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 古代的进城乡辖今罗市和仰山两个乡镇,境内山高水长,风光秀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星罗棋布,古人说,罗坊是一个“栖鹤有观,挂锡有寮”的地方,其实这说法还是有些片面。为了让读者能够全面地了解历史上的进城乡曾有风貌,现无论其存在与否,简述如下: 进城乡的山多,南潦河北面自西向东依次有鸡公寨(海拔米)、天子垴(海拔米)、主山(海拔米)、茅角里(海拔米)、榧子岩(海拔米)、牛角尖(海拔米)、棺材山(海拔米),罗坊附近北岸较矮的山还有梧桐山(又名夫子山)和狮子山(又名龙泉山),山下古迹众多。 南潦河南面自西向东依次有潭头山(海拔米)、高坪(海拔米)、尖山里(海拔米)、垛石岭(海拔米)、四尖峰(海拔米)、南岭(海拔米)、船石窝(海拔米)、华林寨(海拔米),罗坊附近南岸还有上人峰、笔架山、晒袍山、大岭、双童讲书案山等较小山峰。 进城乡的河长: ①南潦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古代可通航,是罗坊人货出入的水上交通要道。罗坊是古代奉新的重要商埠,仅进城乡境内能装卸货物的码头就有3个:罗坊上街头码头、罗坊下街头码头和竹埠码头,大量的农副产品和山区的竹木都是通过这三个码头销往全国各地。河上有三座著名的桥梁,一座是冶城的永济桥,一座是罗坊的长滩桥,一座是竹埠的安澜桥,堪称陆路交通咽喉。 ②仰山河:发源于仰山的泥洋山,流经仰山、路边、流入港下,到阴村与面潦河汇合,流域面积84平方公里,全长22公里。由于水力资源丰富,1年动工兴建的仰山电站,是全县最大的一座水电站,总装机千瓦,担负着全县电力调峰调节的重要任务。近年又在仰山河上路边村和港下村之间,联合开发了仰天峡漂流等旅游项目,前景可观。 ③蓝田河:发源于罗市的白头坳,经赵家、蓝田、店前,到罗市的阴村涂家与南潦河汇合,全长约15公里。其流经店前村的一段形成的八潭八瀑,现已开发成萝卜潭瀑布群,是全省著名的4A级风景名胜区,也是罗市最著名的自然景观。 进城乡的佛教建筑有:罗坊有大觉院、北台寺、大善堂;阴村有漱莲庵,店前有普化寺,蓝田有芝山庵、紫云庵;大桥围(今仰山)有主山寺,冶城有慈云寺,巴源有罗源庵(嘉庆十年移建竹埠),竹埠有安澜寺、洁庵,还有在进城乡但不能确定具体地方的有白水寺、普通庵、皇佛院、阐化院等。 进城乡的道教建筑有:罗坊有仙游观(龙泉观)、崇真观、万寿宫;冶城有万寿行宫,大桥围(今仰山)有万寿宫。 进城乡的祠庙建筑有:罗坊有理学名祠、关帝行祠、城隍行祠、文昌行祠、白马三郎庙、忠洁祠、灵官祠、通德祠、显圣祠、三元殿;港下有北岭庙(杨阿公庙),定兴有南岭庙,冶城有武当行宫、万寿行宫、白马三郎庙、城隍行祠;阴村有忠节祠,竹埠有忠惠庙、关帝行祠、文昌行祠;定兴有城隍行祠,大桥围(今仰山)有胶东太子殿。 进城乡有很多园林,其中被同治版《奉新县志》记录的就有四个,分别叫占家园、水西园、仙游园、游子园。根据园名可以判断,其中的仙游园应该在龙泉山下旧仙游观所在地,即梧桐书院东侧;其中的游子园在罗坊上街头白马三郎庙之西,又名游子里,它的北面即是罗坊八景之一的“黄岗牧笛”;其中的水西园,顾名思义,大概在潦水之西,应该在河南村;惟有占家园不明所在。 进城乡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众多,历经千年风雨,多已荡然无存。下面就曾经存在或近年新开辟的主要景点,分述如下: 梧桐书院 罗坊八景之首,位于奉新县进城乡(今罗市镇)罗坊东北面的梧桐山下,南唐时罗靖、罗简兄弟所创,是全国最早的17所书院之一,是江西最早的理学道场。 因书院所在地多梧桐,故名“梧桐书院”。书院依“嵯峨而秀特”的梧桐山而建,又有冯水“环抱而映带”,正是一个“山水相会”,风景极佳,适合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其时“二先生伯仲相师,以圣贤性理之学教授生徒”,“从游者担簦蹑屩,争师事之”,可见书院当时盛况。 宋淳熙间,梧桐书院因年久失修而坍塌,适逢新喻谢谔任奉新县令,亲书墓道及“梧桐书院”匾额。时有八世孙罗烈,字时甫,克绍家学,以麟经领乡荐,在原遗址上重建了书院,大堂之上高悬着谢谔题写的“梧桐书院”匾额,书院再次重现了昔日的辉煌。 庆元五年(),宋宁宗敕封罗靖、罗俭兄弟二人为“江南西路理学之宗”,并敕立祠封墓。宋嘉定十年(),罗氏后裔罗伯虎所建二先生祠堂竣工,梧桐书院增加了一道建筑,高安县进士涂应楠为之作《中庸诚明二先生祠堂记》。元至正辛巳(),著名学者虞君集作《梧桐书院记》,可见书院尚存。 元代末年(),梧桐书院毁于兵燹。大约到明代弘治年间,梧桐书院曾经被罗氏后裔重修过。明嘉靖年间,江西巡抚汪玄锡为表彰罗氏兄弟事迹,特在梧桐书院内设立了“理学名祠”来纪念罗氏兄弟二人的事迹,其间罗让春曾主持扩修过梧桐书院,并亲自讲学。 清顺治二年(),八大山人“弃家遁奉新山中”,隐居于罗坊梧桐坪,白天在梧桐书院讲学,晚上栖于梧桐坪附近的三皇庙。 顺治三年(),得知“妻、子俱死”的消息,万念俱灰,才于顺治五年(),在店前普化寺“剃发为僧”,即所谓“戊子现比丘身”。 直到顺治十年癸巳()离开普化寺,到介冈正式拜耕庵老人为师,他在进城乡整整生活了八年。康熙壬午()年,梧桐书院经过罗氏后裔罗兴揖的修缮。 康熙戊戌()年,梧桐书院重刊了书院的《蒙养规条》,该规条镶嵌于梧桐书院理学名祠内,可见此时的梧桐书院设施齐备,学生众多,规章制度十分完善,无疑是梧桐书院创办历史上的又一个高潮。 乾隆年间,梧桐书院改称“梧桐书屋”,盖因时过境迁,书院规模远不如前。民国年间,当地人在原书院遗址上新建了民居,民居中有较大的厅堂,间或亦可作较为简易的书院。新中国成立之初,该地仍然有朗朗书声萦绕于梧桐山下、冯水之滨。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 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整理:小余 樊明芳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