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3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年,奉新县柳溪乡店下村一块很简单的石刻,被国家文物局挑选入《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这是国家文物局为充分展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由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从全国新发现的处不可移动文物中,遴选了项重要发现汇编成的。能登录进去,可见石刻所具备的独特历史文化价值和意义。年,江西省评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的江西文物“百大新发现”,这块石刻又被评选入“百大新发现”之中。这块留存在奉新的石刻名字叫“店下水契石刻”。

发现这块石刻非常偶然,记得是那个初夏,我和同事张先龙驱车往柳溪乡做田野调查。我做调查是有一个笨方法的。下到乡村,一个挨着一个村组的进行,进了村就开始问,这里有老房子么?有老水井么?有碑刻么?有奇怪的山么?有奇特的石头么?往往得到一丝线索之后,就按线索追下去,不少新发现就是这样出来的。这次也是这样,本来我们是想去柳溪店下村上柏庄复查一个红色文化旧址的,结果在过店下桥的时候遇见一个老农。老农往往是调查中最能提供线索的,因为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历史上的东西了解的多,记得多。我于是下车问起老农来了:老人家,这里有很老的房子么?对方摇头。老人家,有古水井或者碑刻么?对方摇头。有什么奇怪的山或石头么?对方摇头。看来没希望了。我于是回到车上,准备走,最后不死心的转身又问了一句。有在石头上刻了字的石头么?“前面发电站那里不就有一块。”老农回答说。咦!有戏了,赶紧又下车问清的去路和里程。往前驱车,不远就到了那个电站。循着电站的护墙十来米,已经看到那块石头了。石头位于溪流中间,四面环山,西距1米处有一堤坝,石头是一块不规整的花岗巨石,卧于溪流中,最宽处5.4米,最长处约6.74米,上面刻了一些简短的文字,应该是分两次于清代同治丁卯、光绪已卯年刻上。内容一为“当官永买,同治丁卯年立,业户刘为仁买上正坡,管口口,立契所管存照”。二为“光绪已卯年,业户口口仁买,买本坡水叁分照契管”。

同事老张看看石刻说,算了吧,不用登录吧,没有什么意义呀!我摇头笑着说,不对,很有意义!很有意义!老张可能不知道,我这段时间,正在收集和整理奉新山区棚民的史料。也就是奉新仰山、甘坊、柳溪、石溪、澡溪、百丈等乡镇的客家人历史。其间,就有客家人为生存对山区资源使用过程中滋生出来的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的说法和根祗源于西方。“契约”一词源于拉丁文,在拉丁文中的原义为交易,其本质是一种契约自由的理念。所谓契约精神是指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而由此派生的契约关系与内在的原则,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

西方有一个很经典的契约精神的故事。在美国纽约哈德逊河畔,离美国18届总统格兰特陵墓不到米处,有一座孩子的坟墓。在墓旁的一块木牌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年7月15日,一个年仅5岁的孩子不幸坠崖身亡,孩子的父母悲痛欲绝,便在落崖处给孩子修建了一座坟墓。后因家道衰落,这位父亲不得不转让这片土地,他对新主人提出了一个特殊要求:把孩子坟墓作为土地的一部分永远保留。新主人同意了这个条件,并把它写进了契约。年过去后,这片土地辗转卖了许多家,但孩子的坟墓仍然留在那里。年,这块土地被选为总统格兰特将军的陵园,而孩子的坟墓依然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成了格兰特陵墓的邻居。又一个年过去了,年7月,格兰特将军陵墓建成周年时,当时的纽约市长来到这里,,在缅怀格兰特将军的同时,重新修整了孩子的坟墓,并亲自撰写了孩子墓地的故事,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那份延续了年的契约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承诺了,就一定要做到。

人们评论契约精神的时候,往往说中国缺少契约精神。中国人的身体上存在变通的文化基因,变通与契约精神诚实的信守规则是相违背的。这也是中国诸多现实问题产生的根源。这里就不展开说了,下回有空,专门详细的说说。

而现在,一份中国清代客家先民的契约,就刻在石头上,同治丁卯是年,算来这份契约在这里多年了。契约的细致之处,就是约定溪水使用的,同治年间买定的是“上正坡”水,而且特别注明了是“当官永买”,注意喽,是“永远买定”哟。光绪年间,是“本坡水叁分”,这股小溪流被分成十分,其中三份是业户口口仁买下并照契管理使用。

契约已细化到一支小溪流的水,可想见,当时山区的资源都已各自通过约定彼此形成了契约,只不过那些纸质的契约已消失于历史尘埃中,唯独留下这份刻在石头上的买水契约。

奉新的客家人主要是清朝康雍乾时期迁来。这些客籍先民们可是谓是筚路蓝缕艰辛行来。明清易代之际,战乱四起,饿殍千里,人们为生计,为了躲避战乱,四处迁徙。至康熙十二年底又发生的三藩之乱,在次年的五月开始波及江西。康熙十三年,清军进入江西,与叛军展开了激烈对抗。江西先后有三十多个县、府出现起事和变乱,呼应叛军,严重迟滞了清军进攻的速度。奉新县也有不少人呼应叛军,如康熙十四年四月乙卯,定远平寇大将军和硕安亲王岳乐疏报:“招抚江西奉新、都昌、冷口、南湖、西湖等处,伪官九十一员,贼兵一万九千八百余名。”至四月丙申,定远平寇大将军和硕安亲王岳乐又疏报;“招抚江西铜鼓营、强山、东乡、余干、奉新等处伪官九十七员,贼兵三万三千三百余名。”康熙十五年十一月壬寅……总督董卫国又疏言:“上高、奉新诸县贼氛蜂起,请速遣援师,并调邻省兵前来防守。”这样的反复争战,让江西许多地方的生产都遭到了严重破坏。康熙十八年二月己巳,康熙帝谕兵部:江西旧欠钱粮,屡经督抚理科道等官奏请蠲免,朕已洞悉,但当逆贼煽乱之时,各省地方与贼接壤者,被其侵犯,迫而从逆,情非得已,故于平定之后,其旧欠钱粮悉行□克。江西于贼未到之先,地方奸徒辄行倡乱,广信,南康,饶州、奉新,宁州,宜黄,安仁、永新,永丰、彭泽,湖口、泸溪,玉山、铅山等处,所在背叛,忠义全无,绅衿兵民等或附和啸聚抗拒官军,或运送粮米助张贼势,或布散伪札煽谤良民,或窝藏奸细潜通消息,轾负国恩,相率从逆,以致寇氛益炽,兵力多分,迟延平定之期,劳师费饷,揆厥所由,良可痛恨,即今田庐荡析,家室仳离,皆其自作之孽,逋赋未蠲,职此之故。但思逆寇渐轻歼除,地方凋敞,旧欠追比,民困愈深,朕心殊为不忍。其康熙十六年以前旧欠钱粮,著尽行蠲免,尔部即行该督抚通行晓示,务使小民均沾实惠,以昭朕爱养百姓至意。

康熙帝对奉新等地“抗拒官军“、“助张贼势”、“轻负国恩、相率从逆”甚为痛恨,但见这些地方“田庐荡析、家室仳离”,“地方凋敝”,为了恢复生产,减轻民困,还是蠲免了康熙十六年以前的旧欠钱粮。那么当时奉新的社会状况到底怎样昵?奉新的地方志中间有些记载:“夫嘉靖以后,庆、历、启、祯,相承太平,历世寇乱亦数十年,迄乎本朝兵荒多有其间”。“数十年来,兵燹流亡,生齿日衰。”由此可见,清初战乱对奉新的生产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奉新人口凋敝,大量抛荒。因此,清初的战乱是移民迁徙的一个历史大背景,为避战乱,大量客民迁入奉新,移民迁入奉新落脚的重点,是县域西北部大部分未得到开垦的山区。康熙至乾隆年间。这些移民主要分布于奉新的新安、新兴、进城、奉化四乡山地和丘陵地带,即现在百丈山、澡溪、石溪、柳溪等地,澡下、仰山、罗市、上富、甘坊等地的部份山区。迁入奉新的移民多来自广东、福建和赣南,以赣南籍最为主要,次则福建,再次则广东。这些移民主要是二次迁移,即从闽粤迁入赣南,再由赣南迁入奉新。赣南藉移民主要是来自兴国、信丰、龙南、定南、寻乌、瑞金、安远、宁都等县,福建籍的移民则主要来自上杭、武平、长汀、汀州等县,而广东藉的移民主要来自兴宁、梅县等县。这些人,因为无根无居所,被当时的政府和土著民称之为“棚民”。康熙至乾隆年间移民的大量迁入,使山区生存资源紧张起来,曹树基教授使用《江西省奉新县地名志》,对奉新移民的原籍进行了简单分析,井通过追踪检索法推算出乾隆五十二年奉新的移民人口数就有1.5万。至雍正十三年三至四月间,奉新县又设立了一个专门安置当地棚民的乡,称之为“归德”。于是奉新山区的客家移民身份从从“棚民”转换到“归德人”的身份。

这些客籍先民彼此之间来自不同的地区,面对不多的山林、耕地、水资源,开始是争夺,然后逐渐发展到以契约形式互相约定。中华传统的许多美德也在他们身上得以固化成客家传统,比如好客、诚信、勇敢、勤劳……

汉语里面,我们可以发现诚信其实就是对契约的一种美德的传承。汉朝时,人们彼此间对交办的事情的承接,用的是一个“诺”字,这个诺,便是“一诺千金”诚信源头。逐步发展到现在,似乎不说“诺”了,会说什么呢?“好的”,是一种模糊的答应?“是的”,是一种承认似的应承?

时代变迁,自清代以来,又有许多更替,那些已消失的契约在历史里无影无踪。可契约刻石犹在,石头上仍刻着契约上“当官永买”,让我们想起了那个两百年不迁移变化的小小孩子墓。

也许就是因为一块简单的刻石,记录的是一份中国的契约历史变迁与动荡,才让国家文物局的专家们在十多万个新发现中,把它选入《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个中的一个。也许我们都在希望,中华传统里的诚信真正站起来,成为中国现代发展进程中最需要的契约精神。

赞赏

人赞赏









































白癜风症状主要有哪些
北京治疗白癜风有名医院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