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8/1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出生、70年代初在奉新县城生活的人都会记得,每年大年正月初一,县城都会出现一个盛况空前的奇观。

那时,奉新县城有个很大的广场,广场有一个主席台。县城的人口不多,这个广场除了用来传达有关部门组织的大型群众集会和震慑罪犯的宣判大会,平时都比较冷清。

当年,广场中心还有一栋50年代修建的人民礼堂。

正月初一上午,有关工作人员,会在广场主席台中心摆好一桌一凳。

约莫9点钟左右,一个瘦高个儿戴着鸭舌帽和近视眼镜的中年男子便被请上了主席台,很有一点像要作报告的架势,不过他手上却没有讲稿。

他当然不是作报告,而是讲故事。

大年初一上午。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台上讲故事,会有人听?

有。其实他还没上台之前,人们就扶老携幼从各条大街小巷蜂拥而来,不少人还带了长条板凳或小圆凳,不一会偌大的广场便被挤得水泄不通了。

(这是笔者保存下来的非常珍贵的老照片,它真实地记录了当年奉新县城市民大年初一听故事的盛况。)

此人到底讲了什么了惊天动地的故事,令这么多人引颈聆听?

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在那个特殊年代,除了几个“样板戏”和苏联、阿尔巴尼亚、朝鲜几部老掉牙的影片,文艺界万马齐喑,哪里有什么别的故事讲,即便有,谁又敢讲?

讲述人只是把某个样板戏或某部老掉了牙的电影进行再创作,用故事的方式再现出来。

(这是革命样板戏《奇袭白虎团》中的剧照,也是他当时讲述过的故事之一。)

主席台上的讲述者声如洪钟,眉飞色舞,声情并茂,眉飞色舞,收放自如,一个个人们耳熟能详的红色经典被他演绎得惟妙惟肖,动人心魄。

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不知不觉就在他妙趣横生的讲述中溜过去了,直到故事结束,听众才恋恋不舍给离开广场,再待来年。

坐在讲台上的讲述者是何方神圣,竟有这等魅力?

老一辈的许多奉新人都认识,他叫张光烈,是土生土长的奉新人。

张光烈祖居奉新县赤岸镇历富张家,幼时居住在奉新县城,后来转入南昌读书;他从小聪颖过人,学习成绩奇好,且多才多艺,高中毕业后因家庭出身不好被高校拒之门外,只得考入江西广播艺术团当了一名创作员,后又因同样的原因被清退,又回到了原籍奉新,在县城小学当了代课老师,成了奉新一名极具才气的业余文艺骨干。“文革”期间却受到批斗,在奉新养路段当了一个清扫农村沙土公路的养路工。尽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追求文学艺术创作的志向始终不曾泯灭。

年10月31日,他的一篇几乎占了江西日报文艺副刊整幅版面的短篇小说《松青梅红》横空出世,轰动了整个奉新县城,由此他才被县文化馆请到了县城广场的主席台上展示他的才华。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张光烈(右一)与彭嗣胜老师在舞台上合说相声《女队长》)

年,已经年逾不惑的他力挫群雄考入了江西电视台当了一名编剧。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创作的电视剧和电影多次荣获"飞天奖”、“夏衍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系国家一级编剧,成为了上世纪90年代后江西省影视编剧界领军人物之一。

(年,在江西省文化艺术成果表彰大会上,时任省委书记孟建柱(前排中)亲切地请张光烈(身穿白色西服者为张光烈)坐在他身旁合影)

了解了张光烈不凡的人生历程,就不难想象当年他讲故事时散发出来的巨大魅力了!

在那个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极度贫乏的非常岁月里,张光烈以他出众的才华营造出了奉新历史上春节期间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现在奉新县城不少老人只要一聊起这件事,都把奉新县城市民正月初一到广场听故事的盛况戏称为奉新当年的“春晚”,说张光烈是奉新说评书的单田芳;这个难得一见的奇观的确是奉新文化史上一件值得记载的盛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