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9/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奉新习俗

奉新人民是勤劳、智慧、淳朴、好客的人民,千百年来,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经济习俗饱含着人民的睿智,生活习俗蕴蓄着浓浓的乡情,礼仪习俗彰显着乡土文化,社会习俗传承着祖辈的希冀,节令习俗昭示着家族的文明,游艺习俗洋溢着天真的童趣。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也是民俗文化中闪耀着熠熠光芒的一颗明珠。

奉新习俗之游戏习俗

(16)打麻将

麻将是一种历史悠久、老少咸宜、最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是一种极具文化底蕴、充满了智慧和变数的益智游戏。千百年来,麻将在我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地区,都具有范围最广、人数最多的爱好者。据说以茶馆最多、最讲究生活慢节奏的四川成都为盛,有人夸张地说:“坐飞机从成都飞过,都能听到下面的麻将声。”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对成都的赞誉还是贬斥。

麻将牌一般用竹子、骨头或塑料制成,形状呈小长方体,每张牌有正反两面,正面刻有花纹或字样,每副牌为张,分“索”(9×4张)、“饼”(9×4张)、“万”(9×4张)、“东”“南”“西”“北”(4×4张)、“中”“发”“白”(3×4张)等种类,另加两个色子,这就是一副完整的麻将。

打麻将均由4人参与,差1人称“三缺一”。由于全国各地所定的游戏规则不一样,同样的一副麻将,便形成无数种玩法。本人无心研究博大精深的麻将技巧,只是写到奉新的游戏习俗,如果没有写到奉新麻将,便总是觉得不完美。因此,下文只简介奉新麻将的玩法。

1、选方:4人相约到齐之后,从一副麻将牌中挑出“东”、“南”、“西”、“北”各1张,反放洗乱之后,各人任选1张,翻开之后,即确定了各人所坐方位,约定俗成,挑到“东”的一方先做庄。

2、洗牌:4人坐定之后,将所有麻将牌有字的一面朝下,反复推转,使之混乱,然后按每墩2张,每人砌17墩(34张)排列整齐,斜放于自己面前,因4人砌完之后,整齐的麻将牌叠放在一起,恰像那连绵不断的长城,故俗称打麻将为“修长城”。

3、抓牌:先由庄家跌色子,根据两个色子相加的点数确定从何方何处抓牌:5、9在手(己方),6顺(下方)8反(上方)7对(对方),讲究“留小抓大”,如两色之数为4和5,即从己方的右边除下4墩起抓,每人每次抓2墩,每人抓满12张后,由庄家挑2张牌,即挑第1和第3张,然后每人依次挑1张。

4、打牌:由庄家先打出一张牌,然后是依次摸一张打一张,不吃牌,能自摸,但有2张相同的牌可以“碰”任意一方打出的同张,有3张相同的牌可以“扛”任意一方打出的第4张,称“明扛”;自己摸到了相同的第4张,则称“暗扛”;“扛”又根据约定分为“包扛”和“不包扛”两种,如约定包扛,则均由放扛者承担3番(含补扛);如不包扛,则由放扛者承担1番,补扛则每人承担1番;成局有相邻3张、相同3张和13烂(含7星)3种;和牌有平和、13烂、大飘、7星、、麻七5种,别人放炮对应的番数分别为1番、2番、3番、4番、5番、10番,如系自摸和牌则分别翻番。

5、成局:做成什么局要根据手上摸到的牌来定,相邻3张、相同3张均为1局,成4局加1对头(14张)即是和牌。如做13烂局,和牌则需14张互不相邻且互不相同的牌,如、、(不相邻,隔2以上均可),再加东、南、西、北、中、发、白,这16张中的任意14张牌,即为13烂和牌。

6、和牌:和牌根据做牌的难易程度可分为平和、13烂、大飘、七星、麻七5种。平和是最容易做成的,只需任意4局加1对头;13烂需14张互不相邻且互不相同的牌,如14张牌中具备了东南西北和中发白7字,则是难度较大的七星;大飘需4局全同加1对头;麻七则是由任意7对牌组成,其中如有4张相同,则被称为“麻七王”。

7、计番:由于和牌的难易程度不同,计算输赢的番数也不一样:和牌有别人放炮和自摸两种,别人放炮的平和计1番、13烂计2番、大飘计3番、七星计4番、麻七计5番、麻七王计10番,均由放炮者支付;如系自摸和牌,则相应翻1倍计番,由3家支付。扛牌计番:明扛如包扛计3番,由放扛者支付;不包扛计1番,由放扛者支付;自摸暗扛计2番,由3人支付;补扛:如包扛则计3番,由放碰者独自支付;如不包扛则计1番,由3人支付;扛上开花:如扛牌时恰遇和牌,则翻1倍计番,由3人支付,放扛者再加1番。

麻将本为一种较高雅的娱乐和游戏形式,但近数十年来,有人将其变成一种赌博谋利的工具,麻将于是便具有了“赌具”的臭名,其实麻将本无罪,只是缘于好赌之徒的利用,才使麻将蒙受了不白之冤。

(17)唱瑞河戏

奉新瑞河戏是由瑞河锣鼓戏与瑞河大班戏融合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戏曲剧种。瑞河锣鼓戏为一度风行在赣东北地区的锣鼓戏(也称灯戏、采茶戏),迄今余年,是从民间灯彩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曲调多为彩调、山歌、田歌、渔歌、茶歌等民间小曲,有一套完整的锣鼓经。

瑞河大班戏为一古老剧种,始于明万历年间(-),是从道教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吸收了当时盛行的弋阳腔、昆山腔以及湖北汉剧弹腔,形成高、昆、弹“三腔”,与江西省内的东河、饶河、宁河等赣江支流的大戏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在奉新瑞河戏的形成过程中,瑞河锣鼓戏起着主导作用。

瑞河锣鼓戏的发展过程为“先灯后戏”。起初,每逢春节、庙会或大的喜庆活动,人们用吉祥灯彩形式隆重庆祝,如龙灯、狮灯、船灯、茶灯、跑马灯、鲤鱼灯、高脚灯等,表演者边歌边舞,热闹非常。后来随着群众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灯彩表演搬上了舞台,灯具表演也逐渐被手势表演所替代,于是就有了单台戏、对子戏、三角戏,人们称它为灯戏,也叫短褂子戏。

到了清嘉庆年间(-),有了丁家戏、陈家戏、喻家戏等整本戏,内容反映家庭、婚姻、爱情等方面,故事完整,情节感人,服装是长袍、马褂、裙袄等,人们叫它长褂子戏,也叫采茶戏。

到了清咸丰年间(-),传本记文戏大量流入,这些剧目情节复杂,场面宏大,都是反映豪门贵族、宫廷、官府生活的,光穿长袍、马褂、裙袄服装是表现不了的,还需要蟒袍、褶子等服装和水袖、架子、武打等功夫去表现它,于是就请来了许多瑞河大班戏中的艺人前来传功授艺。这时正值瑞河大班戏开始衰退,许多艺人便纷纷改唱瑞河锣鼓戏,这样一来,就把大班戏的唱腔表演带进了锣鼓戏。

在清末民初一段时期的相互影响中,瑞河大班戏的优秀声腔、伴奏、剧目、表演等艺术精华部分,多为锣鼓戏艺人所吸收,并在演出实践中进行了适当的揉合和发展,从而逐渐形成了瑞河流域一带群众喜闻乐见的瑞河戏剧种。

《芦林会》剧照

奉新瑞河戏的音乐颇具特色。首先,它有高、昆、弹、彩四大声腔,其中又以高腔、彩调最为丰富。一般是用于出神道、仙女唱昆腔;出鬼魂、念佛、焚香唱高腔;出公堂审案、戏耍卖癫唱弹腔;叙事、说理唱彩调(又名记文调);载歌载舞唱灯调(也叫小调);家庭生活、生产唱香炉脚调。这就是所谓的“大班有三腔”,“小班有三调”,二者合而为一,既继承了瑞河大班戏以声腔著称的优良传统,又发挥了锣鼓戏明快、活泼、载歌载舞的特点,使其艺术表现力极为细腻、缠绵、圆浑、清脆,变化多样而统一,较之全省其他兄弟剧种更具特色。

其次,奉新瑞河戏的锣鼓点子特色鲜明。它除一般剧种锣鼓点子所起的作用外,还能伴奏唱腔,渲染气氛,配合人物的形体动作和刻画人物的内在感情,起着过门和间奏曲的作用。如表现花旦上场或行路时愉快心情的《凤点头》,配合老旦走路或花旦采桑、采茶等舞蹈身段的《画眉跳架》,配合小花涉水和行路身段的《么二三》,配合小生行路或消闲漫步身段的《慢摆锤》等等,都是很生动、很形象的代表点子。

此外,《大锦头》、《四面青》、《金莲花》、《急急风》等也与其他剧种的同名点子各有千秋。

《飘带剧》参赛

奉新瑞河戏剧目丰富,主要存目分喻家戏、丁家戏、陈家戏三大类。其中有全国独一无二的连台15晚的《喻妹子过界岭》,有连台4至5晚的《丁山分家》和陈家戏,此外还有整本的《毛红记》、《卖花记》、《飘带记》、《破肚记》、《浮石记》等大型剧目。

年3月,经宜春市人民政府批准,奉新瑞河戏被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简介

樊明芳:年5月生,奉新仰山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宜春市诗词学会理事、奉新县楹联诗词学会会长、中学高级教师。曾任奉新二中校长、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奉新一中副校长、《奉新县志》副主编等职。

出版过《名胜古迹楹联选》《古今特长联译赏》《奉新风物》《百丈禅话诗文》和奉新文化系列丛书(8本)等专著,发表过《中国长联初探》《怀海与禅门规式》《张勋墓葬陶仙岭》《趣联大师刘师亮》《唐宣宗在奉新的奇闻逸事》《华林胡氏源流及其祖居考》《新吴侯涂钦的生平及其墓葬考》《司马头陀其人其事》《百丈寺的历史沿革》《浮云宫的历史沿革》《颖学弘敏在奉新的经历考述》《八大山人在奉新的活动轨迹考述》《杨万里知奉新的经历和诗歌创作散论》等百余篇文章。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

赞赏

长按







































北京哪治疗白癜风医院收费低
白殿疯病早期图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