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新习俗 奉新人民是勤劳、智慧、淳朴、好客的人民,千百年来,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经济习俗饱含着人民的睿智,生活习俗蕴蓄着浓浓的乡情,礼仪习俗彰显着乡土文化,社会习俗传承着祖辈的希冀,节令习俗昭示着家族的文明,游艺习俗洋溢着天真的童趣。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也是民俗文化中闪耀着熠熠光芒的一颗明珠。 生活习俗之栽番薯 在粮食紧张的年代,番薯是代粮的主要作物。山区多荒山坡地,多系红壤土,不适宜种水稻,但种番薯却是好地方。番薯是一种耐旱、易长、省肥的作物,种下之后,只要放上一把火土灰,待薯藤长长之后,只要“牵藤”(让所有的藤苗朝向一个方向)一次,便可以挖番薯了。 番薯有两种:一种是红皮白心薯,清甜可口,适宜生吃;一种是黄皮黄心薯,富含淀粉,适宜熟吃。番薯一身都是宝,可作多种用途:番薯可置饭甑内饭上面蒸熟,直接食用,原汁原味;可置锅内煮熟,煮熟的番薯既可直接食用,也可以晒干,制作成番薯干;沉淀于锅底的糖浆可制作成番薯糖,是制作冻米糖的原料。 番薯还可以烤着吃,每年烧黄黏柴(做黄黏米果的原料)的时候,人们多爱将番薯置火中,待烤熟后,将外面的黑皮剥去,金黄色的番薯透着一股浓浓的香气,特别地诱人。番薯可刨成薯片,煮熟、晒干,储存于坛内,密封好。密封不好易生虫子。逢年过节前,或用沙炒,或用油煎,均香脆可口。薯片是山区农民家家必备的一种点心,价廉物美。 番薯可刨成薯丝,直接晒干储存,缺粮时可与米一起煮成薯丝饭。当地有“薯丝饭,木壳(即茶籽壳)火,神仙过了就是我”的说法。薯丝饭的作法是:先将大米下锅煮至五分熟,再将薯丝拌于锅内,煮至八分熟时,用罩箩捞出,滤干米汤,再倒入饭甑内蒸熟,即是喷香津甜的薯丝饭。薯丝与大米的比例一般为一比一左右,太多则口感不好。缺粮的人家往往米中拌入的薯丝较多,有“三根薯丝扛粒米”的形象说法。 番薯可磨成薯粉,先将一小块洋铁皮用钉子均匀地钉上几百个小孔,再将铁皮钉在一块长方形的木板上,突出的一面朝外,即是自制的简易磨具;再将番薯磨在一只装有水的大盆内,待薯粉沉淀后,将水倒出,晒干之后,即是雪白的薯粉。薯粉可直接用开水冲服,也可以做成粉条、粉皮、粉团做菜吃。这是番薯最高级的吃法。 番薯的叶子可晒干做菜,番薯梗子剥皮后可直接做菜,这是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的真正的绿色食品。薯藤可直接做猪食,也可以晾干后做冬季的猪食。如今的农民不缺粮,但仍然喜欢栽番薯,不仅自己喜欢吃番薯,而且城里人也越来越喜欢吃番薯了,因为番薯是真正的绿色保健食品。 番薯是一种过不了冬的作物,遇冷即烂。保存薯种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房前屋后找一块干燥的麻枯地,挖一个横洞,将精选的薯种放里面,再用泥土密封,里面便是恒温了,蕃薯种不会变质,也不会发芽,来年春天取出,发芽后便可下种。另一种方法是:将少量的薯种均匀放在床上垫铺的稻草里面,因为天天有人睡觉,温度较高,一般也能起到储存薯种的作用。 生活习俗之做酒饼 酒饼,即酿酒酵母,又称酒母,俗称酒药或酒曲,是酿造米酒的必备原料。奉新的罗市、上富一带,从前有擅长制作酒饼的专业户,他们将制作好的酒饼用担子挑着,走街窜户,以米升为单位叫卖,十分受欢迎。 酒饼的主要原料一般为大米,最为简便的制作工序一般为:先将大米加水浸泡3—6小时后,碾碎成粉末,加鲜辣醪草汁或干草粉,再加入适量山泉水,揉捏呈丸状,置竹席上晾干,以青蒿、桑叶或其他一切青草鲜叶覆盖。待数十日后,饼丸会生长出白毛,待丸体发热时,再除去覆盖物;待其渐渐降至常温状态,并逐渐干燥时,再将其移至太阳下曝晒数十日,待其极干,即为酒饼成品。 制作酒饼还可以大麦为原料,但大麦的粘结性较差,皮壳较多,单独制作酒饼质量不好,若和豌豆共用,可按3比的比例混合使用,就会有良好的曲香味和清香味。还可以用小麦为原料制作酒饼,小麦淀粉含量较高,富含面筋等营养成分,有0多种氨基酸及丰富的维生素,粘力较强,是各种微生物繁殖、产酶的优良天然物,若粉碎适度、加水适中,制成的曲胚不易失水而分散,也不会粘力过大而存水过多。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下篇·曲蘖·酒母》中说:“凡麦曲,大、小麦皆可用。造者将麦连皮,井水淘净,晒干,时宜盛暑天。磨碎,即以淘麦水和作块,用楮叶包扎,悬风处,或用稻秸罨黄,经四十九日取用。造面曲用白面五斤、黄豆五升,以蓼汁煮烂,再用辣蓼末五两、杏仁泥十两和踏成饼,楮叶包悬与稻秸罨黄,法亦同前。其用糯米粉与自然蓼汁溲和成饼,生黄收用者,罨法与时日,亦无不同也。 其入诸般君臣草药,少者数味,多者百味,则各土各法,亦不可殚述。近代燕京,则以薏苡仁为君,入曲造薏酒。浙中宁、绍则以绿豆为君,入曲造豆酒。二酒颇擅天下佳雄。(别载《酒经》。)凡造酒母家,生黄未足,视候不勤,盥拭不洁,则疵药数丸动辄败人石米。故市曲之家必信著名闻,而后不负酿者。” 奉新民间通常的作法和宋应星的记载中都提到必须加入适量的辣蓼草,可见它对于制作酒饼是一种十分特殊的重要原料。辣蓼草作为一种传统中草药,其药用价值在许多古代医药著作中早有介绍。《本草纲目》中记载:“辣蓼,辛,温。”《别录》中记载:“蓼叶,归舌,除大小肠邪气,利中益志。” 《唐本草》中记载:“主被蛇伤,捣敷之;绞汁服,治蛇毒入腹心闷;水煮浸脚捋之,消脚气肿。”《本草拾遗》中记载:“蓼叶,主痃癖,每日取一握煮服之;又霍乱转筋,多取煮汤及热捋脚;叶捣敷狐刺痣;亦主小儿头疮。”《岭南采药录》中记载:“敷跌打,洗痣疥,止痒消肿。” 而现代临床医学研究表明,辣蓼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氧化、止血、抗肿瘤、镇痛等功效。综合近年来有关辣蓼草研究的成果表明,其主要有效成分为以黄酮类及萜类物质为主的活性物质,且具有种类多、含量丰富的特点。 辣蓼草对酒饼的作用是促进微生物生长,自然界中各类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都需要多种营养物质,主要包括水、碳源、氮源、矿物元素、生长素等。而生长素对于微生物的生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们是微生物内各类酶的辅基成分,一旦缺乏这些物质,酶就没有活力,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也就停止了。 而辣蓼草中含有根霉菌、酵母菌等多种微生物所需的生长素,能更好地促进这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添加不同量的辣蓼草对酒饼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糖化力、液化力及发酵率的影响也不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添加辣蓼草粉,酒饼的糖化力、液化力及发酵率等均有明显提高。 作 者 简 介 樊明芳:年5月生,奉新仰山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宜春市诗词学会理事、奉新县楹联诗词学会会长、中学高级教师。曾任奉新二中校长、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奉新一中副校长、《奉新县志》副主编等职。 出版过《名胜古迹楹联选》《古今特长联译赏》《奉新风物》《百丈禅话诗文》和奉新文化系列丛书(8本)等专著,发表过《中国长联初探》《怀海与禅门规式》《张勋墓葬陶仙岭》《趣联大师刘师亮》《唐宣宗在奉新的奇闻逸事》《华林胡氏源流及其祖居考》《新吴侯涂钦的生平及其墓葬考》《司马头陀其人其事》《百丈寺的历史沿革》《浮云宫的历史沿革》《颖学弘敏在奉新的经历考述》《八大山人在奉新的活动轨迹考述》《杨万里知奉新的经历和诗歌创作散论》等百余篇文章。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