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新习俗 奉新人民是勤劳、智慧、淳朴、好客的人民,千百年来,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经济习俗饱含着人民的睿智,生活习俗蕴蓄着浓浓的乡情,礼仪习俗彰显着乡土文化,社会习俗传承着祖辈的希冀,节令习俗昭示着家族的文明,游艺习俗洋溢着天真的童趣。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也是民俗文化中闪耀着熠熠光芒的一颗明珠。 奉新习俗之奉新方言 ②扒灰 扒灰,在奉新特指公公与儿媳之间发生了乱伦的性关系,公公则被戏称为“扒灰狗”。关于这个特殊动词来历,向来有多种说法。 最早是《吴下谚联》解释其由来说:“翁私其媳,俗称扒灰。鲜知其义。按昔有神庙,香火特盛,锡箔镪焚炉中,灰积日多,淘出其锡,市得厚利。庙邻知之,扒取其灰,盗淘其锡以为常。扒灰,偷锡也。锡、媳同音,以为隐语。” 意思是说,从前有座神庙,香火特别旺盛。那些锡箔在香炉里焚烧,时间久了,香灰一天比一天多,庙祝就会把香灰中的锡块扒出来,卖得到很多钱。庙旁的邻居知道了,也经常到香炉里扒灰偷锡去卖。扒灰,就是偷锡的意思。 因为“锡”和“媳”同音,人们就把公公偷儿媳的不伦行为委婉地称为“扒灰”。第二种说法是:过去有个习俗是新媳妇要打扫炉灶下的灰烬,是为“扒灰”。公爹意欲与儿媳妇有情,便会在炉灶灰中或藏点金银首饰“贿赂”儿媳,或藏情书或情诗“挑逗”儿媳。 待儿媳扒灰时必然看到了,若有意,必然有所表示,于是形成通奸之事。现在一些地方还有这个扒灰的习俗,往往是新婚次日早上,公公或婆婆把一些红包放于尿壶旁、扫帚下、炉灰中,贤惠的新媳妇起床后要做点倒尿壶、倒炉灰、打扫院子之类的家务活,自然就能收获红包。 第三种说法是:有一次王安石走过儿媳的房间,看见儿媳睡在透明纱帐的床上,眼球不由得为之发光。王安石毕竟是诗人,于是在充满灰尘的墙上写了一句:“绫罗帐里玉琵琶,我欲弹来想得差。”写完后躲在一旁观察儿媳的动静。 儿媳看到公公在外面鬼鬼祟祟的,于是出来看公公在墙上写了什么,一看到公公留下这样的词句,当即明白了是什么意思,于是在公公的诗句后续上了一句:“愿借公公弹一曲,肥水不流别人家。”王安石看见儿媳的话后,正在暗自高兴。 没想到这时儿子出现了,于是赶紧用袖子去擦拭墙上的字迹。儿子奇怪,问老父在做什么,王安石说:“老父在扒灰呢!”又有人说,扒灰一词不是出于王安石,而是出自大学士苏东坡,故事情节大同小异。 第四种说法是:有个汉子壮年时妻子便去世了,再也没有续娶。可是祸不单行,不久二十多岁的儿子也病逝了。家里就只剩下了公爹和儿媳。公爹和儿媳日久生情,各怀心意。一年冬天,公爹在炉子前烤火,不好意思向儿媳表白,就用炉边的木炭在地上写了两句诗:“中年丧妻实惶凄,夜夜无伴谁相依?” 公爹写完,为了让儿媳看到,就借故出去了。儿媳进来,看了公爹写的诗句,心里自然明白,也在下面续了两句诗:“公爹若不嫌我丑,愿替婆婆当你妻。”。恰巧有位私塾先生来串门儿,公爹和他围着火炉闲聊。私塾先生看到地上这首诗,读罢不禁偷笑。 儿媳发现后顿时脸红耳赤,焦急地对公爹说:“爹爹啊,赶快把炉子旁边的灰扒一扒。”私塾先生对公爹笑道:“你的儿媳叫你扒灰呢!”这时公爹才看到儿媳写的两句诗,臊得满脸通红,三下五除二,扒来炉边的灰,把地上的诗盖住了。 作者简介樊明芳:年5月生,奉新仰山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宜春市诗词学会理事、奉新县楹联诗词学会会长、中学高级教师。曾任奉新二中校长、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奉新一中副校长、《奉新县志》副主编等职。 出版过《名胜古迹楹联选》《古今特长联译赏》《奉新风物》《百丈禅话诗文》和奉新文化系列丛书(8本)等专著,发表过《中国长联初探》《怀海与禅门规式》《张勋墓葬陶仙岭》《趣联大师刘师亮》《唐宣宗在奉新的奇闻逸事》《华林胡氏源流及其祖居考》《新吴侯涂钦的生平及其墓葬考》《司马头陀其人其事》《百丈寺的历史沿革》《浮云宫的历史沿革》《颖学弘敏在奉新的经历考述》《八大山人在奉新的活动轨迹考述》《杨万里知奉新的经历和诗歌创作散论》等百余篇文章。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