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3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天下明德自从舜起”。零陵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自舜帝后,龙伯高、柳宗元、范纯仁、张浚、杨万里等许多名人纷踏而至,被贬来这里或在这里做官,他们的家风故事教育和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零陵人民。

 

 一代贤守龙伯高家风

  龙伯高(前1年-公元88年),名述,京兆(今西安市)人。是龙氏先祖。汉光武帝25年敕封为零陵太守,历代史志皆有褒扬。称他清正廉洁,勤政为公,宽厚待人,礼贤下士。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节选自马援《诫兄子严敦书》)。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龙伯高为人敦厚诚实,说出的话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他谦约节俭,待人又不失威严,我非常器重他,愿你们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要做他那样的人。

  龙伯高任零陵太守时,当时,刘秀御驾亲征、马援挂帅进攻武陵一带的"五溪蛮",战火使零陵郡内人心浮动,民心惶恐。龙伯高到零陵任职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安抚人心,发展生产,增长经济。据说,在战事紧张、马援受挫、供给困难、军饷难以为继的紧急情况下时,龙伯高毅然决定将夫人头上的金簪取下,变卖充作军饷,支援平乱。史记:龙伯高"在郡四年,甚有治效",马援赞他"孝悌于家,忠贞于国,清明临莅,威然赫赫,朝廷褒功,田野泳德,宇宙间气,独君先得。俨然遗像,千载仪则"。宁徐自明赞龙伯高曰:"班孟坚赞称燕齐之士与周并传,得非太公召公之德,实磅礴于人心,故其传久不民欤。

  “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龙伯高因其行善积德、教导有方。子孙后裔妣陈氏生五子,五子均登科。当时还有宁丞相李刚题诗为赞:龙蛇虎踞作佳城,万古千秋诗善人;莫道山川无秀气,如何从此起人文?清湖广巡抚綮李和鼎《重修伯高公墓表》云:"龙氏之裔如江如楚,如粤如蜀,传在世矣。龙之若孙,代多哲人。文献不绝,传在人矣。先生炳琅汉牒,千世百世,脍炙人口,传在史矣。余何言之有?然姑摭其大概,敢以弗文辞,盖欲述先生百代之高风,并以告将来之官兹土者"。

  大文学家柳宗元家风

  柳宗元,因祖籍(今山西省永济市),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柳子自永贞革新后被贬到永州做永州司马员外郎这一闲职,他一住就是10年,在这里写出了《永州八记》等脍炙人口的文章,提出“官为民役”的民本思想。

  年,也就是唐代宗大历八年,柳宗元就在长安街的一个柳姓官宦家庭诞生了。柳宗元的家庭文化气氛非常浓厚。父亲柳镇信奉儒学,长年在外做官,不羡慕荣华富贵,仁爱仗义,为官廉洁,做人耿直,从不阿谀奉承。相传他在路上捡到大鱼,分给贫困的老百姓吃。12岁后,柳子随父亲宦游,过着游学的生活。让柳子不仅学到了父亲积极入世的态度和刚正不阿的秉直。

  母亲卢氏,从小就深受圣贤教诲的影响。自从嫁到柳家她服侍公公和婆婆非常的孝顺,体贴入微。她对待柳家的所有亲戚和宗族们也是以诚相待,尽心尽力,相处得十分和睦。后来,柳镇被调到了朝廷里去做御史的官。卢氏为了使丈夫能够在朝廷里安心地做事,将柳的所有亲属,统统迎接过来,共同居住。面对人口众多的这个大家庭,卢氏的心中时时想着的是每一个人的需要。她做起事来诚敬而又谨慎;待人上更是谦恭得体。处处把自己放在最卑微的位置上;对待年幼或晚辈者,她就百般慈爱,象亲生父母一样爱护他们;对待和自己平辈的,她就视为手足,关爱备至。卢氏对族亲们的真诚付出,使得这一个大庭充满了和谐与温馨。

  时逢荒年,又发生了「安史之乱」。柳家这一大子人生活一下子变得十分艰难。为了照顾好家庭中的每个人,卢氏常常自己忍饥挨饿,把食物留给亲属们的孩子吃。这一切的一切深深感染着柳宗元。

  长大后的柳宗元继承父母亲的遗德,传承好的家风,他心系天下、心系人民。他参与永贞革新,想去弊存利。他提出的“官为民役”,“民利民自利”的民本思想,如今依旧闪烁着光茫。他在柳州任刺史时赎奴仆、修堤坝、兴水利,办学堂,做了许多有益人民的事。

  布衣宰相范纯仁的家风

  范纯仁,字尧夫,谥忠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仁宗皇佑元年进士。累官侍御史、同知谏院,出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转运使。元佑元年同知枢密院事,后拜相。哲宗亲政,累贬永州安置,他被贬后就住在零陵东山的华法寺里(现高山寺)。

  范纯仁的父亲就是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范纯仁秉承了范家的俭朴之风。他从布衣一直到宰相,其廉洁俭朴始终如一。做官得来的俸禄,大多用来扩大父亲范仲淹当时创设的救济贫苦人们的“义庄”。有一次,范纯仁留自己的同僚、秘书监晁端在家中吃饭。晁端吃过饭回去后,郑重其事地对旁人说:“可惜啊,范丞相家的家风变了!”听到的人都不太相信这话,问他是怎么回事。晁端回答说:“平时他们家吃饭,菜总是咸菜、盐豆腐之类,这次他家留我吃饭,咸菜、盐豆腐上面,居然放了两小簇肉,这是他家的家风变了吗?”从晁端所说的范家的食谱,可见范纯仁家中平时生活俭朴的程度。

  范纯仁还乐助穷人。范仲淹在睢阳任官时,有一次,让儿子范纯仁到苏州去运一船麦子。那时候,范纯仁年纪还很轻。麦船返回时,暂停在丹阳,见到了熟人石曼卿。范纯仁问他为什么停留在此,石曼卿回答逢亲之丧,无力运灵柩回家。范纯仁听了,便自作主张将一船麦子全送给了石曼卿,让他作回乡的费用。

  范纯仁经常做到言传身教,他教育子弟说:“即使是再愚蠢的人,对别人提出要求的时候,也往往是看得很清楚的;即使是再聪明的人,容忍自己错误的时候,也往往总是很糊涂的。如果能用苛求别人的心来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就不怕做不成圣贤!”他处处以俭朴和忠恕教育子弟,同时也这样劝导自己的其他亲属。有个亲属来请教范纯仁如何处世,范纯仁告诫这位亲友说:“只有俭朴才能铸成廉洁之风,只有宽恕可以成就好的德性。”在范纯仁的教育下,其子范正平、范正思也能像祖、父辈一样,立身守正,为官正直。

  抗金领袖张浚的家风

  张浚(年8月11日-年4月20日),字德远,世称紫岩先生。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南宋名相名、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学者。历枢密院编修官、侍御史、知枢密院事、川陕宣抚处置使、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周必大称他“忠贯日月,孝通神明。勋在王室,恩在生民。忠震四夷,功垂万世,遗像巍峨,千古是企。”他于绍兴八年(年),张绍兴二十年、绍兴二十六年三贬到永州,入今零陵文星街38号有张浚故居。

  张浚做为朝庭大员按理应是家财万贯,可从张浚写的《三省堂记》“予作堂于地(寓止客馆)之东隅,仅庇风雨”中让我们感觉大张浚的为官清廉。关于他清廉还有“一贫如此”的故事。史记张浚得罪了秦桧以后,被贬到那时称为荒野的零陵,他随身只带了几箱子旧物。桧党诬告说那里面都是张浚和蜀地旧部往来策划谋反的书信,以为抄家缴来至少可以在其中发现一些不利于张浚的私物。宋高宗派人去抄来,在朝堂上打开一开却只看到一些书籍,虽然也有书信,但里面都是忧国爱君的话。此外就是破旧衣服,宋高宗大出意外,非常感动,说:没想到张浚竟然一贫如此——

  张浚被贬零陵时,张栻也跟在父亲身边,父亲的勤俭节约、忠君爱民言行举址深深的感染着他,张栻在好家风培养下成了与朱熹齐明北宋的理学大师。

  中兴大诗人杨万里家风

  杨万里(年-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二十四年()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调零陵丞。乾道,知奉新县,擢国子博士,迁太常博士,权吏部右侍郎官,将作少监。淳熙间,历知常州,提举广东常平茶盐,迁广东提点刑狱。十一年(),召为吏部员外郎。历任枢密院检详官,尚书右、左司郎中,秘书少监。他被解缙称为“文章足以盖一世,清节足矣励后人”。

  杨万里家风清廉。杨万里的父亲杨芾在湴塘村留下一栋老屋,陈旧破损,仅能避风雨,到杨长孺时已经是第三代了,三代人却不肯花一分钱修葺。当时的吉州太守史良叔任期已满,来到湴塘村向杨万里父子话别,“入其门,升其堂,目之所见,无非可敬可仰、可师可法者”,于是叫画工将他家的祖宅、以苦为乐的生活场景画图而去,并上报朝廷。

  杨万里自己十分清廉,他的“遗诗避宴”的故事就是明证。隆兴元年,杨万里因张浚的推荐调离零陵,同僚们得知杨万里升迁的消息后决定摆一桌酒席为他送行。杨万里得知后提前动身离开,当晚装好书籍衣物,夜里就请好渡船提前走了。当同僚们来请杨万里赴宴时,只看到他在书桌上留下一纸便笺,“已坐诗臞病更羸,诸公刚欲饯湘湄。夜浮一叶逃盟去,已被沙鸥圣得知。思归日日只空言,一棹今真水月间。半夜犹闻郡楼鼓,明朝应失永州山。”

  在杨万里的教育和影响下,其子孙均是官声卓著,廉名远播。杨万里长子杨长孺深受家风熏陶,一生两袖清风,他曾慷慨说道:“士大夫爱一文,不值一文。”他在调离广东经略之任时用自己的工资七千缗为贫户纳税,他的《代民输租》一诗里也说到这件事:两年枉了鬓霜华,照管南人没一褂。七百万钱都不要,脂膏留放小民家。

编辑:发布小仙女

来源:永州新闻网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怎么治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的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