在武功山脉和九岭山脉南北两大山脉之间。历史以来,她是吴文化与楚文化交集之地,号称“湘赣孔道”,又是“吴头楚尾”,形成独特的厚重文化。既有吴文化的细腻清秀,如园林亭阁,白墙飞檐,龙舟小桥,书香四逸;又有楚文化的原始朴烈,如鬼神傩戏,善哭好咒,辣椒熏肉,鞭炮土纸。 试看这方水土的年节婚丧习俗:舞龙灯,祭鬼神,三角班,打春锣,赴庙会,盛装巡游,白喜事的披麻哭吊,红喜事的喧闹颂唱。亲戚走访,家族互动,鱼肉款待,多礼厚俗。红薯丸,甜水酒,打麻糍,制茶点,霉豆腐,腌皮蛋,熏火腿,墙头灶尾,梁上厅下,天井祠堂,风水林,羊肠道,随处可见,人人熟悉。 这里的方言,根在中原,韵味久远,你我他,啥咋怎,无一不暗藏着北方祖先的密码、远古华夏的基因。 祠堂的祭祀,充满庄重肃然的礼仪,司礼,进退,跪拜,唱颂,祭品,香烛,一道道,一层层,回旋往复,古朴久远。宗族的兴盛,除了人口繁衍,土地扩充,商贸繁荣,还有人才的培养,严格的私塾,高档的书院,与朝廷办的县学、府学比翼齐飞,请看《古文观止》中的《袁州州学记》,无数的道观寺庙,亦是读书养志的好地方。 奉新华林胡氏胡仲尧兄弟,创办华林书院,培养了诸多人才,成为北宋著名教育家。高安均山刘氏,养育出刘恕这样出色的文史巨擘。袁州横塘袁氏,培养出民族忠烈袁继咸。袁京、陶渊明、卢肇、钟传、邓子龙、况钟,龙飞凤鸣,一代人杰,各领风骚数百年。 没有书院,怎能有文化?千年道统,文章诗赋,在白墙青砖小院讲堂之间传承。著名的华林书院,掩映在密林丛树的浮云山之麓,曾经烟火鼎盛,风光无限。即便是这小小的六柳书院,也培育出了一批影响深远的人物。还有昌黎书院、桂岩书院、龙光书院等无数的私塾、书室,传达着中华文化的核心信息,注入到血与姓的宗脉中,发出荣耀的光芒。 人们崇尚名门,瞩目望族,他们只是无数血姓的代表而已。中原望姓南下,标志着汉文化的南移,也标志着新的血液基因的重构。聚族而居,联族拓土。有着二千二百多年历史的宜春,筑城之日,即是成名之时。在这广袤无际的土地上,记载着袁州、瑞州、临江府所属10余个县域的兴替变迁,也记载着人民大众的迁徙落户、命运浮沉。多少个朝代更迭,多少次风云变幻,不能改变只能加深民族的联合和团结。中国近现代风起云涌的战争与革命,当代的建设与改革开放,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文化寻根意识,叩问传统和文化: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又将向哪里去?向传统文化寻宝借力,这已成为新生代的惯例,由此获得新的思想养分和精神动力。 这是古人的著作:文标集、郑谷诗集、中原音韵、六柳堂遗集、正字通、天工开物…… 这是著名的诗文: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卢肇的“海潮赋”,郑谷的“鹧鸪诗”,李德裕的“山凤凰赋”,还有韩愈、王阳明、朱熹、范成大、文天祥在宜春留下的诗歌文字…… 请看著名的华林书院遗址,恢复重建中的昌黎书院,还有无数的进士匾、大夫第、牌坊、楼阁…… 还有画作、书法、工艺、雕缕、瓷器、道情、唱词、民谣…… 无一不以浓郁的乡俗乡情,演绎着血族姓氏的传统与文化。血缘人伦的力量,催生着孝亲爱乡的浓烈情感,望姓世族中的杰出人物和英雄豪士,也在遥远的过去,扬手呼唤后代子孙的血性志气,忠孝一体,精忠报国,是血族姓氏的永恒旋律。 山禅赋 对山的敬仰并不仅仅是因为她的崇高与安静。 九岭山、蒙山、丰顶山、明月山,矗立在赣江以西,纵横排列,气势超卓,形成西赣绵延,势若矫龙,万千气象。 亿万年前,这里曾是浩瀚的大海,洋流回荡,季风号啸,掀起万丈波澜,无尽的蓝色起伏,深邃古老。 至今,我们或许还能在山巅寻觅到海沙、贝壳。 这里太古老了,世界上罕见的落叶木莲,亿万年前就落根在海底洪然耸起的明月山中,请看:两棵高大繁茂的老树,在山岭绿色的簇拥下默默沉睡,今天已成为宜春城市的标志,她叫华木莲,伟大造物主的馈赠。 这里的山势生态太美了,引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写下动人的诗篇,他们歌颂那些陌生的物种,生机勃发的植物,踪迹罕见的动物,甚至那些山涛、瘴雾、云影、乱石,留下足迹与碑石,写下回肠荡气的诗句,“泉声间钟磬,草色上烟萝。向夕岚菲起,诸峰猿啸多。”“巨石尽含金玉气,乱峰深锁栋梁烟。” 山并非是泥土的堆积,山有风骨,自有刚直的骨头,强韧的骨架,支撑着山的生命与精神,这便是山石。大理石,花岗岩,是地心熔岩的化身,是造山运动和地壳撞击的结晶。我们在袁州银子岭、高富岭看到闪闪发光的石头,这是什么?是稀有金属钽铌锂的矿石啊,它们是高科技产业的重要元素,是飞机核弹芯片的不可或缺的成份! 这里流传着一个红色将军的传奇故事。少小离家打天下,一生献给革命,八次负伤出生入死,敌人的刺刀曾经把他的脖颈洞穿。建国后,他成为共和国的冶金部长,他把家乡的山岭献给了国家与人民,这便是四一四钽铌矿,成为宜春作为亚洲锂都的重要基地。今天,他躺卧在成为矿场山形缺损的峰峦下面,他不信风水,只有共产革命的理想与无私奉献。也许这便是山的精神,坚韧、付出,不计功利,“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他是救苦救世的菩萨吗?不是,又是!他为人民成了正果,宜春不会忘记他! 因为山的原始、深邃、神秘,猛兽出没,崖石狰狞,人们往往保持距离,敬而远之。但却有这样一种人,怀揣着探索未知追求生命真谛的信念,独自钻遁到深山大岭中,或寻洞为居,或叠石为炉,炼丹求药,制药为仙,他们是道教的高人。阁皂山,晏嶂山,洪阳洞,都是道士求仙炼丹之地。这里是邓表峰,这里是湖岗台,家居白马村的邓表,一千多年前在此炼丹求仙,留下紫云观、白云庵、湖岗台。 也有这样一种人,他们穿着朴拙的僧袍,甚至一身短打,秉承从遥远的天竺国输送过来的佛教教义,一代一代接替,达摩、道信、慧可、弥忍、慧能直到慧寂。他就在这座大山———明月山中落足,结茅为庵,忍受饥寒困苦,追寻独有的信条。他们便是佛教中的禅宗。禅宗一脉七叶,首开第一叶,就诞生在这里。这便是仰山的栖隐寺,高叠而进,恢弘庄严,她记载着这个叫慧寂的大和尚。 没有他,便没有仰山寺,更没有沩仰宗。 他是广东人,少有大志,决心学佛,为向父母明志,剁下两节手指。他在唐武宗排佛灭佛时来到仰山,砍茅立庵,刀耕火种,弘经说法。这是一个无比坚忍的人,他创建了仰山寺,开创了“仰山门风”。他有高超的演讲才能和巧妙的表达方式,他能让人在他“圆融”的禅理中,感悟到人生智慧。 禅是什么?可以说,人生是什么,禅便是什么。禅是人的生命的一个寄托,它需要独特的滋养和别样的存在,因此它需要大山,大山深处与世隔绝的安静。人生就如一锅水,煮开时是沸腾的激情,积极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儒家;冷却时是冷静的智慧,世沉思,坐禅明理,生命进入到彻底的平静,这便是佛家。坛经,佛尘,蒲团,经堂,菩萨,金刚,木鱼,殿宇,横匾,对联,都是生命智慧的载体。当然,它更是大山的邀请,只要心中有禅,便随处可见敛眉合手的竹林和喃喃作诵的山溪,安坐入定的磐石,还有禅气缭绕的竹鸡、画眉、鹿麋,甚至云朵、夕霞和圆月…… 在宜春,大山林立,名寺遍布,仅仅唐代的明月山周围,就有三大名寺,仰山的栖隐寺,木平山的兴化寺,蟠龙山的蟠龙寺,一串高僧大德的姓名,便刻印在寺后的塔林中,慧寂,南涌,楚圆,了元……一个个公案故事,一道道禅机秘旨,一篇篇经书解词,都留在明月山的记忆中。 还有深幽的黄檗山,启动了名满天下的临济宗,推出了希运、义玄。气势非凡的百丈山的百丈寺,创建了农禅结合的天下清规,怀海更是名震一时。马祖驻灵的宝峰寺,浩大的慈化寺,门风卓异的九峰寺,无一不是大山的养育,峰峦的庇佑。岩石般沉静的寺庙对着大山,似乎在诉说着什么:人生的苦难,世间的坎坷,命运的莫测,似乎都在打坐禅定中消退,憧憬与希望在佛光中降临。 千年过去,禅宗又走进了当代。宜春成为禅宗圣地。我们看到兴盛的禅寺,宝峰、百丈、洞山、仰山,也看到了宏大的禅博园,山水生态禅农阁,看到现代高僧一诚星云大师的身影,看到政协会上,各路禅师飘逸,听政议政,心系民生。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源于山,山富于水。禅在山中发脉,智慧属于大山。生活需要禅,充满禅,因为人生需要智慧和定力。我们喜爱大山,喜爱它的安详、冷静和无比的洞察力。喜爱它触到了人性的底蕴,向善修心,造福社会。 隐逸赞宜春是一个隐士辈出的地方。 也许是他们特别喜欢这里的山水原野,苍凉落寞的心情突然获得捩转。空气,阳光,土地,晨晚的风烟,河上的气息,都那么让人陶醉。不说丰城的徐孺子,也不说29岁从宜丰出发远游的陶渊明,还有曾赐封在万载的康乐公谢灵运,仅仅就古代的宜春县,就有袁京、彭构云、郑谷,也有隐了又出的卢肇等人。 袁京与严子陵齐名,都是东汉著名隐士,他与名播天下的三国袁绍袁术都有血缘关系。他是如何来到宜春的,水上行船还是陆路跋涉?在宜春当时的北山躬耕隐居,他做了些什么,为何如此久负盛名?我们可以了解并想象,他从蜀郡(今天的成都)太守任上下来,是一个学养极高的儒者;也许他厌倦了官场,急于找个隐僻之地,思考蓄积已久的人生大问题,探究天人之际与宇宙奥秘。于是他并未回到北方家乡汝南,而是直接走到了宜春。清澈的河流,雾气缭绕的山林吸引和挽留了他。他操起刀锄,割茅架屋,烧荒拓土,种蔬植谷。夜间的星光下,天如穹窿,一灯如豆,他展开经书,眉头皱起,心事放下,一年,二年,十年,他写出了10多万字的《难经》,至今我们仍然能在各种古籍中,看到这部失传巨著的身影。应该说,他的名声是和这本研究易经的著作一起发散传播的。他给宜春的山峦、河流、城市赋予了全新的名字:袁岭、袁河、袁州、大袁山、小袁山。一个不凡的隐者,一个杰出的学者,以农人的身份成为千年高士。 还有彭构云,祖辈同样来自北方,他高大的身躯在袁河的崇山峻岭间徜徉。震山下的南河边,他披发而钓,烟雨不辍;他同样研究易经,精通阴阳术数,善为黄老之言。唐玄宗三次征召他入京,是想请教人生奥秘以求长生,还是咨询军国大计防患于未然?!彭构云没有留在京都,没有与唐玄宗杨贵妃成为密友。他预知天下大乱即将到来,于是辞归宜春隐居震山潜心学术。他将自己的声名与思想散播民间,也将他的子孙遍布九州。他是一个隐士,也是一个预言家,他成功避开了导致杨贵妃死亡导致天下震荡差点颠覆唐王朝的安史之乱,悄然隐没于宜春新坊东墉的山林。 隐士们的思想行为,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卢肇在呼岗下的南河边隐居过一段时间,读书写字,钓鱼打猎,很大程度上是追慕袁京彭构云的风范。他也研究易经,并把呼岗更名为震山。震者取自于震卦,是原始八卦之一,寓意东方与春天,雷声惊蛰,有如青龙腾飞,隐喻自己必将东山再起。此期间他撰写了《震山碑记》,今已千年碑石斑驳,但浇水可辨,文字历历。他还在撰写着他心爱的《海潮赋》,—二十年精耕细作,几乎数日一字。 隐于诗文,文华灿烂,郑谷也是这样。他退隐归乡,在仰山修建读书草堂,成为他晚年吟诗作赋会友晤谈的所在。这座山,今天就叫书堂山,青幽飒然,文韵流转。隐士们研究经典,醉心学术诗词,也混同农人,斗笠蓑衣。他们都是大志未展,抱负在胸,无论治世乱世,他们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呢? 他们在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把生命托与山水,把生活融入田园。在荒僻的水边,在深奥的山间,感受天地浩瀚,宇宙洪荒,追寻人生真谛,探索生命奥义。他们通过诗文吟诵,通过研读经书,通过他们那个时代所能提供的一切文化滋养,创建全新的思想境界。重生,养生,修身,正心,澄清灵魂,影响风气,正是他们的追求。 隐居生活,至为简朴。看透人生,洞察人性,出淤泥不染,立悬崖不坠,让茫茫人世看到人格高尚的界碑,分清善恶是非,扫去卑俗污秽。 这一切,都与耸翠的袁山有关,与清澈的秀江相连。还有森林邃密的仰山,蟠龙山,木平山,玉京山,明月山,太平山,都在呼唤着这些隐士的名字。诗篇,文集,画像,文物,草堂,钓台,我们似乎都能看到水的魂影,山的精灵。不仅仅是文化的凝聚,也是为政的准备,为民的呼吁。 返璞归真的简单,原始低下的生计,似乎揭示了生活与生命的真理。一万年会过去,这些风度超卓的文人,气度绝世的才人,我们都不会忘记! 历史的咏叹大自然的古朴原始,令我们赞叹不已! 桃花源式的纯洁安静,令我们犹如置身世外,脱尘而行! 这是上苍的馈赠,自然的厚礼! 天赋宜春,水孕育了独有的农耕风物,血缘姓族与自然生态浑然一体,密菁山林隐蔽着三叶禅庭,还有历代的先贤隐逸,他们弃俗入山,临水散发,结茅为庐,躬耕读书,描绘出一幅独有的闲适画卷。 但是,这块遥远安谧的土地,也并非总是诗意的伊甸园。也曾遭遇痛苦的失去,不断的创伤在不期而至的袭击中累积。战乱,贫困,疾病,灾害,愚昧,污染,水土流失,砍伐森林,损毁古迹,都曾如洪水猛兽,留下恐怖的记忆。不断的失去激励我们思考,桃花源的永恒魅力在哪里?寻找,叩问,从未停止。 保护与破坏,失去与追寻,成为这块土地的命题。 天赋宜春,在失去与追寻的对峙中形成。 我们恐惧失去,拒绝失去。让我们拒绝污水,拒绝灰尘,拒绝破毁的山丘,砍光的树林,巨大的轰鸣,拒绝拥堵与无序,肮脏与低俗,拒绝黄赌毒与道德沦丧、信仰丢失! 追寻就是珍惜,就是保卫。让我们行动,保卫神圣而安谧的森林,保卫湿润的呼吸,珍惜爽怡的绿色、溪水与蛙鸣。保卫金色的阳光、蓝天、白云、沃土和一切飞过的生灵,还有神话般的村落民居、湖泊与湿地。 新的理想与生命,由这一切构成! 天赋宜春,是世间的桃花源,我们的梦境。 编辑/团委天瑞学生记者王思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