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奉新有过两位知县,是中国文学史、艺术史上重量级的人物。一位是晚清大画家,“海上画派”先驱赵之谦。不懂书画的朋友去百度一下,他的作品拍卖成交价都在千万元以上。再一位就是多年前南宋大诗人杨万里诚斋先生,读书再少的朋友也该知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吧,知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吧,对!就是这位诚斋先生写的。尽管在奉新呆的时间仅有半年,但他是史上最高产的诗人,一生作诗两万多首!!被陆游奉为诗坛盟主。钱钟书评他写诗“如摄影之快镜,兔起鹘落,鸢飞鱼跃,稍纵即逝而及其未逝,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眼明手捷,踪矢蹑风”。这么牛的诗人半年时间已经足够了。明芳兄爬罗剔抉,著成《杨万里知奉新的经历和诗歌创作散论》一文(刊于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江西文史》头条)。斯文一新耳目,能让我们共同经历大诗人与本邑的浪漫诗缘,并借此一窥宋代的奉新风物。(作为学术论文,全文有多字,为减轻阅读负担,我尽量选大家感兴趣的内容啊!擅删大文,望明芳兄见谅!) by梁文谋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写诗初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和晚唐风格,最终独立门户,自成一家,创立了一种比较清新活泼的诗体,当时号称“诚斋体”。其所作诗多脱口而出,不堆砌古典,语言通俗,风格清新自然,成就较高。南宋诗坛把他和陆游、范成大、尤袤一起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万历《新修南昌府志》载:“杨万里,字廷秀,吉水人。绍兴进士,知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谨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这里记载了杨万里知奉新县的史实及事迹,然过于简单。现综合杨万里的生平材料和清代同治版《奉新县志》中的相关记载,且以《诚斋集》和《奉新县志》收录的诗作为顺序,将杨万里在奉新任知县的活动轨迹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杨万里于乾道六年()春,被朝廷任命为奉新知县。他到任后,认真听取百姓意见,首先禁止基层小吏下乡骚扰百姓,并规定百姓缴纳税赋后,各级官吏必须把未纳税人名单和应纳税额张榜公布,让老百姓监督。这既督促了百姓交税,又杜绝了各级官吏贪污,还有利于税赋公平。这项措施实行后,深得百姓的拥护。 奉新老县衙 杨万里习惯于用诗来记录他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稍有感触,便形之于诗。因此,从他的诗作中基本上可以看出他的活动轨迹。乾道六年()四月二十六日,杨万里到奉新任知县。下车伊始,人地生疏,似乎还有些闲情逸致。县署中有清永亭,杨万里登亭观景之后,即以“清永亭”为题,写下了他到达奉新后的第一首诗: 桃李一年春事休,绿阴亭外侭清幽。 草花尽日几开落,山鸟无人自唱酬。 未必喧哗不到耳,颇因名利懒低头。 只今宦业纷如许,转眼春光似旧游。 前四句写清永亭之景,鸟鸣声反衬了县署环境的清静;后四句由写清静之景而转写诗人的感觉:不是自己听不到喧哗声,只是不想为了名利而向人低头。官场的沉浮“纷如许”,转眼之间春光已逝,时间是多么的宝贵啊!全诗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清廉自守的品格。 乾道六年()的初夏,正是奉新梅黄李绿的季节。那一天午饭后,杨知县在奉新县城狮子山下的县衙前漫步,忽然一阵南风吹过,县衙旁的苦楝树随风摇曳,纷纷扬扬落下许多暗紫色的花絮,俨然紫色的雪花一般。杨知县有感而发,写下了他到奉新的第二首诗《浅夏独行奉新县圃》⑶: 我来官下未多时,梅已黄深李绿肥。 只怪南风吹紫雪,不知屋角楝花飞。 全诗以记实的笔调写所见所感,描绘了奉新县衙初夏时节宁静悠然的自然景观,也表现了作者下车伊始时难得的清闲。此诗清新自然,质朴无华,体现了典型的“诚斋体”风格。 县衙位于奉新县城潦河北岸的狮子山下,县署旁有一个清心阁,是一个赏景的好去处,杨万里经常于公务之余登阁赏景,近看狮山,远眺潦河、华林、越山诸胜。 这一年夏天久晴不雨,作为知县的杨万里心急如焚:他担心农民的收成,挂念民生的疾苦。这一天傍晚,天空出现了少见的云层,杨知县喜出望外,立即登上了清心阁,写下了他到奉新后的第三首诗《晚登清心阁望雨》: 悯雨喜见云,喜云愁不雨。 长风将怒点,慰此楼中暮。 喜雨不但人,松竹亦鼓舞。 未知今年熟,得似去年否? 且不论那雨是否真的下了,从诗中我们不难看出杨知县盼雨的急切之情:“未知今年熟,得似去年无”,诗人把年成的好坏、百姓的饥穰时刻挂在心上。奉新是一个农业小县,田间农作物收成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农民一年的生活温饱,杨知县抓住了粮食生产这个“牛耳”,不愧为百姓眼中好官。 清心阁是观景的好去处,但楼很高,爬楼很累。惟登高方能望远,惟观月方能清心。登高望月,把酒问天,正是历代文人雅士之独好。这天晚上,天朗气清,一轮圆月高悬天宇,杨知县不顾白天下乡的疲劳,又一次登上了清心阁,写下了第四首诗《登清心阁》①: 若遭好月唤登楼,脚力虽慵不自由。 上得金梯一回首,冰轮已过树梢头。 “脚力虽慵”,但“好月”当前,就在那“回首”之间,作者仿佛找到了本真的自我,此刻,他可以放下官场的俗务,让宁静的如水的清辉洗去一天的疲惫,让烦躁的心境偷得片刻安宁,这便是作为知县的诗人不同于其他官员的地方。 立秋之后,下了小雨,天气转凉。这一天的傍晚,杨万里登上了县署后的狮子山,站在问月亭中,近听寒蝉凄切,远望山光水色,似有所感,写下了第五首《立秋后一日雨天欲暮小立问月亭》②: 雨后林中别样凉,意行幽径不知长。 风蝉幸自无星事,强为闲人报夕阳。 诗人徘徊于狮子山顶的绿树丛中,山径幽长,倍感凉意侵人,“风蝉”无事,强报夕阳,似有所指,然无确证。 同年七月十二日晚上,杨万里参加了应酬,酒酣席散之后,他又独自一人登上了清心阁,借着酒兴,他写下了第六首《七月十二日夜登清心阁醉吟》: 小楼秋夜月明底,仰不见天惟见水。 岸巾独立四无人,白月青天伴杨子。 谁知横玉作秋声,一声吹尽九陌尘。 月轮半仄吾未睡,楼角风生凉杀人。 又是一个月明如水的晚上,酒劲仍在,身体发热,四顾无人,他脱下了帽子,赏着“白月青天”的美景,听着远处悠扬的笛声,陶然其中,而不知早已夜阑人静。楼角的晚风吹来,让他陡生寒意。 又一天,夜幕降临,奉新县城灯火通明,闲来无事,杨知县乘着满天如银的月色,拄着手杖在县衙的院子里散步,时有飞蛾飞过,又闻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诗人写下了第七首诗《月夜散策县圃有飞蝶仍闻笛声》: 月明未许人早睡,笛声解与秋争清。 夜深不应有飞蝶,渠侬似欲伴人行。 有月之夜系良辰美景,诗人岂能错过?况有悠扬的笛声传来,平添了几分幽静。“飞蝶”伴人疑是诗人主观想像,或是飞蛾之误,字里行间似乎透露出诗人的几分孤寂。 中秋之夜,天空无月,让人好生失望。但十六的晚上却是圆月高悬,诗人登上了清心阁,欣喜之余,一口气写下了两首五律《中秋后一夕登清心阁二首》: 昨夜云为祟,今宵月始妍。 如何一日隔,更减半分圆。 影里偏宜竹,光中不剩天。 客来休遣去,我醉正无眠。 秋夜真成昼,西山却在东。 吹高半轮月,正赖一襟风。 清景今年过,何人此兴同? 青天忽成纸,似欲借诗翁。 前一首写月景,“影里偏宜竹,光中不剩天”一联,前句强调赏月的最佳境界是“影里”,下句中的“不剩”突出天空的广袤明净,万里无云;后一首中“清景今年过,何人此兴同”一联有抒情意向,二诗表现的是如月般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 县署中有桂花,每年的中秋节后,竞相绽放,清香四溢。诗人身处其中,见此佳景,不能无诗,于是写下了第十首诗《木犀》: 天将秋气蒸寒馥,月借金波滴小黄。 不会溪堂老居士,更谈桂子是天香。 自古诗人吟咏桂花者甚多,或托物言志,咏物言情,或颂其芬芳,赞其气节。杨万里此诗“天将秋气”“月借金波”两句,写桂花清香的形成和桂花凋落时“小黄”的形状,直接自然,毫无凭借,可谓返璞归真之笔;三四两句写自己不去会客,只谈天香,间接流露出对桂花的赞赏之情。 作为奉新知县的杨万里,少不了迎来送往的俗务,但公务之余,杨万里从来未忘自己的诗人本色。有一天,他送走了客人之后,傍晚又登上了清心阁,写下了第十一首诗《送客既归晚登清心阁》: 谁不知侬懒,其如送客何。 叶声和雨细,山色上楼多。 出处俱为累,升沉侭听他。 疏钟暮相答,也解说愁么。 也许是客人的到来给他带来了什么信息,这次登阁的感觉似乎和以往有点不同,听了“叶声”,看了“山色”之后,他想到了自己的“出处”和宦海的“升沉”,透过那稀疏的钟声,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对仕途的无奈和忧虑。 有一天,杨万里看见金灯花上有一只黑色蝴蝶在采蜜,他有感而发,写下了第十二首诗《戏嘲金灯花上皂蝶》: 花须为饮露为浆,黑雾玄霜剪薄裳。 飞绕金灯来又去,不知能有几多香。 金灯花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花镜》“金灯花”条载:“深秋独茎直上,末分数枝,一簇五朵,正红色,光焰如金灯。”历史上唐代女诗人薛涛吟咏过此花。此诗首句写花,次句写蝶,三四句才是“戏嘲”的内容:全花只五茎,根本无多少蜜可采,可笑那黑蝴蝶却围绕花枝飞来飞去。看似嘲蝶,其实亦是嘲人,与“鸡肋”之嘲差似。 公务之暇,杨万里还到过奉新道教圣地浮云宫游览,瞻仰了浮云宫之后,他还爬上了夏朝时隐士李八百隐居过的八百石洞,回衙之后,题《浮云宫》诗一首云: 李真宅子故依然,道院西偏古洞前。 一日身游八百里,三番花落九千年。 丹台石室俱苍藓,绛节霓旌已碧天。 借问地行安用步,步行犹是地行仙。 李八百名真,相传他一天能拐行八百里,是一位得道的神仙。全诗紧扣李八百的传说,先介绍了八百石洞的现状和位置,再写再李八百的神仙事迹,然后回到眼前的实景:当年李八百的丹台石室如今已长满了苍青色的苔藓,但现在仰慕神仙的人们高举的仪仗已经把天空映成了绿色。尾联以“借问”神仙起句,说自己每天散步也是“地行仙”,另辟角度,解释了“神仙”的另一番含义。 杨万里知奉新期间,写过三首挽诗,其一是《刘世臣先生挽诗》: 策第仍为邑,于公未足论。 眼中无佛国,户外即韩门。 道大功非细,人亡德则存。 西风寄双泪,吹到秀峰原。 挽诗之作无非对死者歌功颂德,盖棺定论,此诗也不例外。颔联和颈联高度概括了死者生前特点和功德,尾联表达作者哀思。从尾联可以看出,刘世臣大概系九江星子县人,因为秀峰是庐山香炉峰、文殊峰、鹤鸣峰、狮子峰、姊妹峰的总称,而秀峰原还是秀峰寺的别称,均在星子县内。 第二首是《罗元通挽诗》: 奏赋曾三北,兴能竟二南。 如何双桂子,枉着拜亲衫。 旧事馀诗酒,何人续笑谈。 生前孝友在,伐石为公镵。 罗元通,讳上达,庐陵人。杨万里《诚斋集》有《罗元通墓志铭》,铭文具体讲述了“如何双桂子,枉着拜亲衫”的故事,杨万里为其撰一铭一诗,足见与罗元通交往甚密,交情甚深。 第三首是《罗价卿母李氏挽诗》: 孝岂天无报,慈如古所称。 百年得偕老,二子看同升。 未拜鸾回纸,先虚绣蹙藤。 他时颖考叔,清泪落君羹。 罗价卿即罗维藩,系罗元通之子;李氏即罗元通之妻,罗维藩之母。维藩、维翰二子同登进士之日,却是双亲仙逝之时,故有“未拜鸾回纸,先虚绣蹙藤”之叹。挽诗对李氏的逝世表达了无尽的悲伤和惋惜。 明周臣《杨万里诗意图》 杨万里于四月二十六日上任之后,一直未离开奉新。同年十月,因右相虞允文推荐,杨万里任国子监博士,要前往京城任职。接到通知后,第一次离开奉新,前往隆兴府(府治在今南昌)接受任命。到达新建西山时,他百感交集,写下了《过西山》: 一年两踏西山路,西山笑人应解语。 胸中百斛朱墨尘,雨卷珠帘无半句。 殷勤买酒谢西山,惭愧山光开我颜。 鬓丝浑为催科白,尘埃满胸独遑惜。 自己任奉新知县才半年,没想到就要调离,他感叹万分,但面对着“雨卷珠帘”的西山却“无半句”,说不出一句话。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催科”任务,他“尘埃满胸”,诚惶诚恐,头发都愁白了。无论如何,第二次看见西山,他仍然十分地开心,为了感谢“山光开我颜”,他“殷勤买酒”,自己庆祝,准备迎接陌生的未来。 抵达赣江边上,快到隆兴府衙了,他又写下了《豫章江皋二绝句》: 幸自轻阴好片秋,如何馀热未全休。 大江欲近风光冷,平野无边草亦愁。 只今秋稼满江郊,犹记春船掠屋茅。 可是北风寒入骨,荻花争作向南梢。 抵近隆兴府治,余热犹在。然毕竟是深秋了,万物萧条,百草枯萎。记得上半年春季经过此处时,春风还吹落了船上的茅草。可如今只有“荻花”在北风中“争作向南梢”了。 在隆兴府逗留期间,他参与了一些社交活动,同李养直主簿登上了隆兴府著名的景点秋屏,写下了《同李簿养直登秋屏》: 大范今无寺,秋屏故有基。 看山非不好,吊古却成悲。 行役真何苦,同来也未迟。 题诗只恶语,差胜不题诗。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相聚是短暂的,不久他又送走了好友吴师,欣然写下了《送别吴师》②: 我公四海不数人,小烦江西作好春。 落霞秋水只似旧,如何入笔事事新。 即今诸公方滚滚,一老不应闲里顿。 政缘山水太殷勤,日夜叫阍乞此身。 二天去人忽觉远,两地起公端不免。 苍生未要怨东山,未必东山当此怨。 “四海不数人”,足见吴师在杨万里眼中是一位著名的贤达,认为他应该得到重用,不应该任一个闲职或赋闲在野。“山水殷勤”、“日夜叫阍”指官员调动频繁,诗人不满这种做法但又觉得很无奈。二人告别在即,互相劝慰不要再埋怨“东山”,再说“东山”也未必会听你的。 送别好友吴师,办完了公事,杨万里从豫章(南昌)返回奉新,又一次途经新建西山,看见十多里地满眼的芦苇花铺满了路上,杨万里又写下了《归自豫章复过西山》: 一眼苕花十里明,忽疑九月雪中行。 我行莫笑无驺从,自有西山管送迎。 杨万里独自一人走在西山路上,苕花十里,雪白一片,就像走在落满雪花的路上。他自嘲地说:“不要笑我没有骑马的侍从啊,我有西山作伴,它管接管送呢!” 回到奉新,正值大旱,隆兴府龚大帅委派主管行田的官员婺女何季华主簿到奉新来了解干旱和受灾的情况,杨万里如实作了汇报,何季华不惊不疑,详细地作了记录,并答应一定如实向府里汇报。何季华要前往丰城,杨万里为其饯行,又写下了《送何主簿归丰城》,诗前有序云: 庚寅之旱,奉新为甚,大帅龚公择行田之官婺女何季华以府檄来,不怵不疑,竟以实闻,县令杨万里哦五言以饯其归。 众里非无士,难中却几人? 如何新帅泽,偏作此邦春! 未要栖鸾恨,方看报主身。 青灯一樽酒,聊复话酸辛。 作为奉新知县,杨万里认为能把奉新的灾情“以实闻”,这是百姓“父母官”最重要的事情,何季华听了他的汇报“不怵不疑”,还答应如实上报,杨万里对此感激万分,发出了“如何新帅泽,偏作此邦春”的感叹。 乾道六年()十月,杨万里被任命为国子监博士,开始他的京官生涯。人虽离开了奉新,还常常怀念奉新的百姓,怀念奉新的山水,怀念在奉新短暂的生活,怀念奉新县署的清心阁。他离开奉新后写给他的后任钟知县的《寄奉新钟宰》⑤一诗正代表了他的这种心情: 传语清心阁,欣逢诗主人。 莺花无恙否,风月一番新。 旧日行吟处,今来迹已陈。 应怜杨县尹,须鬓两如银。 杨万里在奉新任知县的时间虽仅半年,但留下了24首诗和2篇文章。宋知隆兴府刘珙因为向朝廷上疏免除了奉新县同安(今属赤岸)、进城(今罗市)、新兴(今属会埠)三个乡的浮产之税,三乡百姓感激,在县城宝云寺后建怀种堂祀之,杨万里为之撰写了《怀种堂记》。宋庆元中,张杓帅江西,向朝廷上疏请求免除了奉新县营田新税,百姓感念张杓,绘张杓像与刘珙同祀,杨万里撰《张尚书祠记》以记之。 由于他处处为奉新百姓着想,奉新百姓当然也忘不了他。奉新县城东门外原有祀苏轼、黄庭坚、周敦颐的三贤书院。明万历二十一年(),县令冯烶改建广仁仓于县仪门之右,在旧仓仪门左边的空地上,重新鼎建了一所书院,并且认为“有宾不可无主”,于是在县人的建议下,在原祀“三贤”的基础上,增祀名宦杨万里,并改名为“四贤书院”,冯烶还亲自撰写了《四贤书院记》。奉新人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纪念杨万里,表现的正是对这位好知县的尊重与缅怀。 朋友打赏,送老樊作熬夜辛苦费 赞赏 人赞赏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多少钱 |