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奉新电视台、樊明芳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新吴侯涂钦的生平及其墓葬考 樊明芳 “新吴”是奉新的古县名,笔者在撰写《奉新县志》人物卷时,在明代诸版《奉新县志·秩官·封爵》中偶然发现了“新吴县侯涂钦”的条目,不胜欣喜,喜的是奉新在晋代还出过一个王侯级的人物,凭着一个文史工作者对业务的敏感性,我立即查阅了八六版的《奉新县志》和相关的史料,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竟然看不到“涂钦”此人,不觉憾从中来。 为了弥补前修县志的“遗珠”之憾,我作为续修县志的副主编,深感责任重大,因此我又找到旧志细看,发现“新吴县侯涂钦”条后有如下文字记载:“《豫章书·氏族大全》曰:‘晋涂钦以功封新吴侯,未详何功。’明王材《黎川集》有涂钦传,论曰:‘父子以忠厚传家。’注云:‘钦子顺。’惜其集不全,独逸其传。按:钦以平石勒有功,封新吴侯,谥忠武,邑人涂文思(师)、文政,皆其后裔,墓在丰城县侯墓冈。” 以上信息告诉我们,所记文字系两次形成:前记说涂钦因功封新吴侯,忠厚传家,生子涂顺,涂钦有传,但无法查考;后记补说封侯的原因和后代及墓葬之地。旧志虽然说到了一些情况,但毕竟过于简单,且其真实性如何,亦无法定论。带着这些疑团,我又千方百计查阅了江西奉新的《涂氏族谱》、丰城的《涂氏族谱》、信丰的《涂氏族谱》和广东大埔的《涂氏族谱》及相关的许多历史资料,通过和广东大埔的涂增泉先生等涂氏研究专家的共同探讨,去伪存真,关于涂钦的生平史料总算写成了如下文本: 涂钦(-),字文思,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人。晋代总督兵马上将军都元帅,东南涂氏大始祖,封新吴侯,以左右五县为食邑,遂家于新吴冯川之竹冈山(即原奉新县政府所在地)。涂钦出身于汉代士族,曾祖涂恽,汉代经学家,曾任谏议大夫,陕西平陵(今兴平西北)人;祖父涂蒙,曾任荆州别驾;父亲涂朝玉,曾任济南府尹。 西晋建国不久,晋武帝司马炎为藩卫皇室,分封了二十七个同姓王,都督各方军事。西晋永平元年(公元年),晋惠帝司马衷即位,其外祖父杨骏辅政专权,贾皇后干预朝政,导致诸王拥兵作乱,爆发了一场先是跟外戚杨、贾两家斗争,后是诸王争夺皇位的长达十余年的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这场混战,使国力耗尽,民不聊生,导致内迁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上层分子趁机聚众反晋。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年),时任瑯琊王、安东将军的司马睿受命渡江出镇建业,司马睿以王导为谋主,都督扬州诸军事。而此时北方的匈奴刘渊、羯族石勒等寇乱愈演愈烈。永嘉二年(公元年),刘渊称帝,次年两攻洛阳,晋室危如累卵。永嘉三年(公元年),涂钦受命“随晋南渡,出镇西江”,与江南的司马睿、王导等一并“中兴南土”。永嘉五年(公元年)四月,石勒灭晋军十余万于苦县,同年六月,王弥、刘曜陷洛阳,俘怀帝,杀王公以下三万余人,中原大乱,“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建兴三年(公元年)的秋天,涂钦之孙涂成率领江东涂氏全族南迁至豫章之涂舍村、新吴之冯川定居。次年,“神京陆沉”,中原沦陷,西晋灭亡,涂成“率子孙哭于庭曰:‘王室不复,涂山氏不得归于中土!’”以上史实从晋王导《涂山氏始迁豫章旧藏序》中可以得到印证,其中有云:“祖曰钦公,封新吴侯,至永嘉三年己巳,随晋南渡,出镇西江,遂家豫章,故以豫章为郡。”“钦再世而有丹阳守曰宠,宠再世而有员外郎曰成,乃继先志于建兴乙亥秋,始举江东大族乔迁于豫章之涂舍村、新吴之冯川,而子孙定居焉。”可见言之有据。 东晋建武元年(公元年),司马睿在王导等拥护下称帝,是为东晋元帝,初定年号建武,次年改为大兴。元帝即位后,大封群臣,大兴元年(公元年)十一月,元帝封镇守豫章的涂钦诰命云:“皇帝敕谕总督兵马上将军都元帅涂钦:朕承祖宗鸿业,遭国不造,寇贼犯阙,震惊宗社。惟卿戮力行阵,辅朕南迁,翊卫朕躬,鼎定豫章,中兴南土,社稷安危,乃卿是赖。卿再造国家,功深带砺,合进卿爵。今差殿前都指挥、行人等官,捧金符印诰,加卿上柱国、紫金绶绾、金章,特进元勋,拜爵新吴侯,赐斧铖、录军国等事;位三公,朝廷文武,悉从卿委用,节制机务,不时奏闻;封三代祖考皆如卿爵,以彰卿功。呜呼!柱石朝家,任弼辅之;重寄经纬文武,竭股肱心之膂;河山巩固,与国同休。钦哉!”(引自宜黄凤岗《涂氏族谱》)以上便是我们目前所掌握的关于涂钦的生平史料。 关于涂钦死后墓葬何处的情况,多年以来一直有争议。有争议是正常的,也是当年涂钦的后裔所希望的。但不管争议如何,涂钦的真墓只能有一个。本着还历史本来面的初衷,也为了年代久远的涂氏子孙能拨云见日,找到乃祖的真正葬地,笔者作了如下探索。 涂钦享年九十余,卒谥“忠武”,子孙将其秘葬于封地新吴冯川之竹冈山之巅,为了防止后代不良之辈盗墓,另置疑冢二十余处,如传说中的南昌之涂舍村、丰城之侯墓冈和新建某地是也。为防盗墓而置疑冢乃是古代达官显宦通常的作法,涂钦贵为一方诸侯,造几十个疑冢当然不在话下。其他的疑冢都是公开葬的,只有真墓是秘密葬的。假墓要做得像真的一样,真墓要做得像假的一样,这样才能以假乱真、真假难辨,从而达到涂钦子孙的防盗目的。北宋政和五年(年),涂钦第二十四代孙、赐进士第、文林郎、衡阳主簿劝农营田公事涂大经撰《豫章涂氏初修宗谱总序》载:“墓在新吴冯川之右,又云丰城东南七十里武阳巷、涂舍村,皆属疑茔。”《豫章涂氏族谱·恢复奉新县署后竹冈山祖墓记》亦载:“始祖钦公,晋怀帝时出镇江西,以武功封新吴侯,食采于斯,遂择狮子山之前、冯川之上而定居焉,名其地为易里,居侧有一山曰竹冈,亦一并买下。公卒,子孙秘葬其巅,丰城之墓系疑茔。” 那么竹冈山在哪?竹冈山就在今奉新县冯川镇的狮子山,狮子山又名龙山,至于竹冈山是否等同于狮子山,还是狮子山的一部分,无法考证,总之,这里是县城地势最高、风景最美的地方,“狮山形胜”是古代奉新八景之一,其范围包括狮山大道以南、县城广场以北、建设北路以西、广狮路以东的大片地方。在山南是奉新县政府所在地,山上部分建了狮山宾馆和朝日宾馆,当然还有很多空地。其实,这里在唐代以前曾是涂氏的宅基地和祖坟地。 唐武德五年(公元年),新吴独立置县,县治在磐山之上,即今奉新会埠的故县。武德八年(公元年),安抚使李大亮废新吴又并入建昌,县治在今永修。唐永淳元年(公元年),涂钦的第十二代孙涂文师(-)(行七,人称涂七公,号新吴处士)“一日步东郊,见担囊负橐,奔走仓皇,至疲劳不堪而不敢告瘁者。”涂文师询之,对曰:“曩者隶新吴,便轮挽,近者止数十步,远者不越数十里。自李大亮废新吴县并入建昌,道里殷遥,朝发而夕不能至。且水道不通,纳粟纳秸,舍舟楫而用筐篚,劳何如之。”涂文师目睹耳闻了这些情景,说:“吾辈目击颠连,坐视不援手,是兹过也。”于是他与邑人翟思祥一道联名上书当朝,以“建昌道远,民劳轮役”为理由,请求恢复新吴县。二年,朝廷准其所奏,恢复新吴县,但旧县治已废弃了57年,不适宜再作县治。涂文师与弟涂文政(行八,人称涂八公,号冯川处士)毅然决定将自己的祖茔地和祖基地竹冈山无偿捐献出来新建县署。唐神龙二年(公元年),县丞高良弼将县治从故县迁至冯川,涂氏子孙遂星居散处。新迁的县城严重缺水,涂文师兄弟又“相度地势,开井七口于城市,名‘七星井’”。涂文师卒后亦葬于竹冈山,后人于其墓上建涂公祠以祀之。“七星井”泉香水洁,县城百姓均沾其泽,载其德,又于大街之东立庙祀之。以上史实载《奉新县志》(明清诸版)引文见丰城《涂氏族谱·人物列传·善行·远祖处士文师公传》。 以上所说的是竹冈山的来龙去脉。竹冈山虽然被“捐基作邑”了,但涂氏的祖茔应该还在,只是因年代久远,突起的坟头也可能被夷为了平地,没有考古专家的亲临和文博部门的介入,恐怕一时难以找到准确具体的位置。《豫章涂氏族谱·恢复奉新县署后竹冈山祖墓记》还记载,涂文师、涂文政为新吴县“捐基作邑”后,“子孙遂星罗棋布,散处四方,惟竹冈山安葬祖茔,不能捐送,是以距墓十余丈立署,山之左右尚多空地,复建粮署、捕署、马号,入民国俱被裁汰。民国四年,即将所废余址,由官厅标卖,是时吾族失于觉察,马号围墙基地遂由徐福德堂得标承买,竟越界罩占,堵塞出路。旋开祠议处,具诉法庭恢复原状,祖坟赖以保存,门路亦即空还,目睹猪牛践踏坟墓丘墟,爰于民国五年募捐修葺西门大祠时,特创牌楼,颜曰涂氏旧址,重建大墓,周围俱筑土墙以护祖茔,复在三公祠西侧添创厝屋数椽,召人看守坟墓,并祀奉香烟,每当清明腊八,入内祭扫,祖德于昭,先灵显赫,永远不祧。兹值戊辰十修家乘,聊述颠末,以为之记云。” 由上文可知,民国五年(公元年)还重建了大墓,还有人看守坟墓,倘自那以后该墓还能续存十年以上的话,奉新涂氏健在的长者中,如儿时随长辈祭扫过祖茔,或许亲眼目睹过也未可知。 关于其他疑冢之说颇多,其中最为详尽是当数丰城南乡三坊三十都二图的“侯墓冈”。说的是明崇祯十一年(公元年),一当地村民牧牛时不慎陷入墓穴,并在坍塌的墓道中发现大量金、银、铜、锡祭器,并以此暴富。后附近涂姓村民对出土墓砖摹拓,见上刻“新吴侯墓砖”字样,才知此地为什么称为“侯墓冈”(今讹传为“后木冈”)。发现石碑一块,上刻“晋咸康三年岁在丁酉”(公元年)、“新吴侯涂钦冢”字样;深入墓内,见前后砌石,中有一门,宽七尺,高丈余,门内复置小门,用砖封死,十分坚固。康熙七年(年),涂钦的四十一世孙、国子监助教涂象震邀集丰城涂氏后裔踏勘墓址,竖立新碑,夯实墓基,遍植松杉,作了一些初步修整。同治元年(公元年)秋,墓被当地人以挖煤为名打开了一道口子,丰城涂氏后人闻讯制止,回填了土方。四年后又被挖动,被执送县衙法办,丰城县署还为涂钦墓立碑禁诫保护。丰城涂氏后人订立族规,每年清明、冬至省墓添土,才使涂钦墓得以完好保存至今。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一处疑冢也做得像模像样,简直跟比真的还像,足见涂钦后裔超人的智慧和大度。 总之,涂钦曾因奉命出镇江西,并率兵辅助晋王室南渡江南,“戮力行阵”,“鼎定豫章”,“中兴南土”,为后来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而被封为新吴侯,卒后被子孙秘葬封地新吴竹冈山之巅,其事迹虽在诸多版本的《涂氏族谱》均有记载,但多不完善,且多讹误,明代黎川王材曾为之作传,惜其散逸未传。今笔者仅据可见之史料撰成此文,只希望能为江西地方史志和涂氏族史研究聊尽绵薄之力而已,不妥之处,敬祈涂氏贤后裔和业内行家指正。 觉得涨姿势了的点个ZAN!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