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新习俗 奉新人民是勤劳、智慧、淳朴、好客的人民,千百年来,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经济习俗饱含着人民的睿智,生活习俗蕴蓄着浓浓的乡情,礼仪习俗彰显着乡土文化,社会习俗传承着祖辈的希冀,节令习俗昭示着家族的文明,游艺习俗洋溢着天真的童趣。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也是民俗文化中闪耀着熠熠光芒的一颗明珠。 礼仪习俗之对联 对联奉新俗称“对子”,是一种历史悠久、雅俗共赏,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奉新人爱对子,逢年过节或婚丧喜庆都要请当地先生写对子。对子根据其用使用场合分为春联、婚联、寿联、挽联等,名目繁多,用途各别,千万不能用错场合。 春联每年除旧迎新之际,城乡各地,“总把新桃换旧符”,再苦的人家也要买张红纸,写副对子,以增添节日喜气。农民写“勤为摇钱树;俭是聚宝盆”、“人勤三春早;地肥五谷丰”等;做手艺人家,木匠写“曲尺能成方圆器;墨斗调出栋梁材”;篾匠写“翠竹编成千样雅;青条做就百般精”; 铁匠写“三间火烤烟薰屋;一个千锤百炼人”;剃头铺写“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满面生”;裁缝铺写“妙手裁云锦;精心剪春光”;做生意人家写“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饭馆写“烹煮三鲜美;调和五味香”;旅店写“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酒馆写“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茶馆写“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等等。 婚联男婚女嫁之日,男女双方家里都要贴喜联。嫁女写“在家勿忘尔母训;出嫁宜守我家风”;娶亲写“成全一件儿女事;了却两家父母心”;入赘写“贤婿作子福中福;爱女为媳亲上亲”;复婚写“前情谅解都为梦;后景欢娱总是春”;续弦写“缺月重圆呈秀色;断弦再续有德音”等等。 旧时奉新山区客家人迎亲,有在花轿上贴对联的习俗,名叫“轿封联”,这也是婚联的一种。即男方花轿出门时,先在花轿的一边贴上上联,等到达女方后,女方一定会请当地文化水平最高的先生尽快对出下联,贴在花轿的另一边。这是两亲家攀亲致意,除了在于增进婚礼的喜庆气氛之外,还在于表明两家门当户对,姓下有才。 相传有潘姓迎亲时,请秀才先生将自己的姓拆成了一副上联,贴在迎亲的花轿上:“潘府迎亲,有水有田又有米。”女方姓何,见男方花轿上有上联,连忙请来教私塾的先生,先生一见,哈哈一笑说:“有了!”只见他很快就提笔写出了下联:“何家嫁女,添人添口便添丁。”出得巧妙,对得工整,可谓天衣无缝,珠联璧合。 寿联子孙为长辈祝寿,均要写寿联。常见的有“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自是牡丹真富贵;果然松柏老精神”。给不同性别、年龄的长辈祝寿,应写不同的寿联。 如六十男寿写“纪寿欣逢新甲子;培香喜掇早丹花”;六十女寿写“青松翠竹标芳度;紫燕黄鹂鸣好春”;七十男寿写“童颜鹤发寿星体;松姿柏态古稀年”;七十女寿写“寿衍七旬辉宝婺;堂开四代乐薰风“;八十男寿写“耆年可入香山寿;硕德堪宏渭水谟”; 八十女寿写“八旬且献瑶池瑞;四代同瞻宝婺辉“;九十男寿写“九志曾留千载寿;十年再进百龄觞”;九十女寿写“堂北萱花荣九秩;天南宝婺耀千秋”;百岁男寿写“家中早酿千年酒;盛世长歌百岁人”;百岁女寿写“瑶池喜晋千年酒;海屋欣添百岁筹”等等。 挽联哀悼死者,用绿纸写挽联。挽联内容也因人而异。挽父写“深恩未报愧为子;隐憾难消羞作人”;挽母写“莫报春晖伤寸草;空余血泪泣萱花”;挽妻写“恩爱良妻,苦雨凄风催汝去;可怜儿女,大啼小哭要娘回”;挽夫写“无禄才郎,长夜不醒蝴蝶梦;伤心少妇,中宵悲听子规啼”。 长辈死后,晚辈要守孝三年,守孝之人不理发,不办喜事,不出远门,用绿纸写对联。如守父孝写“思亲腊尽情无尽;望父春归人未归”、“白雪有情随我素;红梅无意任他春”等等。 作 者 简 介 樊明芳:年5月生,奉新仰山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宜春市诗词学会理事、奉新县楹联诗词学会会长、中学高级教师。曾任奉新二中校长、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奉新一中副校长、《奉新县志》副主编等职。 出版过《名胜古迹楹联选》《古今特长联译赏》《奉新风物》《百丈禅话诗文》和奉新文化系列丛书(8本)等专著,发表过《中国长联初探》《怀海与禅门规式》《张勋墓葬陶仙岭》《趣联大师刘师亮》《唐宣宗在奉新的奇闻逸事》《华林胡氏源流及其祖居考》《新吴侯涂钦的生平及其墓葬考》《司马头陀其人其事》《百丈寺的历史沿革》《浮云宫的历史沿革》《颖学弘敏在奉新的经历考述》《八大山人在奉新的活动轨迹考述》《杨万里知奉新的经历和诗歌创作散论》等百余篇文章。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