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望族 奉化乡自古以来居住、生活着许多村民,他们分属于不同的姓氏,每个姓氏都有其发端、发展、分徙、定居,以至于逐步趋向于鼎盛的过程,当他们在人数、财富、地位、声望等方面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便成为了一个地方名门望族,他们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标志,也是一个地方的名片。 这样的家族在古奉化乡地区很多,限于篇幅,无法逐一列举。下文就编者所掌握的材料,仅述数例,亦系管中窥豹而已。 彭蔡原来是一家 奉新彭氏和蔡氏,原系同宗异姓的兄弟,均为彭祖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和《姓氏寻源》所载,颛顼帝有玄孙陆终,陆终第三子姓篯名铿,受封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建立大彭国,称为彭祖,其子孙以国为姓,称为彭氏,彭祖遂被彭氏尊为受姓始祖。 相传彭祖娶妻四十九位,共生五十四子,官封诸侯,历夏、商、周三朝,寿高八百岁。彭祖下传至隋大业二年(),润州丹阳(今镇江丹阳)彭家一位公子降生了,父亲给他取名叫彭迁。不知是不是名字的缘故,他后来果真从润州丹阳迁到了福建建阳。 彭迁(-),字紫乔,号新丰,润州丹阳(今镇江丹阳)人。初授官前八部都尉,擢升中郎将,拜武威太守,同徐世勣防守李密旧境。唐太宗贞观间授南部建州左千牛卫上将军,自润州丹阳徙居福建建阳之北乡东岸潺口,娶了徐世勣(字懋功)之胞妹徐氏,封卫国郡君,生溟、汉二子,卒葬武夷当源,被后裔尊为武夷彭氏一世祖。 彭溟,字沧洲,生偀;彭偀,字士杰,生鎓;彭鎓,字干飞,生瑭;彭瑭,字武旋,生继苗;彭继苗,字伟苍,官兵部尚书,生遵;彭遵,字闻伯,生文震;彭文震,字友用,生鉴;彭鉴,字叔球,生纶;彭纶,字子丝,生捷;彭捷,字擢甫,生碏;彭碏,字必仁,生钟扬;彭钟扬,字邦远,生时;彭时,字大裕,配高氏,生云翱、云翔、云汉三子。 彭时次子彭云翔,字伯皋,生于宋嘉祐间,世居福建崇安县武泰乡三十二都武夷山幔亭峰下石雄里,娶王氏,生文仲、文蔚、文坚三子和一女文洁,彭文洁适福建邵武李纲为妻。彭云翔卒于大观庚寅年(),葬本处大安街尾龙居源。 彭云翔卒后二年,女婿李纲登政和二年()进士,累官至监察御史。靖康、建炎间,除观文殿大学士、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他正色立朝,屡愠群小,而对待彭文仲兄弟情谊更加深厚。 彭文仲性情豪宕,尤精《孙吴兵法》,一时士大夫咸折节下之。宣和七年(),金将完颜宗翰入寇,朝廷任命种师道为两河制置使。种师道听说了彭文仲的名声,就把他召至帐下出谋画策。 种师道和彭文仲都是主战派,而主和议的黄潜善、汪伯彦等人十分地痛恨他们。不久,宋徽宗受到主和派的蛊惑,以种师道年纪太老为理由,革去了他的兵权。当时的尚书右仆射李纲就把彭文仲接到了京城,一切军国大事都由彭文仲参与筹划。 黄潜善、汪伯彦等人又把李纲排挤出朝,千方百计地想得到彭文仲为己所用。彭文仲怕自己卷入权力争斗的漩涡,就悄悄地潜回了崇安。 适逢范汝为在建州造反,朝廷命韩世忠平定了动乱,准备将参与造反的人尽数诛杀。李纲当时受主和派排斥罢官居福州,闻讯即快马驰见韩世忠说:“建州百姓多数是无辜的。”韩世忠听了李纲的意见,只是将带头造反的人杀了,把附和参与的人都放了。 百姓感激再生之恩,韩世忠对他们说:“活汝者,李相公也。”李纲出面说情是不忍心一州之民全遭屠戮,并非是为了徇情枉法。绍兴二年(),李纲的这一做法却被小人诬告为包庇亲友,于是李纲又一次被罢官,而建州百姓凡与李纲有牵连者,一时祸福难料。 彭文仲兄弟三人恐牵连老母,就带着王夫人,改名换姓,从武夷山途经铅山,当时正值戎马倥偬,关隘盘查甚严,而他们的姓名又被张贴在州县各处,听说只有江西铅山蔡氏卖墨的商人便于通关,于是兄弟三人都装扮成姓蔡的商人,在铅山置办了不少墨货,一路果然有惊无险,顺利抵达了南昌,暂住在彭真观前。 绍兴五年(),李纲因张浚举荐,复起用为江西安抚制置使,兼治洪州。彭文仲怕奸人耳目众多,又为了不给李纲添麻烦,就以“远嫌”为理由,带着母亲和文蔚、文坚两个弟弟离开南昌,途中遇高人指点说:“闻汤则止,逢楼则住。” 按照这位高人的指点,他们来到了赣西北的奉新县九仙汤附近一个叫高楼(今桐木牛岗里)的地方,这里有“汤”有“楼”,不正是高人指点的徙居之地么?于是他们就在此定居下来,住了一年多。后因地方狭小,再迁到了位于高楼下面的石溪街上居住。 这个时候,彭文仲三兄弟都是冒充蔡姓居住在石溪,在仓皇转徙之间,谁都不敢谈及恢复姓彭的事情,唯恐连累老母和李纲。等到王夫人去世,李纲移帅潭州,不久也去世了。 至宋孝宗淳熙丙午年(),文蔚子政宣与文坚次子政忠商议,决定向官府有关主管部门说明冒充姓蔡的原委,具文申请恢复彭姓。官府主管部门未敢擅自作主,就向朝廷报告。 不久,宋孝宗下旨说:“彭虽可复,而祖祢宗庙久冒乎蔡,况礼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千秋可展禽(编者按:展禽名获,字禽,谥号惠,因食采于柳下,故称柳下惠,为柳氏得姓始祖)可柳,何蔡之遂非彭乎?但不忍忘先,孝思可嘉,着蔚后复彭,坚后仍蔡,庶两存不悖。钦遵!”此后,文仲、文蔚、文坚三兄弟遵旨复姓及后裔迁徙情况大概如下: 文仲,本姓彭,彭云翔长子,因李纲事牵连,冒鬻墨者蔡姓,自福建崇安辟地江西奉新奉化乡石溪围高楼暂居,寻析居石溪高楼路下。淳熙丙午年(),遵旨恢复姓彭,成为奉新彭氏始祖。娶闻氏,生子政基。彭政基奉父命返回老家福建崇安祭扫云翔公墓,嗣后返回江西,自石溪高楼徙居南昌新建。彭政基生萱、棠、华三子,长子彭萱自新建徙居奉新泥洋,次子彭棠和三子彭华仍随父居南昌新建。 文蔚,字子华,号石溪,本姓彭,彭云翔次子,因李纲事牵连,冒鬻墨者蔡姓,自福建崇安辟地江西奉新奉化乡石溪围高楼暂居,寻析居石溪街。淳熙丙午年(),遵旨恢复姓彭,成为奉新彭氏始祖。彭文蔚娶胡氏,生政宣。彭政宣,字少卿,生于宣和乙巳年(),出赘龙洞熊彦熙为婿,淳熙丙午年(),遵旨恢复彭姓,生思、举、万三子;侧室严氏生昊、程二子。 彭政宣长子彭思,字尧臣,生于绍兴丁卯()十二月,官大理寺评事,在位有声。娶李氏,生师何、师渊、师孟、师禹四子。彭师何,字文甫,任隆兴学录,卒于官署,无嗣;彭师渊,字希甫,号竹溪,生于乾道壬辰年(),娶毛氏,生自强、自明、自然、自得四子,自龙洞徙黄沙,是为黄沙始祖。 彭师渊幼子彭自得,字仲安,生于开禧丙寅(),以军功授进武校尉,总管蕲州等处,娶赵氏,生昌祖、继祖、荣祖、绍祖、振祖五子,自黄沙徙罗坊下市。幼子彭振祖,字振卿,号震斋,生于咸淳丁卯年(),娶小城袁氏,生国仁、国仪、国儒、国伟、国杰五子。 次子彭国仪,字朝范,号平楚,生于元至元丙子()六月,娶新昌张氏,生勋、熙、煦三子,自黄沙徙佛山(今奉新澡下)。彭师孟,字醇甫,号青云居士,生于淳熙丙午年()二月,授进武校尉,娶怀德周氏,生骧龙、云龙、庆龙、俊龙、十五郎五子,自龙洞徙居甘坊,系甘坊彭氏始祖。 彭师孟长子彭骧龙,字襄叔,号熙轩,生于嘉定丙子年()七月,授从仕郎,娶何舍李氏,生杓;彭杓榜名彭方大,字均彦,生于淳祐戊申年(),中咸淳癸酉科()举人,娶上高李氏,生澄,自甘坊徙居高安米峰,是为高安米峰彭氏始祖。 彭师孟幼子十五郎自甘坊徙居上高,系上高彭氏始祖。彭师禹,字正甫,号竹坡,生于绍熙壬子年()二月,娶董坊董氏,生崇龙、梦龙、应辰、拱辰、显誉、显忠六子,自龙洞徙晋坪,系晋坪彭氏始祖。 幼子彭显忠,字良叔,号仁庵,生于绍定庚寅年(),以平湖南洞苗功,进毅勇副尉,初娶姚氏,续娶胡氏,生木应,侧室何氏生金应。 彭显忠长子彭木应,字子荣,生于淳祐己酉年(),中咸淳丁卯科()举人,娶华林胡氏,生瑄;侧室某氏生沂;彭沂字国文,生于元至大庚戌年(),娶唐氏,生德、文二子,自晋坪徙居修水县黄坳乡岩咀,系修水岩咀彭氏始祖。 彭显忠次子彭金应,字子华,号城山,生于景定壬戌年()十二月,娶党田赵氏,生溥、汶、湜三子,自晋坪徙居冶城,系冶城彭氏始祖。彭金应幼子彭湜,字济道,号野逸,生于元至元戊子年()八月,初娶梅氏,继娶罗坊余氏,生梓、柟二子。 彭柟,字德敬,号栖逸,生于元延祐己未年()九月,娶厚山刘氏,生煇;继娶胡氏,生燧。彭煇,字斯政,号城翁,生于元至正丙申年()八月,娶车坪余氏,生奎、升二子;侧室龙氏生堂、垲二子;侧室周氏生壁;侧室杨氏生均。 彭煇三子彭堂,字用忠,号拙叟,生于明洪武乙亥年(),娶定兴阴氏,生钢、釲、钲三子,自冶城徙居上富,是为上富彭氏始祖。彭煇五子彭垲,字用高,号拙斋,生于明建文己卯年()四月,娶上富刘仲广长女,生莹、镃、钦三子,与三兄彭堂自冶城析居上富,亦系上富彭氏始祖。 彭政宣次子彭举,字伯祥,生于绍兴丙子年()五月,娶毛氏,生师奭、师旦、师尹三子;侧室刘氏生师训;自龙洞徙居溜头双坝,系双坝彭氏始祖。彭师奭、彭师尹之后无传;彭师旦居双坝,其子彭士麟复自双坝徙童家陂(今甘坊蕉洲),立晋坪从兄应辰长子彭登为嗣,彭登生珏,彭珏生仁,彭仁生惟贤、惟琼二子,次子彭惟琼自童家陂徙居洞坪,系洞坪彭氏始祖。 彭师训,字圣甫,生于嘉定癸酉年()八月,初娶招宾胡氏,续娶县市熊氏,侧室李氏生太来、同升二子,侧室涂氏生大有,自双坝徙居太平山,是为太平山彭氏始祖。 彭政宣三子彭万,字云举,生于乾道丙戌年(),娶南宅邹氏,生师皋、师舜、师范、师文、师德五子,自龙洞徙居船,是为船始祖。 彭政宣四子彭昊,自龙洞徙居甘坊蕉洲,无嗣。 彭政宣五子彭程,字致远,娶甘氏,生师谊、师贤、师安、师恭四子,自龙洞徙居甘坊蕉洲,是为蕉洲彭氏始祖。 文坚,字子固,号石雄,本姓彭,彭云翔三子,因李纲事牵连,冒鬻墨者蔡姓,自福建崇安辟地江西奉新奉化乡石溪围高楼,寻析居石溪街。淳熙丙午年()遵旨改姓蔡,是为奉新蔡氏始祖。娶李氏,生政从、政忠、政言三子。 文坚长子蔡政从,字兼人,号可斋,娶冶城邹氏,生渊、澄、淙三子;蔡淙娶张氏,生必昌、必端、必谦、必申四子;蔡必昌娶李氏,生一德;蔡一德娶张氏,生友清、三五、友常、友成、友庆五子;长子蔡友清,字文秀,号鉴堂,生于大德丁酉年()五月,娶熊氏,生仕宏、仕雍二子,元至顺二年(),自石溪徙居靖安东源庄前,是为东源庄前蔡氏始祖。 文坚次子蔡政忠,字孚诚,号恕斋,娶张氏,生珪、珍、七六、璋四子;蔡璋,字光廷,号达庵,娶罗氏,生惟熙、惟时、惟明三子;蔡璋次子蔡惟时,字可叔,号蔼堂,娶罗氏,生三捷、三聘、三仕三子;蔡三捷,字胜伯,号月山,娶北坪胡氏,生应魁、应瑞、应麟三子;蔡应瑞,字季祥,号梅涧,娶费氏,生用哲、用昌、用端、用荣、用亨、用德、用达、用信八子;五子蔡用亨,字景元,号会斋,初娶赵氏,继娶王氏,生均贞、均实二子。 蔡均贞,字元孙,号溪隐,娶青树谌氏,生以济;继娶汪氏,生以温、以浤、以浃三子;蔡以济,字仲楫,号云林,娶怀德周氏,生秉全、寿全二子;蔡寿全,字文富,号素乐,娶罗坊金氏,生蔡珪;侧室吕氏生璋、钢、碧三子;蔡珪,字执权,号桂轩,娶坪上刘氏,生蔡侃;继娶澡面帅氏,生俯、偕、伸、俊、像、偲六子;蔡俯,字世恭,号学圃,娶罗坊邓氏,生钦、镇、锦、钟四子;蔡镇,字显爵,号中峰,娶定兴阴氏,生熖、炜、炤三子;蔡熖字腾光,号石溪,娶船溪李世经女,生国珍、国瑛二子,女一,适县市乡徐氏。 蔡国珍,熖长子,字汝聘,号见麓,奉化乡(今上富镇)石溪人。嘉靖三十四年()举于乡,嘉靖三十五年(),登诸大绶榜进士第。他从一位山野村民,累官至国家秉钧持衡的天官——吏部尚书,创造了奉新士子学优则仕的奇迹,成为历朝历代读书人的效法的楷模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其生平事迹荣登《明史》,详见本书人物小传。 蔡国珍娶会埠徐氏,封一品夫人,生子公辅。蔡公辅,字惟德,号望麓,邑廪庠生,治书经,入太学,授翰林院中书;娶廖氏,生若霖、若梅二子及二女;娶侧室余氏,生梦麟;娶侧室刘氏,生梦凤。长子蔡若霖,字铭衡,号绍庵,邑廪庠生,治书经,入太学,以祖吏部左侍郎考满,荫授绍兴府通判;娶赵氏,以节孝称,生蔡三才。 三子蔡梦麟,字圣生,号绪庵,邑庠生,治书经,入太学,以祖吏部尚书考满,荫授苏州府知府,卒于任。四子蔡梦凤,字仪生,号继庵,入太学,荫授徽州府知府;娶李氏,生圣才。若霖子蔡三才,字赞伯,号翠轩,邑庠生,治诗经,恩荫内阁中书;娶胡氏,生兆虬。蔡国珍裔孙早已从石溪迁出,瓜瓞绵延,分徙于国内外,他们秉承祖训,在各个不同领域为国家和社会效力。 蔡璋三子惟明,字哲甫,娶李氏,生宗旦、宗尹、宗愈、宗孟四子;蔡宗孟生应彦;蔡应彦,字季荣,娶赖氏,立亲兄蔡应佐幼子蔡寿则为嗣;蔡寿则,字昌祖,娶李氏,生均满、诚六二子;蔡诚六,字应静,号素忠,生于明洪武年间,闲耕课读,自石溪徙居修水黄沙桥沈圳坑,是为修水蔡氏始祖。文坚下十四世蔡存爵,生一盛、一班二子;蔡一班生旱,自石溪迁高安伍桥墨园,是为伍桥墨园蔡氏始祖。 综合上述奉旨复姓后的迁徙情况,族谱旧有“九彭一蔡”之说。《彭蔡十五修谱族谱》卷一第54页《彭蔡开族便览》中云:“所谓九彭者,黄沙、佛山二族,评事公思之二子师渊下也。甘坊、米峰二族,评事公思之三子师孟下也。晋坪、冶城、上富三族,评事公思之四子师禹下也。 洞坪一族,举之子师旦下也。太平山一族,举之子师训下也。惟文坚公自闽始迁冒姓,世居石溪,虽支裔偶有迁徙,本皆以石溪为系,所云一蔡者是也,是皆云翔翁之所出也。当六修族谱时有太平山一族,无何亦与黄沙、洞坪等。兹谱者,实六彭一蔡,合为七族云。” 作 者 简 介 樊明芳:年5月生,奉新仰山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宜春市诗词学会理事、奉新县楹联诗词学会会长、中学高级教师。曾任奉新二中校长、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奉新一中副校长、《奉新县志》副主编等职。 出版过《名胜古迹楹联选》《古今特长联译赏》《奉新风物》《百丈禅话诗文》和奉新文化系列丛书(8本)等专著,发表过《中国长联初探》《怀海与禅门规式》《张勋墓葬陶仙岭》《趣联大师刘师亮》《唐宣宗在奉新的奇闻逸事》《华林胡氏源流及其祖居考》《新吴侯涂钦的生平及其墓葬考》《司马头陀其人其事》《百丈寺的历史沿革》《浮云宫的历史沿革》《颖学弘敏在奉新的经历考述》《八大山人在奉新的活动轨迹考述》《杨万里知奉新的经历和诗歌创作散论》等百余篇文章。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 编辑整理:小余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