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从事白癜风诊疗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224/5955967.html 齐云峰跨虎留仙迹 越王山西边有一座山峰,因其孤峰突起,高耸入云,故名齐云峰;因其上小下大,状若琵琶,故又名琵琶峰;因其酷似一读书人拱揖之状,故又名相公山。同治版《奉新县志》卷一·山川载:“琵琶峰在越王山之西南,孤锐突立,又名齐云峰,仙虎迹在焉。”这座山峰自古以来就是一处著名景点,历代文人题咏颇多。清代刘应棠有《相公山》诗云:“齐云峰下矗奇峰,冠履巍然正气丛。好种龙鳞千百树,相公山并大夫松。”刘日恩有《登越山琵琶峰》诗云:“峰起琵琶势插天,腰绳缚屐造于巅。眼光放去千余里,俯视洪州几点烟。” 齐云峰之所以名扬千古,是因为山上还有一处著名的景点“仙虎迹”,俗称“虎迹石”。同治版《奉新县志》卷一·古迹第二十二页:“仙虎迹在越王山。世传文萧、彩鸾升仙处,有二虎迹仿佛于石上。”原来此石还附着一个传唱千年的仙凡奇缘故事。 吴彩鸾、文萧在越王山齐云峰跨虎登仙的故事由来已久,最早始见于唐末杜光庭(-)所著《仙传拾遗》: “文箫寓洪州许真君宅游帷观,八月十五上升之辰,士女云集,连袂踏歌,谓之酬愿。忽见一妓歌词潜合其名姓,复是神仙之语,词曰:‘若能相伴陟仙坛,应得文箫驾彩鸾。自有绣懦并甲帐,琼台不怕雪霜寒。’箫异之。歌罢,箫徐行随入大松径中,所居肃然,侍卫环列,有几案簿书若官府,亦有案牍断割,多为江湖没溺之事。箫再三诂之,乃曰:‘此不可轻泄,吾当为子受祸矣。’果有黄衣使曰:‘吴彩鸾为私欲泄天机,谪为民妻一纪。’乃与箫归钟陵仪居,其后乘虎俱入越王山,不知所之。” 这是吴、文仙凡之恋的最早记录,后历经演绎,情节更加迭宕起伏,故事更趋完美感人。以唐代末年裴铏所著《传奇·文箫》最为全面: “大和岁末,有书生文箫者,海内无家,因萍梗抵钟陵郡。生性柔而洽道,貌清而出尘,与紫极宫道士柳栖乾善,遂止其宫,三四年矣。钟陵有西山,山有游帷观,即许仙君逊上升第也。每岁至中秋上升日,吴、越、楚、蜀人不远千里而携挈名香、珍果、绘绣、金钱,设斋醮,求福祐。时钟陵人万数,车马喧阗,士女栉比,数十里若阛阓。其间有豪杰,多以金召名姝善讴者,夜以丈夫闲立,握臂连踏而唱,其调清,其词艳,惟对答敏捷者胜。时文箫亦往观焉。睹一妹,幽兰自芳,美玉不艳,云孤碧落,月淡寒空。聆其词理,脱尘出俗,意谐物外。其词曰:“若能相伴陟仙坛,应得文萧驾彩鸾。自有绣襦并甲帐,琼台不怕雪霜寒。”生久味之,曰:“吾姓名其兆乎?此必神仙之俦侣也。”竟植足不去,姝亦盼生,久之,歌罢,秉烛穿大松径将尽,陟山扪石,冒险而去,生亦潜蹑其踪,烛将尽,有仙童数辈,持松炬而导之。 生因失声,姝乃觉,回首而诘:“莫非文箫耶?”生曰:“然。”姝曰:“吾与子数未合,而情之忘乃得如是也?”遂因相引至绝顶坦然之地,侍卫甚严,有几案帏幄,金炉国香。与生坐定,有二仙娥各持簿书,请姝详断,其间多江湖沉溺之事。某日,风波误杀孩稚。姝怒曰:“岂容易而误邪?”仙娥持书既去,忽天地黯晦,风雷震怒,摆裂帐帏,倾覆香几。生恐惧不敢傍视,姝仓惶披衣秉简,叩齿肃容,伏地待罪。俄而风雨帖息,星宿陈布,有仙童自天而降,持天判,宣曰:“吴彩鸾以私欲而泄天机,谪为民妻一纪。”姝遂号泣,与生携手下山而归钟陵,生方知姝姓名,因诘曰:“夫人之先,可得闻乎?”姝曰:“我父吴仙君讳猛,豫章人也,《晋书》有传。常持孝行,济人利物,立正祛邪。今为仙君,名标洞府。吾亦为仙,主阴籍,仅六百年矣。睹色界而兴心,俄遭其谪,然子亦因吾可出世矣。”生素穷寒,不能自赡。姝曰:“君但具纸,吾写孙愐《唐韵》。”日一部,运笔如飞,每鬻获五缗,缗将尽,又为之,如此仅十载。至会昌二年,稍为人知,遂与文生潜奔新吴县越王山侧百姓邹举村中,夫妇共训童子数十人。主人相知甚厚,欲稔。姝因题笔作诗曰:“一斑与两斑,引入越王山。世数今逃尽,烟萝得再还。箫声宜露滴,鹤翅向云间。一粒仙人药,服之能驻颜。”是夜,风雨骤至,闻二虎咆哮于院外,及明,失二人所在。凌晨,有樵者在越山,见二人各跨一虎,行步如飞,陟峰峦而去。邹生闻之惊骇,于案上见玉合子,开之,有神丹一粒,敬而吞之,却皓首而返童颜,后竟不复见二人。今钟陵人多有吴氏所写《唐韵》在焉。 此后,元代时奉新浮云宫道士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卷之五亦撰有《吴彩鸾传》,然传记终不如传奇脍炙人口。传奇系文人创作的小说,仙传是道士编辑的神话,其人其事未必如史实般真实可靠,但越王山的齐云峰的一块大石上却真实地留下了两道深深的虎足印记,在虎迹石至今仍有一个邹公洞。同治版《奉新县志》卷一·古迹第22页载:“邹公洞在越王山西。初,文萧、吴彩鸾寄食邹举家,俄跨虎仙去,留药一粒与举,且遗以诗有云:‘箫声迎露湿,鹤翅伴云闲。一粒仙人药,服之能驻颜。’自是隐洞中得长生,后人即其地为招仙观。仙虎迹在越王山,世传文箫、彩鸾升仙处有二虎迹仿佛于石上。”吴诗与传奇文字稍异。 根据如上叙述,可见虎迹石应该在越王山齐云峰的最高处,可为什么后人见到的虎迹石却在半山腰呢?同治版《奉新县志》卷一·古迹第23页载:“虎迹在琵琶峰之巅,旁有麻鞋拄杖之痕隐隐可见,亦奇景也。士大夫之游仙者必访其处,径由招仙观,黄冠厌惮之,乃于山腰凿二迹以绐人,而昔之真迹见者亦罕矣。”原来是招仙观(真常观)的道士因为厌恶游人打扰了他们的清修,特地在半山腰的一块大石上刻下了“跨虎登仙”字样,因而真正的虎迹石反倒没人见过了。 跨虎登仙石刻 齐云峰下招仙观又名真常观,从前是一处著名的道教建筑。同治版《奉新县志》卷四·寺观载:“真常观在新兴乡越王山,旧名招仙观,即文萧、吴彩鸾跨虎之地,宋治平中赐今额,明洪武元年道士彭秋远修,国朝康熙九年道士张含真重修正殿。”清代闵钺《重新招仙观碑记》云: “邑云峰石上有洼痕如虎爪,相传文、吴二仙跨虎飞腾之留迹也。峰下有黄室,相传邹公举感二仙丹粒之惠,舍宅所建,以祀二仙者也。……邑之招仙观,宋治平中改为真常,其间废兴,世纪殷遥,不可得尽稽。邑中数名胜者遑遑,辄屈其拇指。四方黄冠来游,感瞻恋而不忍舍去。忆余壬午秋杪,慕其灵异,策杖登访,栋宇虽不甚壮,而翠竹黄花互映,轩窗清幽豁目。住持张子含真道貌伟然,髯长及腹,声琅琅如叩钟,余心识久之。不数年,闻含真庀材大创前建,三清殿后室奉文吴二仙、邹公主人,左为精舍、庖湢,颇极穹窿。工未及完,含真羽化,世路多艰,诸所未备。后嗣遂因仍而苟且,岂不惜哉!迄今又三十余年,含真之孙,余族弟也。为人弱不胜衣,与人言粥,粥不能出诸口,求丹粒于锄边,岁获少许,凡含真所缺略者,概加斧藻,补建三元宫于右,增构山门于前,前后左右悉蔽以瓴甓,巍巍堂堂,蔚乎巨观。邹公、张子共相抚掌于碧落,断可知矣。” 闵钺记载的是清康熙九年()张含真重修正殿三十余年之后,张含真之孙、闵钺族弟重修招仙观的情形,可见招仙观在康熙年间仍然存在,何时被毁,不得而知。 真实的虎迹石早已隐没于层巅榛莽之间,得见其真迹者恐怕不多,然“云峰虎迹”作为奉新古代八景之一,自明代以来早为人们所熟知,历代文人题咏甚多,如彭錞、李朴、陆绅、徐大铨、余秉清、朱本初、李治等都有诗题咏,张昱有《题吴彩鸾写韵图》诗,刘熙《彩鸾冈寻仙虎迹》诗,详见本书“古诗钩沉”,兹不赘述。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