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中国佛教史,“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作为两大重要事件而被一再提及,有机会更多认识马祖道一和百丈怀海,以及他们当初建立的弘法道场,相信对理解汉传佛教和热爱中华文化,会产生有感同身受的现场感和复兴文化的责任感。——纯道题记 百丈禅寺坐落于久有“仙源灵境”之誉的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境内大雄山中,是中国佛教禅宗“禅林清规”的发祥地,又称“天下清规”,中国佛教禅宗古寺庙之一,该寺迄今已有年历史。 百丈禅寺背山面田,占地亩。山高米,俗称百丈,因其高大,气势雄伟,又称大雄山。大雄山远看象一尊卧佛,山上峭壁耸峙,竹木蓊郁,泉瀑飞泻,四时气候凉爽,是人们旅游避暑的好地方。 百丈禅寺原有七进殿堂,掩映在苍山翠竹之中,在中外佛教界享有盛名。原先这里香火不断,四方僧人前来朝圣者络绎不绝。 百丈禅寺,于唐大历间(-),县里一乡绅甘贞创建,初名为“乡导庵”。当时唐朝极度盛行佛教,倡导因果轮回。佛教为当时“国教”。唐宣宗登基时,御赐大智寿圣禅寺的匾额。到南唐,曾迁寺于原寺址的西北面,不久被毁。后延请大智禅师怀海在此住持修行,遂改名为“百丈寺”。 大智怀海禅师影响甚大,沩仰、临济、黄龙、杨岐诸宗皆出其下。尤其是他自创禅院清规以来,农禅并重的创举和实践,尽改僧尼云游在外,沿门托钵,不事劳作之习,强化了丛林组织形式,奠定了禅门的经济基础,推动了禅宗的发展。 大雄山上有一“龙蟠石”,位于百丈寺后山,相传怀海禅师常在此石上坐禅,因禅门将有真正道行的修行者出现,而称其为“龙象之才”,从此把它称为“龙蟠石”,后来传说唐宣宗也常在此参禅打坐。 佛教禅宗自达摩以来,出现了有戒不守、有律不循,曾出现过争当法嗣,争夺袈裟等丑闻。从前的清规戒律已起不到制约规范的作用。怀海到达百丈寺后,对此现象深感不安,他多年勤研佛经,探究禅理,终于在百丈寺为禅宗另立一种规式。 怀海采寻大小戒律,综合儒家礼仪,撰写了“诏天下僧悉依此而行”的《禅门规式》,又称“百丈清规”。从此百丈寺声名大振,香火极盛,在中外佛教界极负盛名,有“三寺五庙四十八庵”之说。 传说,唐宣宗时期,宫中宦官专权,宣宗李忱尚未即位,遭其侄武宗猜忌,处境险恶,遂决定出外避避灾祸。一天,他遇见一名高僧,谈及此事,高僧留下“退至百丈”四个字便走了。于是李忱翻阅地图,发现奉新有座百丈山、便历尽辛劳,不辞万水千山,来到百丈山。 一来到此处,见高山耸立,峰峦叠翠,山花吐艳、景色迷人,李忱便写下一首诗“仙花三月不间色,灵境无时六月寒,更有上方人来到,晨钟暮鼓碧云端”。于是留下来参禅修行,后来他回到朝廷当了皇帝。 唐宣宗在百丈寺当沙弥时,到后山凿石引泉,寻找水源,在此发现源头并亲书“真源”二字。在百丈大雄山上,当年黄檗禅师与唐宣宗在此对诗。黄檗吟道:“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唐宣宗接道:“溪间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流露出皇者气派,后果然即位。 在百丈山西北处,有一座皇娘墓。传说是当时唐宣宗在百丈寺当沙弥时,天天早上在大门口打扫卫生,大门外经常有一个村姑给种地的爹娘送饭路过。这一来二往,宣宗见村姑清纯秀丽,朴实可爱。村姑见宣宗眉宇高贵,气度不凡,二人就产生了感情。 后来唐宣宗回宫即位后仍念念不忘这个在他落难时给他带来了温暖和快乐的小村姑,就下圣旨派人将村姑接进宫来享受荣华富贵,谁知迎亲的仪仗队浩浩荡荡进入村姑家里,说要带她走的时候,这种大场面把村姑吓坏了,以为自己犯下了大罪,跑到后山崖边跳崖而死。消息传到宣宗那里,唐宣宗悲痛不已,下旨当地县官给这村姑修了一座“皇娘墓”。 唐、宋、元、明、清都曾有许多高僧在此住持弘法。临济宗鼻祖黄檗禅师,沩仰宗鼻祖灵佑禅师也曾追随怀海大师在百丈寺参禅学佛。唐朝惟政,宋代有道恒、道震、智映、净司;元代有大昕、德辉等;明代有明雪禅师;清代有云堂、德清、石兰等高僧都曾在此住持弘法。 明代诗人毛蕴德曾有一首诗这样赞誉百丈山“雄风高百丈,香火镇千秋,名誉魁多士,清规遍九州”。可见百丈清规对全面佛坛影响多大,也奠定了百丈寺禅宗祖庭的地位,百丈寺历经南唐、宋、明、清朝多次损毁变迁重建。清咸丰十一年(年),太平天国李秀成,率领大军路过奉新,再次焚毁百丈寺,只留有一座大雄宝殿、僧寮至今。 年,当代佛门泰斗,百岁高龄本焕长老集亿元善款重建百丈寺祖庭。重建工程于年9月顺利告竣,寺庙占地余亩,建筑面积4万余平方米。年8月31日举行了开光庆典。 百丈禅寺北门大殿,规模宏伟,有凌云亭、师表阁、大雄宝殿等主体建筑物。大雄宝殿是同治六年(公元年)修建留下的,长10米,宽12米,高4米,是寺院中的正殿。大雄宝殿古朴、端庄,从现存的大雄宝殿可以看出当年百丈寺的规制。 殿内正中的如来佛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只留下巨石砌成的佛像座及东侧地藏菩萨座基。改革开放后,百丈寺又重新进行了维修,现有大雄宝殿、玉佛殿、三圣殿及伽蓝殿等建筑。 茶的使用,在中国最少有年的历史。到唐代,茶文化伴随着茶禅的出现而确立。在《百丈清规》之前,佛教已经普遍出现饮茶的现象,但那不过仅仅是为了防困倦,作为静思维的助修方法。《百丈清规》的建立,正式确定了茶在禅门的重要地位。 《百丈清规》的不少条文中,均提及茶在寺院中的使用方式、作用和意义。寺院法堂设有两面鼓:东北角设“法鼓”,西北角设“茶鼓”。讲座说法擂法鼓,集众饮茶敲茶鼓。寺院中有“茶堂”设施,有“茶头”执事,有供祖师的“奠茶”仪式,有坐香后的饮茶助修,有集体吃茶的“普茶”活动------寺院中还有种植茶树,采制茶叶,所有这一切都被视为佛事。更有百丈禅师的“吃茶,珍重,歇”禅门三诀,以茶悟道。(转自禅艺会)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