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望族 进城乡自古以来居住、生活着许多村民,他们分属于不同的姓氏,每个姓氏都有其发端、发展、分徙、定居,以至于逐步趋向于鼎盛的过程,当他们在人数、财富、地位、声望等方面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便成为一个地方的名门望族,他们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标志,也是一个的地方名片。这样的家族在古进城乡地区很多,仅罗坊街就有严、罗、王、邓等,冶城有彭氏,阴村有阴氏,限于篇幅,无法逐一列举。下文就编者所掌握的材料,按照到达奉新的先后,仅述数例,亦系管中窥豹而已。 阴村阴氏源流简说 春秋时期,齐国有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叫管仲,是齐桓公的辅政名相。他是周文王第三子管叔鲜的后裔,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颖上(今安徽由县)人。他由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姜小白任命为丞相,尊为“仲父”,曾帮助齐桓公攻伐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末年,管仲第七世孙管修,字其夷,在周安王姬骄二十二年(前)“田代姜齐”之后,管修被齐侯驱逐,自齐国逃到了楚国避难,被楚肃王熊臧封为阴邑大夫(今山东省平阴县),因封地在阴,其后裔遂以封地名作为姓氏,管修遂被后裔被称为阴大夫、阴修,系阴氏得姓始祖。 管仲 阴修生不佞,世居河南南阳新野,历经千百年繁衍,成为当地名门望族。阴不佞下传至南宋嘉熙二年(),阴氏家族中一位名叫阴盈的人高中戊戌科进士,官至大理寺正卿。 后因蒙古国南侵,阴盈曾努力招募兵马,卫国勤王,但终因力所不能及,为躲避战乱,便辞去官职,由河南南阳新野徙居奉新县进城乡(今罗市镇)梧岗村阴村落户,成为奉新阴氏始祖。 阴盈的妻子姓费,因做梦梦到麒麟而有了身孕,所以给新生的儿子取名叫应梦。阴应梦,字谦甫,号竹埜,长大后果然出类拔萃,淳祐十年(),高中方逢辰榜进士,本以为从此可以高官厚禄,光宗耀祖,但因当时奸臣贾似道擅政,时事日非,阴应梦不愿意同流合污,发誓终生不做官。 他生了6个儿子,建了一幢聚德楼,又称招宾馆,长年在楼上专心读书,30年脚不踏地。南宋灭亡后,他在人前自称“前进士”,改号“倦翁”,表达自己誓不做元臣的愿望。 阴应梦的6个儿子名字分别叫幼迈、幼选、幼达、幼迪、幼适、幼遇,从小就随父亲在聚德楼内读书写字,特别聪明好学。据道光、同治版《奉新县志》载,老三幼达,字中夫,号复春,景定二年(),九岁时中九经童科;老四幼迪,字允夫,景定四年(),九岁时中九经童科;老六幼遇,又作时遇,字时夫,号劲弦,德祐元年()(旧志作宝祐间),八岁时中九经童科。 在阴幼遇考中九经童科后的第四年,南宋为元所灭。为了表明他们忠于宋室,不做元臣的心迹,阴应梦一家人中再也没有谁出去应考或做官了。 阴幼遇从此便像父亲一样,每天呆在聚德楼里读书。有一天,他在翻阅前人留下的有关音韵方面的著述时,觉得这些著述都不全面,便萌发了编一部比较齐全的音韵类书的念头。为编好这部书,他很快开始做词藻和典故的收集归类工作,顿时,他的书房里到处都堆放着一叠叠的卡片。 有一天,父亲阴应梦想看看小儿子在干什么,就走进了阴幼遇的书房,只见屋里摆满了重重叠叠的纸片,感到非常奇怪,便问幼遇:“你这是在搞什么名堂?”阴幼遇满怀信心地回答说:“我准备编写一部按韵编排的类书,现在正在积累资料,做词藻和典故的归类工作。” 阴应梦听后,笑着摇摇头,便走出了书房,他不相信儿子能完成这项巨大工程。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之后,便深深地被儿子坚忍的毅力和执着的精神所感动,不但完全相信阴幼遇能完成这项巨大工程,而且对这项巨大工程积极给予指导和支持。 阴应梦为阴幼遇筹划说:“造屋子的,必须先有工具;烧陶瓷的,必须先有模子;著书立说,也是同样道理,必须先有个准则。因此,我给你设计了一套凡例,作为你编好这部类书的依据”。 阴幼遇在父亲的指导下,就在这聚德楼上,孜孜不倦地整整干了三十年,终于完成了这部书的编纂工作。书编成后,阴幼遇的三哥阴幼达认为书中搜集的典故,并不是每个读书人都能一看就懂的,于是便给书随字注释,以备观鉴。这样,这部类书就更齐全和完整了。 最后,到了该给这部书取名了,有个朋友建议道:“就请题名为《韵府群玉》吧!”阴幼遇的父亲听后,脸上微露难色,便问道:“您取的这个名儿,到底是什么含义呢? 是说这部书编得象圭璋璜璧一样可贵呢,还是说这部书里所搜集的的词藻、典故本身象圭璋璜璧一样可贵呢?假如属于后一种含义,那么这个名字是取得再好也不过了。” 朋友笑而不答,于是书名就这么定下来了。元大德十一年(),阴应梦为《韵府群玉》写好了序言,遗憾的是韵书正式出版时,阴应梦竟不幸去世了,阴幼遇非常悲痛,他在书中的自序里写道“是编敬遵先子凡例,刻意纂集,幸绩于成,书成而失怙,痛哉!”表达了他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韵府群玉》问世后,得到了历代文人学士的推崇。元代翰林滕玉霄说这部书“经史子传蒐猎靡遗,是又能以有穷之韵而寄无穷之事,亦奇矣!”认为此书搜集材料广博无遗,浩如烟海,不禁叹为观止。 元代另一翰林吴兴赵孟頫评价说:“上涉群经,下苞诸子,贤于回溪史韵多矣!”明代陈文烛认为此书“备天地之大观,为艺林之珍品”。该书之广博可贵,由此可见一斑。 清朝康熙年间张廷玉等人奉旨修撰音韵巨著《佩文韵府》时,竟然将《韵府群玉》全部抄入。乾隆年间修编《四库全书》时,《韵府群玉》又被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还说:“然而元代押韵之书,今皆不传,传者以此书为最古。世所通行之韵,亦即从此书录出”。 《韵府群玉》在元、明、清时,一直是作格律诗者押韵的依据,它在音韵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帅之宪有《阴时夫》诗评价说: 千载嶷然韵府楼,一时昆季并名流。 家声溯自阴铿后,学力深亏沈约俦。 珍重九经科目贵,搜罗群玉简编留。 后人景企乡先辈,著述非徒獭祭求。 阴氏家族自宋历元,一直聚居在进城乡的阴村,但为何现在的阴村找不到一户姓阴的人家呢?因为家族也是在不断的迁徙中发展繁衍的,或因避战乱而远徙他乡,或因人丁兴旺而析居别处,或因资源匮乏而另择丰壤,或因人丁不旺而另觅宝地,总之,定居之后一成不变的家族是极少的。 查《江西省奉新县地名志》可知,元末明初,阴氏一族从进城乡(今罗市镇)阴村,向西走了十里,便在庄田村东南约三华里的田塅中新建了一个村庄,为了表达期望子孙后代兴旺发达的愿望,他们便把新建的村庄取名叫“定兴”。 定兴在清朝时发展成为一个仅次于罗坊的较大的集市,叫“定兴市”,原属进城乡管辖。新中国成立后,定兴划归上富镇管辖,这就是上富镇为什么把阴幼遇一家当作上富人的原因。该村现有阴氏后裔近百户约余人。在进城乡内还有居住于今坪上村的两支,一支居住在路下,现有0余户余人;另一支居住在山东,现有近0户近百人。 同时迁出的还有阴镗和阴彦德两支:阴镗一支渡过南潦河,向东走了二十五里,来到了华林山下当时属法城乡(今属会埠镇)管辖一个地方定居,因村旁有条小溪,经常有读书人在此吟诗,便将新建的村庄取名叫“吟溪村”,后简称为“吟村”。阴镗,字彦闻,进城乡人。 洪武三年(),他以经明行修举奉新训导。据《阴氏十二修族谱》载,阴镗,在吟吟溪创办过吟溪书院,书院“左拥越王岭,右泊浮云宫”,明弘治年间,“与华林、梧桐书院鼎立为三”。 明代黄载有《吟溪书院》诗咏此云:“吟溪溪上起书楼,最爱高人隐趣幽。勤学尝开群玉府,乐吟不典万金裘。物华秋色芙蓉水,诗思春风杜若洲。勿谓考槃终弗告,少微先动帝王州。”该书院与梧桐书院和华林书院齐名,可见当时影响之大。 吟村现有阴氏后裔近百户约余人。阴彦德一支则经新兴乡(今属会埠)到新安乡(今澡下),在乡公署所在地澡下定居,迄今已发展到近00户余人。 总之,罗坊阴氏一族在奉新人数虽不算多,但因阴幼遇主编的《韵府群玉》和阴镗创办的吟溪书院,在奉新县乃至于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印记。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7054788 图片来源:网络 樊明芳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