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新习俗 奉新人民是勤劳、智慧、淳朴、好客的人民,千百年来,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经济习俗饱含着人民的睿智,生活习俗蕴蓄着浓浓的乡情,礼仪习俗彰显着乡土文化,社会习俗传承着祖辈的希冀,节令习俗昭示着家族的文明,游艺习俗洋溢着天真的童趣。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也是民俗文化中闪耀着熠熠光芒的一颗明珠。 奉新习俗之游戏习俗 (11)跳绳 盛行于建国后的城镇中小学,分两人和多人两种,多由女生进行。二人进行时,由一人握绳两端,一边跳跃,一边将绳按顺时针方向绕圈,不得拌脚,边跳边依起落的节奏吟唱:“谁来做我的朋友?” 另一人应声跳入绳圈内并答道:“我来做你的朋友!”二人同时起落,一问一答,协调默契。多人进行时,由二人分握长绳两端,按顺时针方向绕大圈,众人列队依次跳入圈内,同时起落,并依节奏齐声吟唱:“董存瑞,十八岁,参加革命游击队。 炸碉堡,牺牲了,光荣的任务完成了!完成了!”或者是“一朵鲜花红又红,刘胡兰姐姐是英雄,现在是个穷孩子,将来是个女英雄,生得伟大,死得光荣!”吟唱完毕,即跳完一轮,拌脚者罚下一轮划绳。 (12)攻城 盛行于建国后的城镇中小学,由男生进行。其法为:画地为二“城”,设敌我双方。先由发起者二人“梭机者”分边拣人(挑力气大个子高的),然后双方一边守城,一边攻城。 要攻城先要出城,出城途中有危险,设有一个“保险站”;两城仅一线之隔,将对方拽入己方,即算“俘虏”;将对方推出线外,即算“牺牲”。双方均不得踩线,最后以剩下的人多并攻占对方的“城池”为胜。该游戏全凭集体的力量,还要使心运智,方可取胜。 (13)舞龙灯 龙灯一般为九节,也有三节、五节、七节、十一节的,只能成单数。制作龙灯(彩龙),常请有经验的老篾工将毛竹破成篾,扎成框架,用木杆支着龙身,便于人们撑举。然后请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配备各色彩纸贴在龙身。 每一节龙身串联起来也有讲究,这一工序,刚过门的新媳妇才有资格做,这叫带“喜”;也是考考新媳妇的针线活功底,所以新媳妇特别感到自豪,做时非常认真。 游龙灯,一般正月初七或初九起灯。 正月十二、十四在本村拜年,其他的日子是“客灯”,即龙灯到邻村去拜年。正月十五“升灯”,这天晚上,龙灯在村子里玩耍一番,敲锣打鼓,鞭炮齐鸣,好不热闹。玩得兴浓时,还要“舞龙”,俗称“坠滚”。 待大家尽兴后,开始“升灯”。“升灯”时,各家忌讳牲畜叫唤,也不放鞭炮;犯忌,视为来年不吉利。龙灯绕全村转一遍,非常严肃,然后将龙灯抛进水塘里,这就叫“升灯”。所以“升灯”,既是正月里玩龙灯的高潮,又是尾声。 (14)十八番 “十八番”又称锣鼓十八番,是流传于于奉新县赤岸、澡下、会埠等乡镇的一种民间传统曲艺形式,它始于明朝嘉靖年间。嘉靖十五年(),赖汝成从丰城迁徙到奉新县奉新乡(今赤岸镇)赖家地定居,成为奉新县赖氏一世祖。十八番就是他从丰城传入奉新的,它既是奉新赖氏的传家宝,也是民间喜闻乐见的打击乐和管弦乐合而为一综合文艺形式,有“民间交响乐”之誉。 锣鼓十八番参加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常用乐器有锣、鼓、钹、镲和唢呐、笛子、二胡等。“十八番”由“前五番”、“后五番”和“十宝番”三部分组成,打击乐和管弦乐交替演奏,前两部分演奏速度较慢,节奏舒缓,曲调优雅,表现的是对优美田园气息和乡间生活的热爱;后一部分节奏明快,气氛热烈,情感逐渐推向高潮。 “十八番”通常是在每年辞旧迎新时表演,表达对新年的向往,展现农家乐的欢快场面。该艺术形式自传入奉新起,数百年来,盛传不衰。为传承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年奉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已将其列入奉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5)唱道情 道情原属于道教宣传教理教义为道教服务的一种民间演唱曲艺,最初是以宣扬道家的修身养性,改恶从善为宗旨,也是道家所说的“点化”。它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南宋始用渔鼓、筒板伴奏,故又称道情渔鼓。 盲人曲艺队参加市非遗调演道情《美丽澡溪》参赛 至清代,道情同各地汉族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形式,奉新道情就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奉新道情流传于奉新县各乡镇,它是在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并借鉴了戏曲及当地小调的有机成份演化发展而来的,主要由民间盲艺人表演。 奉新道情以说唱为主,以声腔塑造人物,说唱方法均用当地方言,唱腔优美婉转,长于叙事抒情,尤善表现家长里短、民间俚俗,其唱词口语化强,充满了奉新山区一带的乡土气息。解放后成立盲人曲艺队,统一组织四处演唱,使奉新道情家喻户晓,广泛流传。 每年,县文化局均出具演出证明,盲人曲艺团走乡串户进行道情表演,使奉新道情这一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得以留存。年奉新道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项目参加了宜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演,获优秀节目奖,同时也被奉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列入了县级保护名录。 作者简介樊明芳:年5月生,奉新仰山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宜春市诗词学会理事、奉新县楹联诗词学会会长、中学高级教师。曾任奉新二中校长、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奉新一中副校长、《奉新县志》副主编等职。 出版过《名胜古迹楹联选》《古今特长联译赏》《奉新风物》《百丈禅话诗文》和奉新文化系列丛书(8本)等专著,发表过《中国长联初探》《怀海与禅门规式》《张勋墓葬陶仙岭》《趣联大师刘师亮》《唐宣宗在奉新的奇闻逸事》《华林胡氏源流及其祖居考》《新吴侯涂钦的生平及其墓葬考》《司马头陀其人其事》《百丈寺的历史沿革》《浮云宫的历史沿革》《颖学弘敏在奉新的经历考述》《八大山人在奉新的活动轨迹考述》《杨万里知奉新的经历和诗歌创作散论》等百余篇文章。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