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8/3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奉新习俗

奉新人民是勤劳、智慧、淳朴、好客的人民,千百年来,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经济习俗饱含着人民的睿智,生活习俗蕴蓄着浓浓的乡情,礼仪习俗彰显着乡土文化,社会习俗传承着祖辈的希冀,节令习俗昭示着家族的文明,游艺习俗洋溢着天真的童趣。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也是民俗文化中闪耀着熠熠光芒的一颗明珠。

礼仪习俗之丧葬

生老病死,人之不免。讲究“死者为大”、“入土为安”。奉新的丧葬习俗与各地大同小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习惯和程序。丧葬程序十分繁琐,一般分为送终、报丧、妆死、入殓、守灵、奔丧、封殓、出殡、送葬、送七、守孝等步骤。

送终老人将死时,其子孙须守候床前,听取临终嘱咐,嘱其安心上路,送别死者;断气之际,燃放鞭炮,焚烧纸钱,称“送终”。五十九岁以下死亡,称“打短命”;六十岁以上死亡,称“老了人”。办丧事称“白喜事”。

报丧闻鞭炮声知村里有人死后,同族邻里都来相帮,一时“灶里不离火,路上不离人”,众人分头前往各亲戚处报告某人因何病于某时“驾鹤西归”了,并告知下葬时间,称“报丧”。

妆死长辈死后,死者的配偶或子女(亦可请专做此事的人)为死者脱去生前所穿戴的俗衣俗物,洗抹身驱,抹上眼睛,摆正身体,给死者穿戴生前备办好的“寿帽”、“寿衣”、“寿鞋”,称“妆死”。

入殓子孙从阁楼上搬下为长辈备办好的“寿材”,棺材鹅头一端正对大门,摆放在厅堂中央,棺底垫上石灰、草纸之类,将死者平抬入棺内,头部垫石灰包,称“寿枕”;脚部空隙处放火笼筐;另置“万年米”(大米)等随葬物品。死者身盖直系女眷送的“寿被”,寿被按亲疏长幼依次铺盖,再放上棺盖,留寸许空隙。以上过程称“入殓”或“上棺”。

守灵入殓既毕,子孙跪请当地有文化者三至五人“坐礼房”,分派各方事务;子孙跪请“地仙”、“八仙”、“吹仙”到职理事;棺前设“灵桌”,桌上点油灯或素蜡,称“长明灯”;放整鸡、猪尾(代整猪)、酒饭、水果等祭品;桌前铺晒垫或蓑衣于地,以供祭奠时跪拜;孝子、孙白天跪棺旁(男左女右)答谢,晚上立棺旁守卫,通宵达旦,称“守灵”。守灵天数因时、因人而异,大户人家请“七僧八道”超度亡灵,称“打醮”,天数短则三天,长则五天、七天直至四十九天不等。

奔丧亲友闻“报丧”后,携挽幛、钱纸、素烛、鞭炮等物前来祭奠,远在外地的亲人赶回家,称“奔丧”,边走边哭,称“哭丧”。嫡系亲人披麻戴孝,一般亲人不披麻,只戴孝。吊客进门,吹打齐鸣,哭声四起。祭吊时,拈香化钱,行三跪九叩礼,礼毕,孝子孙两旁叩头答谢。祭毕暂止,再至复然。此间,“地仙”架罗盘择定风水宝地,“八仙”即破土掘墓。墓穴有“横洞”和“仰天窖”两种:山区兴“横洞”,平原兴“仰天窖”。

封殓下葬之日,先用早餐,称“吃大块”(因有一碗大块猪肉)。早餐之后,全体亲友均须临场,死者亲属依长劝之序依次拈香化钱叩拜,拜毕,“八仙”抬起棺盖,让亲人见死者最后一面,然后摆正尸体(仰卧),盖严棺盖,一声“同发”,四人用锤子将“定子”敲入棺盖与棺体接榫处,嵌入五色彩布(从每位子孙衣服上剪一小块),称“封殓”。封殓时,死者亲属均用手帕弹拍棺木,以示难舍亲人之意。

出殡封殓之后,“八仙”将棺木抬出厅堂到“禾场”,称“出殡”。抬棺用具称“龙扛”。“八仙”将龙扛捆架在棺木上,棺上以红纸覆盖,并以一雄鸡骑棺上。棺前列一仪仗队:先由一孝子、孙手捧写有死者姓名的木牌或遗像居前,称“端灵牌”,亦示后继有人;其后是撑抬挽联、挽幛、花圈之类的队伍;然后是“八仙”抬棺木;孝子孙手持“哭丧棒”扶灵柩而进;最后是“吹仙”和送葬人众。

送葬一切准备停当,“八仙”一声“同发”,棺木起驾,霎时哭声四起,锣鼓喧天,吹打高奏,鞭炮齐鸣,棺木及送葬人众徐徐向墓地行进,沿途抛下纸钱,作死者亡灵回家的“买路钱”。有钱人家还在途中摆设路祭,供过往行人吊祭,祭吊者可得主祭人发给的“红帽”(尺宽白布)一只。沿途翻山涉水,修路搭桥,逢路窄处,则由两位身强力壮的“八仙”抬过,称“打大扛”。灵柩至墓地,一般送葬人众均自行返回,死者子女往往还恋恋不舍,有的甚至钻入墓穴,不容灵柩下葬,终由亲友劝回。死者亲人下跪或恸哭时,旁人多以“节哀自重”、“死者会保佑”等语劝之。

送七死者安葬后,亲属“头七”(第一周)内每天要给死者坟堂送去“火种”(以稻草编成,点燃后置坟前)和祭品,第七天送完“火种”后必向死者嘱咐要“自留火种”,以示不再送之意。家中每餐吃饭,必预留一席,意谓供死者亡魂回家就餐之需,有虽死犹生之意。

守孝父母死后,子女守孝三年,逢考不能应试,为官告假回家,今称“守孝”,古称“丁忧”,父死称“丁外忧”,母死称“丁内忧”。守孝期间,忌着华丽衣衫,不出远门,不办婚嫁喜事,男人四十九天后才能理发,不参与任何社交活动。第一年春节,堂中设“灵屋”,灵屋内置灵牌或遗像,亲友携祭品前往祭奠,称“烧新香”或“做新节”;不用红纸写春联,而用绿纸或白纸写“守我堂前孝;不知户外春”或“白雪有情随我素;红梅无意任他春”等联语,不接龙灯,不贴年画,端午节不包粽子。

奉新丧葬习俗大致沿袭。建国后,提倡移风易俗,节俭办丧事。县城兴建了火葬场,凡属国家干部、职工,死后一般采取火葬,但火化之后仍用棺木土葬。在农村,基本上还是土葬。

上世纪90年代后,县民政部门设立了殡仪馆和公墓山,殡葬形式较旧时已大为简化。在城镇,亲人死后,请医院开出死亡证明,请灵车送至殡仪馆。再由单位张贴讣告或向亲友报丧,在家设置灵堂,供死者生前好友吊唁。单位一般送花圈,个人单独送或凑份子,一般送素帐(踏花被)、素烛、鞭炮或火纸三样,或送30元代礼。第三天,亲友按通知的时间到殡仪馆参加遗体告别仪式。

仪式布置一般是:遗体居中置水晶棺内,上方悬挂白纸或绿纸书写的横幅,两旁饰以挽联,厅两旁陈列单位或亲友送的花圈或挽帐。仪式开始,亲友披黑纱或白花肃立,奏哀乐,向遗体三鞠躬后,亲人先行告别,再是亲友依次告别,亲友向死者亲人劝慰一番之后,遗体即送入焚尸炉,仪式即告结束。然后由亲人将骨灰安在葬在公墓山即可。

农村土葬,停柩三天,仍请“八仙”抬柩,亲人送葬。旧时的丧葬习俗,在各乡或多或少仍有所保留。

樊明芳:年5月生,奉新仰山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宜春市诗词学会理事、奉新县楹联诗词学会会长、中学高级教师。曾任奉新二中校长、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奉新一中副校长、《奉新县志》副主编等职。

出版过《名胜古迹楹联选》《古今特长联译赏》《奉新风物》《百丈禅话诗文》和奉新文化系列丛书(8本)等专著,发表过《中国长联初探》《怀海与禅门规式》《张勋墓葬陶仙岭》《趣联大师刘师亮》《唐宣宗在奉新的奇闻逸事》《华林胡氏源流及其祖居考》《新吴侯涂钦的生平及其墓葬考》《司马头陀其人其事》《百丈寺的历史沿革》《浮云宫的历史沿革》《颖学弘敏在奉新的经历考述》《八大山人在奉新的活动轨迹考述》《杨万里知奉新的经历和诗歌创作散论》等百余篇文章。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

赞赏

长按







































有什么办法根治白癜风
乌鲁木齐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