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8/3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奉新 之旅

文革时代的

      巨婴

民画

  年7月22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军旗升起的地方”暑期社会实践团的第二支队一行四人来到了南昌奉新县干洲镇,开始了对当地农民画的调研。

1

DAY

  来到干洲的第一天,我们前往了镇上的文化站。那里有一个奉新农民画的陈列馆,虽说周末没有人值班,但幸运的是我们偶遇了当地的一个副镇长,在他的引导下我们进入了馆中进行参观,了解到了农民画的起源。

干洲农民画美术馆

奉新农民画简介:

 奉新县干洲镇,地处奉新、靖安、安义三县交界中心,这里山青水秀,土地肥沃。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勤劳智慧的干洲人民,不但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这片素有“文化之乡”美誉的土地,又获江西省文化厅授予的“艺术之花”美称。干洲农民画,就是一株植根于这片田野、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艺术之花。

  旧称“从善”的干洲,民间素有重视文化教育的风气,年就出现了董侯书院和登云书院。文化教育事业的兴旺,推动了民间艺术的发展,灯彩、板凳龙、木雕、石刻、剪纸、窗花、布饰、刺绣等民间艺术源远流长。

  

DAY

  由于到达干洲的时间是周六,文化站一直没人值班,我们的调研也就没有进展。我们花了一整天在村里大海捞针式地游荡着。临近傍晚,在众人打道回府的路上,偶遇一位周老先生,他在询问我们的来意后表示自己曾经也是一位农民画家,并带着我们来拜访了另一位老艺术家。

  他叫余石根,是当年文化站的第一任站长。

访余石根先生

老师能请您简述一下农民画的发展历程么?

上世纪70年代开始,赶上农民学大赛、工业学大庆时期,各地开始组织用图文并茂的墙头画形式开展宣传工作。但当时美术绘画人才不多,75年左右,在农村招募能画画、写大字的能工巧匠。汇集这些能工巧匠来宣传国家政策,在那个时期,人们有信仰,信仰毛泽东。各行各业都信仰毛主席,毛主席是各行各业的神。那时间没有时间建立专门的雕像,于是人们从垒砌大石成四面,每面都画一个毛泽东的像。

在这个时期中央美院来时下放到陕西富县辅佐农民作农民画。以粉画、国画、工笔画为主。此时在江西有贴年历画(年画),家家户户都有。年历画的那个时代,老百姓还是喜闻乐见的。这批爱好书画的农民,慢慢从墙头上走下脚手架,那时候没有彩印、彩扩的技术,但不及干活的那个累,然后就从脚手架很多次到了纸上。用笔和颜料在纸上作画,画出我们想画的画,就定格为农民画。

真正开始农民画发展是八十年代,这边成立了文化站。我是站长,没有站员。也是从哪个时候开始,组织一些绘画农民画的人,将一些散的艺人,他不是指挥他们作画,而是给一个主题,让艺人自由创作。也是跟县文化管美术干部对接后,确定文化站的主题是农民画。这一个时间段还是处于几公分的时代,农民兴趣和热情较高,文化站的农民画取向正规,也有了更多的创作。到80-82年的时候,参加了北京首届农民画展,获得了金奖。宜春市、上高、靖安等几个县联展。获得了江西省的         潦河奇石

潦河奇石文化博物馆

  茶过三巡,余老先生带我们来到他自己的奇石博物馆,墙壁上挂着一幅幅木刻农民画,《出栏》、《晒薯干》……一幅幅朴实的板画记录着专属于那个年代的记忆。在这里潦河奇石传承着农民画的那份质朴与纯粹,将干洲农民的文化完美地传承着。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首名为《一个美丽的传说》的歌曲唱响中华大地,成为传诵至今的经典歌曲。歌曲描述的是一块神奇的石头,能给人民来到财富与幸福。在南昌奉新县干洲镇,也有这样“会唱歌”的石头。它们造型独特,上面经常鬼斧神工般地出现各种奇特的图案,仿佛在向世人讲述着一些故事……这便是江西的潦河石,潦河石有着它的质朴,有着它的纯真,正如当地的农民,正如当年的农民画……

DAY

  “我已经把我所知的农民画的发展历程完全地告诉你们了,不能说是落寞,但的确已经没有新的活力注入其中了。如果想继续探索农民画,明天周老师会带你们去见几位当地的老艺术家。”临走之前余老先生这么对我们说。

  第二天清晨,在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去了另一个村子,见到了两位老艺术家——余达万、余达里两兄弟。

(两兄弟的画室)

  在参观过老艺术家画室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墙上摆放的大多是人物、山水、花鸟画,而农民画所占比例不到三成。带着这个小小的疑问,我们在兄长余达万老先生家中的客厅落座。老先生拿出了一本保存完好的纪念册,上面记录着老先生一生的艺术之路。

访余达万、余达里先生

老师您是什么时候接触画画的,能先简单地讲一下你与农民画的故事么?

从小开始对美术有兴趣,小学被美术老师指导。后来不上学了,农业生产,进入农机厂当车。那时候农机厂需要会画画的,我就去了。我当时是画那个宣传画啊,就是给工厂里宣传。后来机器越来越先进,我也越来越喜欢画画。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情,就回了家里。回家之后呢,我们奉新有个地方剧团,剧团里需要有搞舞台美术的我就进了剧团。画些节目有些古装戏、现代戏。

过了两年又回到了家里,因为中央有个规定,你搞艺术要中央批准,县里不能决定。那时候掐了家里一年粮食。没有劳动就没有口粮。那时候艺术搞不起,就搁置下了。

请问老师农民画的内容都包括什么?

当时具有六七十年代时代特色的画作都是可以被叫做农民画的么?

这个内容啊,当时来讲,县里来个辅导老师,他就是说,要有乡土气息,强调一个“土”字,这个土就是民间的气息。那个《打枣》就是农民画的味道。这个特点是要装饰,色彩要鲜艳、不收拘束,构图啊、色彩啊、大红大紫,追随农民本性去画。他强调这一点,不强调政治方面。现如今的话,要求搞这个,围绕中心工作,围绕上面的政策,然后让我们才去里面画这个,比如计划生育、廉政建设啥的。就是上面有要求了,这个画才会有特定的内容。

并不是那个年代的画就叫农民画。仅有部分作品类型属于农民画,比如木刻。再有像当时毛主席、小平画像一类的是属于人物画。一些记录生产大队的四季劳作的画作更倾向于采用国画形式,并不是记录了农民生活的画作就是农民画。

老师我们在您的画室看到您平时也是画山水花鸟居多,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尝试农民画以外的其他绘画的?

那些农民画,实际上就是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我个人感觉没有传承。就只是县里面一个文化馆,当时有个普招,当时他们要坚决搞下去。后来就不行了,这个东西千篇一律的,没什么大的变化。农民画要变型,变得很不好看。他不讲究笔墨。所以说后来我也没怎么画。当年在剧团我就开始会经常到户外写生,画一些山水花鸟。舞美的绘画风格也是比较脱离农民画的风格的,更接近于中国画,采用水粉、水彩的形式。

根据资料显示在七八十年代农民画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是什么因素带来了他在短时间内的迅速发展?

在江西乃至全国来说,咱们干洲县的农民画是不是算是最发达的?

当时上级为了文化发展会在当地办一些农民画辅导班,农民来参与学习和画画是有一定的好处的(钱),来学习的人比较多。到了后来(分田到户)上面没有钱可发,农民不再有积极性,大多数人更趋向于外出打工,归根结底,没有政策支持,农民画自然得不到发展。现在来说,只有上面下来行政要求的时候才回去进行一批创作,相比于画画,打一份短工往往更能带来直接的收入。现在仍在坚持绘画的都是一些老年人,在含饴弄孙之余进行绘画创作,消遣时间。

我认为,干洲的农民画,他没有传承,眼下只有几个老一辈的人还没有放下,把他当做退休生活的一部分。相比之下,上海金山的富县农民画这一点做的还不错。与外界有一定的交流,会有一些新的东西,他存在着一定的商机。当时的富县农民画多元化发展,手法形式多样,油画、刺绣、木刻等,同时吸收日本浮世绘绘画风格,在当年有着不错的商机。

那请问老师现在咱们的干洲的农民画现状如何?

现状是惨淡的,镇上的陈列馆摆着当年的画作,不再有新作品的更新,由一名妇女看管,定时开门锁门,很少会有人买画,没有经济来源当然没有发展。现在的老艺人们也仅仅是凭着自己的爱好去画各种类型的画,而农民画居少,取而代之的是经久不衰山水花鸟画。

  确实,奉新农民画只能算是出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株昙花,盛放过后便迅速凋零。他就像是出生在那个年代一个巨婴,拼命吮吸着时代母亲的乳汁,迅速生长,然而就在母亲倒下的那一刻,婴儿没有了母亲的呵护,也就迅速衰弱凋零。

  经过几天的调研,拜访过这几位老艺术家之后,我们行走在干洲镇的马路上,心情复杂:奉新农民画……真的要死了么?

  看着老先生家里的满墙画卷,看着石缘街来往的奇石收藏家,看着宽阔的潦河依旧清澈……不,奉新农民画没有死,他只是历经轮回,又以其他的身份出现在潦河流域,出现在干洲大地。

 正如余老先生所说:文化不能强国,强国的是科技、经济。但文化是一种信仰,让人们安心、安民。让人民有信心,并且文精神层面的文化,他没有止境、没有界限、不断进步。

文化是不死的!

采访/“军旗升起的地方”调研团

文案/刘少楠

编辑/刘少楠

审核/刘少楠

刘少楠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前期
宁夏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