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甘坊镇紧紧毗连的柳溪乡(原名七里),是大山里的一颗明珠。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盛产毛竹,是九代毛竹王的产地。柳溪乡居住的大多为客家人,也是我的出生地。该地区流传的民间故事,具有浓郁的客家文化特色。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说说柳溪的故事。 鬼祠堂 溜头乡有个白云村,坐落在崇山峻岭之中,离村里不远的所在,有个天然石洞,当地人喊它“鬼祠堂”,说起这个鬼祠堂,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很久以前,白云村里住着一家富户,户主是个老员外。他有两个儿子在外地做生意,两个媳妇都留在家里打理田地山场。 大媳妇心地善良,小媳妇刁钻吝啬,有一年闹旱灾,田里的庄稼几乎绝收。村里许多人家都揭不开锅了,只有老员外家吃用不愁。于是总有些人会到他家来借点米或者杂粮瓜果。大媳妇从不让人空着手回去。小媳妇呢,不但谁都从她手里借不走一粒芝麻,嘴里还说些难听的刻薄话,而且到老员外那里告大媳妇的状,说她是个败家子。好在老员外也是个仁慈人,不但不骂大媳妇,还夸她做得好。有了老爹撑腰,大媳妇索性在屋堂前的禾场里支起了一口大锅,隔三岔五地熬一大锅稠稠的大米粥接济乡邻。小媳妇不但不帮衬她,还一天到晚耷拉着一张苦瓜脸,挤不出一丝笑容,她担心照大媳妇这样折腾下去,老头子归西后就分不到几样家产了。 由于连日劳累,大媳妇中了暑气,小媳妇见她病倒在床,心里暗暗高兴。一天下午,她蹲在茅坑里方便时,听见两个过路在说话。一个说:“老天真是不睁眼,偏偏让好人得病,搞得我们连一碗粥都喝不上。”另一个说:“别瞎说,人家大媳妇是个大善人,只不过是受了点暑热,过两天就会好的;小媳妇那么刻薄,她才真的会遭老天会报应,总有一天她会得‘崩病’(即血崩)死的。”小媳妇一听,恨得牙根痒痒。她想啊:长此以往,以后哪里还会有我的立足之地?一气之下,偷偷地在大媳妇喝的汤药里放了毒药,将大媳妇毒死了。 大媳妇出殡这一天,方圆几十里的老老少少都来了给她送葬。大媳妇的坟地离家有两里多路,扶灵打幡的人到了坟前,走在后面送葬的人还刚刚出门。上了年纪的人都说,盘古开天地以来,白云村谁死后都没有这么多人来送葬。 大媳妇死后的第七天夜里,白云村出了一件怪事:半夜子时一过,除了老员外家,家家户户都打着篾子火把来到了离白云村好几里路远的一个石洞里。原来头天晚上每个人都梦见大媳妇笑模笑样地对他们说,承蒙乡亲们看得起,我没有别的报恩,村外有个石洞,从明天起,每天子时一过,你们都到哪里去喝义粥吧。 人们走进石洞,里面有好几个厅堂大,石洞中间果真放着一大桶热气腾腾的米粥。洞里还有不少石桌石凳,上面还摆着碱水米果和烧熟了的家常蔬菜。饿急了的人们哪里见得这个,谁都顾不了斯文,每个人都吃得满头大汗,把肚子撑得滚瓜溜圆才一步三回头地离开。 村里人一连打了几天“牙祭”,劲也足了,话也多了,人们一见面都夸大媳妇是个善心菩萨,即便死了都不忘帮衬乡亲度过难关,子子孙孙都不会忘记她的恩德。小媳妇也听见了这些话,可是她不相信。 鬼祠堂实拍照片 这天夜里,当村里人又打着火把去石洞里吃义粥时,小媳妇也偷偷地跟在后面,到了石洞前亲眼所见,才明白乡邻所说一点都不假。于是她想了一个毒招。第二天就到甘坊请了一个捉鬼道士,把道士领到了石洞口,那道士端着一碗水,在上面画了一道符。这天夜里,人们又去喝粥时,里面就什么都没有了。 说也奇怪,第三天头上,小媳妇下身就开始见红,此后天天血崩不止,不到一个月,她就一命呜呼了。 老一辈人说,那个石洞里虽然没有了义粥,可是灾荒过后,村里人每逢节日,都会到石洞门口去烧香祭奠大媳妇。那几年正月里玩龙灯时,那里还会出现灯火通明的屋堂,有个俊俏的媳妇每天夜里都会笑吟吟地站在门口接灯,到第二天却什么都不见了。于是人们便把那个石洞叫做“鬼祠堂”。 虽然过去了这么多年代,那个“鬼祠堂”都还在,现在里面都还有石桌石凳哩。 作者简介龙江河:奉新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多年从事新故事创作与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中、短篇新故事作品一百多篇,获国家、省级奖励三十余次。 欲获取《故事里的奉新》 想参加龙老师小提琴讲课 请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